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科学网发表《痕量灌溉颠覆滴灌意义重大》的长篇博文,博主诸钧披露了一件罕见的学术官司,博主诸钧将新疆没有推广他发明的痕灌技术的原因归罪于张国祥在学术会议上的公开反对与在学术期刊上的发文反对,感觉由于国家一级期刊《农业工程学报》不发表他的回应文章,他另辟溪径在科学网进行回应。笨鸟君从《农业工程学报》网站上搜到了质疑文章及审稿意见,直觉《农业工程学报》言行不一,一面两次用编者按形式挑起“争鸣”,另一方面又迟迟不发表博主诸钧回应文章,导致博主抱怨编辑部为何“批判三次也不给原创技术发声?”

博主诸钧质疑审稿人士不专业,没有资格审查新技术,他在博文中说,“参与审稿10位小同行有几位真正研究或者使用过痕量灌溉?如果不真正理解痕量灌溉,他们对不熟悉的创新事物的权威性怎样界定?因此,你说所的5位专家同意发稿并不表示可以发稿,就是全部同意发稿,也无法说明你们的刊登的正确以及《质疑》文章的正确。”

读者可从《农业工程学报》发表的“审稿意见”文章中看出该编辑部操作这组文章的大量“破绽”,其公开发表审稿人的意见其实也将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并不“公正”透露给了公众,用中国的一个成语叫作茧自缚。

从审稿文章可以看出支持和反对的立场鲜明,支持发表张国祥文章的审稿人士认为,“是一篇好文章”,“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该文是节水灌溉科技界非常重要及时的一篇拨乱反正论文,意义重大,建议尽快发表”;“国内尚少见这种科学讨论的论文,应该予以支持”;“‘质疑’文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如能付印,恰逢其时。”

反对发表张国祥文章的审稿人士认为,“本论文的数据均是来源于其他文献资料,虽然审阅者的观点与论文的观点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但用这种间接资料来证明论文的观点,合理性和严密性不够”;“文中的主要依据均为一般杂志内容,并不能代表目前业界的统一认识”;“文中大量使用‘可能’、‘是否能’等模棱两可的文字,表述不严谨,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是不可取的”;“该文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第一手资料,且理论分析尚不够严密,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足且较武断。建议退稿处理”;“就该文的内容,目前不适合学报录用”。

《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4月第7期编者按:本刊2015年31卷第6期1-7页,“争鸣与讨论”栏目刊出了“痕量灌溉理论支撑与技术特点的质疑”。为了得到对该文客观全面的评价,收到该文投稿后先后匿名送13位小同行专家评议,除3位审稿人退审外,共收到10位专家的审稿意见。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审稿专家有价值的见解、观点及对论文并该技术的评价,现将原稿的审稿意见(包括5个同意发表的,2个修改后再审的,3个退稿的)集中刊出,就所有意见编者除执行规范编辑外内容照登。很遗憾篇幅及格式所限,审稿人在原稿上修订模式的批注未能刊出。再次感谢审稿人的付出和建设性的意见。 借此机会征集争鸣与讨论的观点及论文,有关该论文及其他涉及本刊内容争鸣与讨论的文稿请发送至王柳邮箱:wangliu@tcsae.org。

关于“痕量灌溉理论支撑与技术特点的质疑”的审稿意见

1、同意发表的专家意见(5个)

审稿意见1

该论文属学术争论性文章,是一篇好文章,对端正科学态度,纠正学术误区,提高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科学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贵刊作为该领域学术期刊应该刊登这样以科学的理念解释工程应用实质的好文章,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理由如下:

1)文章揭示了微米中空纤维内饱和水下水势差有限的这一基本事实,认为靠毛细管力依据作物的需水量自调节供水没有科学依据,文中通过实验数据给出了证明。

2)对“自适应灌溉”的反驳是通过2014年4月至8月新疆水利水电科学院在哈密的实验数据,表明痕量灌溉与地下滴灌供水位置相同,土壤及作物对水分运移的影响也相同,作者还从原理上给出了合理解释。

3)对滴头不堵塞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论据正确充分。

4)对稳产增产指出了痕量灌溉与地下灌溉没有比较数据,并从科学上指出了这一提法的局限性。

总之这篇文章教育我们科技工作者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细致的科学探索去解决工程应用问题,提醒我们要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对广大读者是有好处的。

对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建议理论论据方面补充少量示意图或公式。

审稿意见2

该文是节水灌溉科技界非常重要及时的一篇拨乱反正论文,意义重大,建议尽快发表。

对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1)建议标题改为“对痕量灌溉的质疑”其理由是: ①痕量灌溉的所谓创新就两点:一是能控制出水量与作物的需水量相匹配,实现自适应灌溉;二是解决了灌水器堵塞问题。它是痕量灌溉的核心,本文质疑的就是它。它不成立,痕量灌溉就不成立。事实上痕量灌溉的的确确不成立,原标题不能反映文章所阐述内容的实质。 ②原标题既啰嗦又易使人产生歧义,即对痕量灌溉总体上是肯定的,只是对某些问题进行质疑。 ③原标题不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建议标题既精炼又醒目,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引言中

①“微灌技术(滴灌、微喷灌、地下滴灌等)”建议改为:“微灌技术(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因为地下滴灌已包含在滴灌中,微灌界通常和比较专业的提法是后者。相应的参考文献[1]应删去。

②“该技术已经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业界的重视,但这种灌溉技术是否能够达到其所述的效果,值得探讨。”建议改为“该技术已经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业界的重视,但这种技术是否真正能够达到其所述的效果,值得探讨。”

3)建议将“2几点疑问”改为“2质疑”。其理由是与所改文章标题相呼应。

4)结论中

①“它就是地下滴灌”改为“它就是小流量地下滴灌”。

②结论第2段建议改为:“痕量灌溉作为一种新提出来的概念和技术,其理论和技术本身均缺乏试验验证,经不起行家推敲。建议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已建项目,实事求是地做出科学评价。当前就进行大面积试点考核是不恰当的。”

5)建议补充内容

①在“2.4痕量灌溉节水稳产和增产”中14行“作物所需要的腾发量;”后加以下内容:根据新疆水利水电科学院“极端干旱区痕量灌溉技术适宜性实验研究试验分析”[20]“痕量灌溉处理中灌水量大的果实大小和SOD均优于灌水低的,灌水量最大的也未达预期值,说明还需要更大的灌水量。”该报告中根本没有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内容,但暗含了减产的事实。分析该报告,痕量灌溉较常规滴灌每亩(666.7 m2)节约161~201 m3(31%~38%)水量是根据实验各处理和对照灌的实际灌水量简单地计算得出的,显然方法和结论都是错误的。

②增加2.5关于“痕量灌溉”的名称

据称:“痕量是一个化学的量级概念,是微量的1/1000,将痕量的概念引入到节水灌溉领域,来表明痕量控水头单位时间出水量的量级是滴灌的1/1000。”

微量灌溉的流量单位为L/h,滴灌灌水器特别是小流量滴灌带,流量小于1 L/h,而其出水口3个的有的是。痕量灌溉灌水器(痕量控水头)流量如果是滴灌的1/1 000的话能灌溉吗?痕量灌溉控水头的流量一般均在100 mL/h(0.1 L/h)以上,根本不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别,痕量灌溉提法既不科学也无必要。

6)错别字

第3面14行,“戏”应为“细”;第5面14行末尾,“赛”应为“塞”。

审稿意见3

论文对现有关于“痕量灌溉”提出质疑。现有文献叙述了痕量灌溉的很多优点,“痕量灌溉基于毛细管原理和膜过滤技术,解决了灌水器堵塞问题,并实现了“自适应”灌溉。“本文作者基于现有理论和已有试验资料,对痕量灌溉原理及特点进行了剖析,表明痕量灌溉所述原理及其永久解决灌水器堵塞、实现“自适应”灌溉的论述,依据不足。其理论支撑和技术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缺少论证和检验。”

作者从实验数据出发,对痕量灌溉的原理及其可行性提出质疑。用国际国内实验数据说明不同质地土壤中毛管水上升的高度。并以此说明“毛细管力不可能成为纤维束-土壤-作物系统联通并维持水分在其间运行的动力。”

通过新疆的试验数据对痕量灌溉“自适应”灌溉和抗堵塞优点及比“滴灌”更节水和较大幅度提高产量等提出质疑。

国内尚少见这种科学讨论的论文,应该予以支持。

对论文改进的建议

1)摘要过于简单,应该扩充。至少要包括论文的主要论点。英文也要改进。

2)“痕量灌溉”发明者以及本文作者都没有说明“自适应”供水的实质。在负压供水的条件下,可以因为作物耗水使土壤水势降低,形成由灌水器向土壤的自适应供水,这样会出现本文作者讨论的供水不足的问题。而在有压力供水情况下,由供水压力确定恒定流量灌水,不能实现自适应供水。二者有本质差异,而“痕量灌溉”的倡导者可能有意回避这个问题,误导和混淆该问题。建议论文作者在这方面予以补充。

3)关于成本的讨论是否可以补充。

建议修改后发表。

审稿意见4

对论文学术价值,研究意义的详细评价:

本文作为学术争鸣文章,对于技术的健康发展是很有价值的。

对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关于毛细管在灌溉中的作用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整个过程中,灌溉水源为放置在一定高度(1.0~2.5 m)[12]的水箱。”这还是依靠的水压力出水,而不是毛细管力。但是作者把2.1归结为“灌溉系统靠毛细管力原理来实现根据作物的需要供水缺乏依据。”有些扩大化,应该仅就本文的范围进行讨论。而且只有在管道中的水流0压力的条件下才有自适应的条件,否则灌水器的出水流量都会受到管道内水压的影响。

审稿意见5

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理论分析对“痕量灌溉”的理论支撑与技术特点提出了质疑,文中的基本观点如“毛细管力不可能成为灌溉系统的基础力”;“痕量灌溉能实现作物需水相匹配的‘自适应灌溉’,缺乏依据”;“滤膜及纤维束滴头流道长期不堵塞的结论,显得过于粗糙”等,不无道理。本着“百家争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精神,同意在本刊上发表此文,并建议编辑部在本文前写一个编者按语,撰明本文发表的目的,并欢迎学者的讨论。比起理论分析来说,本文也提供了一些实验数据,显得弱一些(年代较久,多数是他人实验结果),如有补充,建议修改时增补,建议修改时对“痕量灌溉”系统受力情况,作详细分析,既然毛细管力不是“基础力”那么什么力是主要的力,同时对作物根部吸水力(如膨压)应作些分析。

2、 “修改后再审”的专家意见(2个)

审稿意见1

1)本人认真地研读了“关于痕量灌溉几个问题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该文结合近几年有关媒体、信息渠道所刊登、发布的关于痕量灌溉技术的资料和情况,对该技术当前显露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质疑,本人还注意到有关对该技术活动的信息存在着不大符合实况的言词,更觉得“质疑”文的提出很合时宜,对推动该项技术的深入研讨并健康发展很具价值。

2)“质疑”对痕量灌溉技术的灌水器(由微米纤维束和“痕膜管”组成)的毛细管力作用、能“自适应”植物需水、“很好地解决了灌溉堵塞问题”、“比滴灌还能节水50%……”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其理论和技术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很不成熟”。

本人认为,“质疑”的分析、论述是有理有据的。本人今年8月26~27日有幸应邀在新疆哈密参加“痕量灌溉适宜性实验现场会”时所见所闻,也感到此项技术的提出,对灌溉而言给人以新的探索思路,值得深入探讨。以往时期内,诸多信息所披露出此项技术的理论成果、试验资料、现场实践等均感有不足之处,极需深入一步,而且有大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工作要做。如何抓住关键去做?“质疑”文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如能付印,恰逢其时。

3)建议 ①“关键词”中,已有“土壤”,又用“地下”后者是否可不用,代之以毛细水或节水较宜。至于“痕量”,本人体会,“质疑”文是权且使用“痕量灌溉”之名,其从量级上是否真达灌溉水量(流量)的“痕量级”等,若真达到,对灌溉而言是否实际、实用等问题尚待后论,故认为“痕量”用在关键词中似不合适。 ②“引言”共12行,开始2行指明发展节水的重要性和中国常用灌溉技术,接着用了整5行介绍地下滴灌机理、优势及其堵塞问题和发展前景,最后用了约整4、行引出了本文要质疑的几个问题。本人建议,有关地下滴灌内容宜适当缩减,如将“机理”等移入本文第2节,而需质疑的问题可考虑增加文字,以引出并突显本文标题所指。

以上建议仅供“质疑”文润色时参考。

审稿意见2

1)关于“毛细管作用和自适应灌溉”:

毛细管作用和自适应灌溉的实质即为负压灌溉,各国已经有多位研究人员进行过研究,确实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利用土壤中基质势实现负压灌溉。另外,负压计测量土壤水势的原理,也是基于负压,产生了水从负压计自动进入土壤,但前提是有与土壤紧密结合的毛细陶土头存在。但痕量灌溉灌水器,出水口仅有1~2 mm,即使有毛细作用,进入土壤的水量也极其微小。另外,地下滴灌灌水器埋入地下,土壤与灌水器出口紧密接触,灌水器中的水也可在基质势的作用下进入土壤。也就是说,痕量灌溉依靠面积很小的纤维束实行负压灌溉,是不敢苟同的。最主要的是,痕量灌溉是否可以实现负压灌溉,缺乏试验验证。

2)关于“论文:痕量灌溉原理及技术可行性探讨”:

①痕量灌溉是一项还很不成熟的技术,需要大量的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验证。

②本论文的数据均是来源于其他文献资料,虽然审阅者的观点与论文的观点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但用这种间接资料来证明论文的观点,合理性和严密性不够。

③建议作者,增加详尽的实验或试验数据,充分阐述其论点。

3、退稿审稿意见(3个)

审稿意见1

该文从现有理论和已有试验资料出发,对痕量灌溉原理及特点进行了剖析,从理论上提出几点猜想,探讨痕量灌溉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论证理论依据不足,合理性有待考证。“痕量灌溉原理及技术可行性探讨”这篇论文对痕量灌溉原理及特点提出猜想,但论证理论依据不足,引用依据均为一般杂志的内容,且表述不严谨。

对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1)文中用毛管理论来解释“痕量灌溉”水分运动,这个理论基础不成立。即用纯粹的毛管来解释土壤中无序的、孔隙大小曲折变化,必然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土壤孔隙首先不是纯粹的毛管,毛管理论只是一种对孔隙及土壤水分在孔隙中运动的一种假设理论。在毛管理论不成立的假设下,论证“痕量灌溉”不符合毛管理论,这样的论证不符合逻辑。

2)“痕量灌溉”主要是外界加压和负压作用对水分运动起作用,毛管力作用影响很小。

3)从“痕量灌溉”滴头纤维素的材料和功能看,所谓“自适应”的现象是存在的,但自适应能力和纤维束的密度有关,在纤维束很密且与土壤紧密接触的情况下,能实现较好的自适应现象,但如此造价高、制造复杂且不利于大量生产。因而目前市面上的“痕灌”灌水器达不到完全的自适应,解决办法是通过外界加压,来代替负压的作用。

4)对于“痕灌”灌水器堵塞问题主要是作者的猜测,并未有实测数据的支持,需要通过3~5年的试验进行验证。

5)结论部分“现有的水力计算方法仍然适用于“痕量灌溉”,“痕量灌溉”并没有提出水力学方面的新问题。”没有提出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6)文中的主要依据均为一般杂志内容,并不能代表目前业界的统一认识。

7)文中大量使用“可能”、“是否能”等模棱两可的文字,表述不严谨,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是不可取的。

建议:本文改投在文中提及有争议的主要依据所刊登的期刊中,以便相关研究者探讨及开展深入研究。

审稿意见2

该文通过对近年出现的痕量自适应灌溉的原理、特点的阐述,利用理论分析及公开报道的数据资料探讨了痕量灌溉技术的可行性,最后认为“痕量灌溉”理论和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不得不说,对任何一种新技术持谨慎甚至是怀疑的态度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虽然当前有不少研究者不能完全做到此点。该文在这一方面值得肯定。

对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几点看法:

1)“痕量灌溉”能否从原理上、技术上达到其预期的效果,除了理论分析外,我们更应该用第一手的试验资料(哪怕是来自文献的数据)从客观上来证实或证伪之,这一点正是本文所欠缺的。公开文献中目前没有“痕量灌溉”方面的完整数据序列,并不能说明其技术上不可行,也有可能是其尚未得到大范围的应用。由此点可以去合理怀疑,但若凭此就将这一技术否定,就显得过于武断了。例如:图2提供了12 h的滴头流量动态,可以看出流量存在比较明显的变化,由于(引用的文献中)没有植物耗水量数据,作者有何依据说“滴头流量并没有随作物的实时耗水量而变化,因此痕量灌溉自适应说法缺乏数据支撑。”

2)理论的探讨要更加严密、深入一些(文中有些说法并不够贴切,似是而非,详见批注稿)。土壤植物大气(SPAC)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多种环境因素决定了植物的需耗水以及“痕量灌溉”系统的供水动态过程,并不是室内土工试验一样处于可控的、理想的状态。有必要补充一些由SPAC水分循环角度出发的理论分析。

3)关于滴头堵塞和节水效率问题,确实是“痕量灌溉”技术需要去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方面。审稿者赞同作者的大部分说法。但由于缺少实证资料,作者的有些提法说服力并不强,如第5页关于不同灌溉方式的节水效率对比,来自于零散的文献,作者的说法属于推论性质,不具一般性。

4)其它具体问题或有疑问的地方见上传的批注稿。

综上,该文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第一手资料,且理论分析尚不够严密,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足且较武断。建议退稿处理。

审稿意见3

该文为痕量灌溉原理和技术可行性探讨,在对其原理进行简单介绍以后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评价,对某些文献中所列的性能提出了质疑。就该文的内容,目前不适合学报录用。

1)文章的内容以及引用的文献均未达到综述性文献水平;

2)文章中的论点并不明确,有的仅是提出质疑;

3)文章中的每一个重要论点应有理论依据、逻辑明确或试验数据支撑,该文尚未达到;

4)“痕量灌溉”作为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在试验应用阶段,由于环境条件、技术水平以及理论知识等等可能会出现一些夸大现象、片面强调某一点等报导,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希望多作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并非提出质疑后就纠正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

延伸阅读:《农业工程学报》挑“学术争鸣”又玩失踪,是闹哪般?

发表于 2015-5-18

刚刚上网的国家一级期刊《农业工程学报》第9期仍然没有刊出由该刊发起的一场对痕量灌溉节水技术学术争鸣的相关文章,至此,围绕中国学者发明的痕量灌溉节水技术的公开质疑,成了对该技术进行“批判”的“独角戏”,即该刊第8期、第9期均未见被质疑方的意见以及其他专家学者意见发表。

今年以来,《农业工程学报》网站连续两期开辟了一个新栏目“争鸣与讨论”,发表资深微灌专家张国祥“质疑”一种名叫“痕量灌溉”节水技术的文章及审稿意见,过后这个栏目就失声消失了,似乎仅是为这篇“质疑”而开辟这个栏目,这对学术刊物很不寻常。而这种公开“质疑”在我国学术界也极为罕见,在节水领域更是从未有过。通过统计该学报公布的审稿专家意见反馈来看,13位专家中有5位同意发表张国祥的“质疑”文章,也有一些专家反对刊登。

......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农业工程学报》挑“学术争鸣”又玩失踪,是闹哪般?全文

1.《重磅丨国家一级期刊《农业工程学报》自曝其短作茧自缚无法收场(笨鸟投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磅丨国家一级期刊《农业工程学报》自曝其短作茧自缚无法收场(笨鸟投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