众所周知,伟大领袖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然而,石矛韶山湖湘文化却鲜为人知。
文陶武夫毛兰芳
这里所说的韶山石矛是指毛兰芳。
毛兰芳,名祖姬,名虞舜,名兰芳,名春谷,外号韶山懒道士,韶山大师。生于清道光六年正月十三日,死于光绪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毛兰芳和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仁是表兄弟,他们与他们的祖父毛瑶姬是同父异母。他品德高尚,足智多谋,擅长写诗写散文。毛兰芳经常代表文武官员做应酬,文笔优美,名声越来越大。
事实上,石矛家族的祖先毛太华是“因服兵役而被征入楚省的”。从元朝到正念王朝,毛太华避战从江西吉水迁徙到云南,在那里结婚生子,参加朱元璋后期平定边疆的战争,并设立兵役以弥补洪武垛。王朝丁哥,尘埃落定。为了弥补湖南人口的不足,朱元璋下令从外省移民到湖南。毛太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湖南的。从此,毛太华的后人继承了他的刚毅与热血,奉献给了世界。50年代初,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崛起。韶山毗邻曾国藩故里湘乡,在这股风潮之前,大量石矛子弟加入湘军,形成了一股参军潮。
所以太平天国开始时,毛兰芳加入湘军,在农村建立青年团,然后受赵万博邀请,参加岳、李、武昌等地的战斗,显示自己的才华,并没有改变他作为学者的本来面目。后来因为军方赞助,以县丞增补同治爵位,妻子周也被封为儒生。
正当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因为曾国藩为首的湘军越来越强大,清廷怕汉军难以控制,下令减少湘军。毛兰芳被送回老家。他得到了一些安慰,因为他能够回到父母身边履行他的孝道,但他很失望,认为他为国家服务以换取空的雄心是一个梦想。回到韶山后,他决定“不脱冠而行,归膝而立,誓不再游”,并在东卯塘设立绵山楼私校任教,负责在各族中培养人才。他“高高挂在绛帐上,贴近未来,教书育人,励精图治,不计修财”,培养出毛鸿宾、后主、毛鲁忠、孙子等人才。,并热衷于族群中的公共事务。他受到村民的称赞,被选为德高望重的族长。
光绪七年,韶山石矛家族两次修订家谱,他担任主编,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很多序跋题字,赞,诗等。保存在族谱第二次修订中的都是毛兰芳亲自写的。其中描写韶山风情的诗最为人称道,如他的《七绝六朝松》:“婀娜绝艳,清风常爽。摸着神圣王朝的新雨露,怕人家问起六朝。”还有韶山八景之一的塔岭夏青:“山青水秀,山破云连,河中插塔空日。玉烛在阳光明媚的暮色中摇着烟。年年风雨,破苔钱,春风没有主鹤睡高。我好想问问甲子,我就过海。”毛鲁忠的这些教导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兰芳一生热爱文化典籍,家里收藏了不少书籍,为后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毛兰芳只有一个儿子,毛陈鼎。
毛陈鼎再教育模式
毛陈鼎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宣彤元年二月十五日。
虽然毛陈鼎没有他父亲有名有才华,但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文化传统和家世,也是当地的一位伟人。特别是他继承了毛兰芳重视教育的作风,成为石矛家族加强文化教育的楷模。他不仅延聘教师,为子孙设立教职,还在38岁时在毛针寺发起并联合创办了一所慈善学校,规定:“慈善学校每三年举办一次,一人勤教,不分同姓异姓,入寺授业一年,给冯金谷一两块石头。房间里的孩子都十几岁了,还不能真正读完书,可以去报名。礼拜仪式免费,每人提供400字纸笔钱。这是给穷人的,读者不会接受的。”还规定:“免费学校奖励文理,初试考生每个县考一串钱,政府考500,大学考两个,初试除外。在努力的文本在世界上销售之前,那些想成名的人将在每一届获得五串考试奖金。高考结束后交给管理层考核,进校奖励银520,进字林奖励银120,进字林奖励钱220。武举将腰斩据文例。公公赏银十二两,捐军功德不分大小。他去庙里祭祖,把祖宗挂平,好不容易准备了酒席。”从艺学章程可以看出,石矛家族,尤其是毛龚振家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在毛泽东诞生前夕,无论是买得起书的人还是买不起书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无疑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毛陈鼎和他的妻子石成有两个儿子,和他的继母沈石有三个儿子。其中最有希望的是程的两个儿子:长子毛,次子毛鲁忠。
国子监诞生了毛
毛傅生,原名沂蒙,字子革,生于2002年10月28日,卒于2002年3月12日。他是清代国子监的监工,文化修养很高,韶山毛氏宗室以他为荣。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和毛傅生是五福的表兄弟,他们是近亲。时至今日,毛傅生、毛顺生、毛泽东、毛泽覃也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展出。毛傅生有个儿子叫毛宇菊。
1919年11月,毛泽东和父亲毛顺生、堂伯父毛福生、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韶山一笔毛宇菊
毛宇菊被命名为泽漆,字首,谥号余。生于清朝光绪七年六月三十日,卒于1964年9月29日。他是毛泽东的姐夫,也是他年轻时的老师之一。解放后,任湖南文史研究所图书管理员。毛宇菊是由他的曾祖父毛兰芳、祖父毛陈鼎和父亲毛傅生精心培育的。他通晓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从小就为古典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出头的时候,他开了一所私塾教书,在韶山冲叫“韶山一笔”。
毛宇菊是进步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后,他和叔父毛鲁忠到云南去投奔同盟会成员贺。1915年,蔡锷的部下何海清参加了抵抗袁世凯的国防军。毛宇菊随军队迁居云南、四川,后回到外地,隐居生活。1906年秋,毛泽东到京湾毛玉驹办的私立学校上学,因为离家太远而寄宿。
毛宇菊主要教毛泽东:《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典。毛宇菊非常喜欢毛泽东。因为他学习刻苦,肯动脑,记忆力好,每天背课文的内容,甚至全背下来。此外,毛玉的“话题性文章”是最快的,也是最好的。然而,毛泽东没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让他的丈夫很头疼。毛泽东很高,坐在最后。他读书的时候,从来不读自己的声音。一开始毛宇菊只是惊讶,叫他背,他也就不管了。后来,毛泽东曾表示支持,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应。这时,毛宇菊走过来,看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春秋》中的《三国演义》。毛宇菊最讨厌学生把这些“杂书”带进他的圣堂,于是抓起了书。毛泽东不肯收下,从毛宇举手里夺过书,说:“子曰:问也不羞。我不耻下问三国演义,何乐而不为?”毛宇举只好说:“这些都是‘杂书’。你派你去读圣贤书,不是去读这些‘杂书’。”毛泽东问:“我已经背诵了你教的‘圣贤书’。还能怎么办?”最后,毛宇菊只好打电话给毛泽东背书,哪怕是几段话,毛泽东都连声背诵,毛宇菊别无选择,只能视而不见。1907年夏天,毛泽东结束了他在京湾私立学校长达10个月的学习生活。毛泽东在毛玉的家庭背景下,阅读了《春秋左传》、《左传》等史书,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10月,毛泽东回到韶山悼念母亲,并写下了著名的《母亲祭》和精神对联,由毛玉驹记录保存了30多年,直至民族解放。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毛宇菊等人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1月,毛泽东夫妇返回韶山视察农民运动时,毛宇菊出席了隆重的欢迎会,并在会上致欢迎辞。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反动派的宪兵去韶山抄毛泽东的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迅速把毛泽东家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连同他在长沙读书时写的笔记,搬到后山烧掉,以免落入反动派手中。毛宇菊闻讯赶到现场,抢救出一份长达47页的《百家讲坛录》和一篇两万多字的《阅读伦理学原理》评论。这两份文件是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珍贵资料。毛宇举冒着生命危险珍藏这两份文件,争取解放。这些文件通过周世钊转移到毛泽东后,毛泽东非常高兴。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与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1940年,毛宇举在韶山担任《石矛四修族谱》主编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毛泽东的名义写下了八句赞美的话:“鸿中四外,国二忘家”。
新中国诞生后,毛宇菊和毛泽东红岩传书,来往不断。通过书信,他向毛泽东反映了“农村情况”,并帮助毛泽东处理了一些与亲友有关的问题。他成了毛泽东的信使和反映“国家形势”的“镜子”。
毛泽东十几岁时,在私立学校呆了六年,崇拜六位老师。其中,毛宇菊最年轻,有幸目睹了毛泽东事业的成功。毛泽东与毛宇菊的师生友谊,成了一个传世的发人深省的启蒙故事。
毛鲁忠,主张新学问,帮助伟人
毛鲁忠是毛陈鼎和毛石成的二儿子,毛傅生的弟弟,毛玉驹的叔叔。他的名字分别叫易迅、云歌和韶山小银。生于清同治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卒于民国十年六月八日。他生于清代长沙,是毛泽东的叔叔,也是毛泽东在韶山读书时的最后一位老师,对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位有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高尚品格、见多识广、思想开放的高材生,曾在云南国防军蔡锷将军手下当过军务员,参加过与袁世凯的战争。不满清政府的屈辱、腐败和无能,愤然辞职回国,在东卯塘绵山楼开办私立学校。他关注时事,不主张君主立宪,而是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强调废除科举,发展学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丰富强兵,联系韶山当地进步人士进行新的研究,开拓民智。
毛鲁忠创办了一所新的中西合璧的私立学校,教了10多名学生,但他家的侄子毛泽东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人才,才华出众,记忆力极好,所以他非常重视。他经常对人说:“润有过人的悟性和非凡的记忆力。”他认真指导读《史记》、《本纪》、《诗集》、《辞赋》等古籍,并按时读《日知录》等多部新书。16岁的毛泽东读《史记》,对司马迁的学识、道德、文章深表钦佩;日之路提倡实地考察,对毛泽东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心时事是新教育的一大特点。毛泽东深知列强入侵的现实和甲午战争后国家的危险。他开始为祖国的前途担忧,养成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开始认识到“国家的兴亡,匹夫有责”。毛鲁忠进一步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告诉他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要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要刻苦学习,救国救民。
毛泽东在这里学习了半年,收获颇丰,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习惯。他深深地记住了毛鲁忠的思想、性格和学识。他曾经说过,在读《三国演义》等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到,这些小说里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就是没有种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学者,从来没有一个农民是主角。”这时,毛泽东已经开始认识到社会的不公正和农民与土地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毛鲁忠“开民智”教育的结果。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决定送他去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但他坚持要去湘乡县东山新学校,所以他被愤怒的父亲赶出了家门。这时,毛泽东第一个想到了一直支持自己的毛鲁忠,于是他跑到毛鲁忠在东卯堂的家过夜。毛鲁忠不仅收留了毛泽东,还和他的侄子聊到深夜。第二天,毛鲁忠送毛泽东回家。由于毛顺生的固执,毛鲁中邀请了的叔叔毛中初、哥哥毛宇举、叔叔文正兴、表弟温云昌、王等亲友劝说毛顺生放弃原来的想法。
原来,毛顺生送毛泽东上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他认识几个字,算几个数,将来做他的生意帮手,所以毛泽东读了几年书,就被要求退学当学徒。作为一家之主的毛顺生认为儿子退学会很容易。没想到,毛鲁忠等人同意劝说毛顺生说:润之聪明,能读书。如果他上了国外的学校,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可以增强自己赚钱的能力。将来他会大有福报,荣耀祖宗。毛顺生只好听从大家的建议。从此,毛泽东走出韶山,挣脱封建小家庭的枷锁,奔向外面的世界,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毛泽东后来去湘乡、长沙等地读书。每年寒暑假,毛鲁忠都会去韶山老家求教。
毛鲁忠死后,党组织指定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他们还去了毛鲁忠的家悼念他们的老师,并看望了珍妮·张庆文。
毛鲁忠的二儿子是毛泽普。1967年,毛泽东游历了大江南北,来到长沙。他还专门向李渊、华国锋等湖南省党政领导询问了毛泽普的情况。毛泽东问:“葛杰现在在哪里?”华国锋回答:“还在省科委工作。”并介绍了葛杰的好工作和成就。华国锋问:“葛凯是董事长的侄子还是同代人?”毛泽东笑着说:“不是外甥,是同代的表亲。他叫毛泽普,比我小20岁。他的父亲毛鲁忠是韶山唯一的读书人。这个书生就是我小时候的老师。”
1.《毛祖人 湖湘世家丨鲜为人知的韶山毛氏:崇文尚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毛祖人 湖湘世家丨鲜为人知的韶山毛氏:崇文尚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7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