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综合练习

姓名:

一、根据拼音,正确、工整地写出词语。

fèi téng zī wèi shì hòu pán xuán

wā jué

lǒng zhào yǐn bì chóng gāo diāo kè dūn

xià

二、选择下列带点字的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⑴、表里如一:露在外面的说出来表格榜样

⑵、尽心尽力:完达到极点努力做到都

⑶、回首遥望:头,脑袋第一位的方向的一头量词

⑷、微不足道:细,小少,稍稍衰弱精深奥妙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息视 而去 天地 不容

山地 不其 随而 金辉

四、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和前边的词语搭配起来。

性格  爱护  工作

发言  改正  反映

节奏  发扬  环境

五、按要求写句子。

1、修改病句:

老师介绍了许多小明的事迹。

王老师亲自陪同我班同学游览。

树枝头上的小鸟在树上尽情地歌唱。

2、改成比喻句。

春风吹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

3、改成拟人句

池塘里的菏叶在微风中摇动着。

六、选词填空。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既然……就……

只有……才…… 只要……就…… 因为……所以……

1.我们已经学过了法律知识,应该更自觉地遵守法律。

2.这件事班长做的,是学习委员干的。

3.没有亲临其境,很难叫人相信这是真的。

4.你能刻苦学习,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七、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

清洁工人望着敬爱的总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天亮了,敬爱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

周总理刚要上车,望见一位清洁工人在清扫街道。

一阵秋风吹过,从树上落下几片黄叶。

他走过去紧紧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

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的温暖。

他为国家为人民又工作了一夜。

八、你最喜欢本册教材的哪篇课文,说说理由。

九、阅读园地。

弯弯的小路

骄阳似火。近中午了,可赶集的人还似一股股流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形成一条奔流的人河。

在人流中,一个小姑娘正推着满满一车杏子摇摇晃晃地走着。路窄,人挤。突然,“唿啦”一声,黄澄澄、水灵灵的甜杏儿在地上滚动起来。呀!无数只脚就要踩到杏子,怎么办?

这时,一个洪钟似的喊声压倒吵嚷声:“千万别动!”人群立时静下来,接着,一个拄拐棍的老人弯腰去捡杏子,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弯腰去捡,一个红领巾弯腰去捡,一个小伙子弯下腰……

“完了!”姑娘心头一颤,五年前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个小姑娘挑一担苹果在路上走着。拥挤的人流碰翻了筐子,蜂拥而上的人争抢着果子。吃果子的人嘻笑着散开,姑娘掩面哭泣。这姑娘,正是她自己。

“闺女,别着急。”老人把捡到的杏子放进车里,打断了姑娘的追忆。

“姑姑,给你。”妇女怀中的孩儿用小手捧着杏儿喊。红领巾踮着脚,努力把捧杏的手伸过来……姑娘不敢相信自己,她擦去泪花,睁大眼睛:不错,都捡回来了,满满的一车杏子。

这时,一股清凉的风儿轻轻飘来,姑娘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泛起了红晕,似一朵乍放的红彤彤的花,可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噢,是风儿吹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吹走了千万人心头的炎热,吹开了姑娘脸上的花……

1、联系上下文,将下列的词换个词,意思基本不变。

立时 乍放 奔流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炎热 紧锁 摇摇晃晃

3、摘录一个比喻句。

4、文章中两次写到姑娘的泪水。第一次姑娘“掩而哭泣”是因为第二次“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是因为

5、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十、妙笔生花:

1、你可以模仿《弯弯的小路》写一件好人好事。

2、可以写你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注意写清楚人物的特点。

四年级上册,我觉得在复习中,有这样几种类型的句子是可以去归类复习的。

一、变换说法: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如:见到同学有难,我们怎能不帮忙呢?2、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如:谁都热爱自己的祖国。3、双重否定句变成肯定句。如: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4、难度稍大的把字名改成被字句,或被字句改成把自己。如:自古以来,人们把钱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5、变换语序,意思不变。如:“看,孔雀开屏啦!”她兴奋地说。6、换种说法意思不变。如: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二、修辞手法类的:1、比喻句。如:《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很典型的比喻句,而且连用三个能表示比喻的词语“犹如、好像、如同”。2、拟人句。如:《蟋蟀的住宅》:“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三、问句类型:1、疑问句。如:这支笔是你丢的吗?2、反问句。如:发生了这样的事,怎么不叫人生气呢?3、设问句。如:《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得是现代科学技术。”

四、句子的变写:1、短句变长句。如: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鸽子或孔雀。2、缩句。如:它们的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

我只是例举其中的一部分,相信聪明、认真的您,一定能把句子归类得很好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

第一单元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的响声,好像。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犹如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

3、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米以上。

4、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米,最深处达米。

5、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另簇上面,不留一点儿。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着我们的眼睛,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6、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大的,小的,,,有的站在,有的,有的在。

按课文内容填空

第二单元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4、爬山虎的脚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细丝原先是的,现在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使它在墙上。

5、大体上,住所是很的,、,很。我们想到蟋蟀用来的工具是那样,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了。按课文内容填空

第三、四单元

1、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的花园。那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要靠,要靠很好地,做出对人们。

3、鹅的步调,的,颇像里的出场。它常地站着,看见有人走来也;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

4、猫的性格实在有些。说它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它什么,可是它又那么。

5、它、、、,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必定就是一位。

按课文内容填空

第五单元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在之间。

2、多少劳动人民的和才成这、的万里长城。

3、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处,自然遗产处,自然文化遗产共处。

4、正前面,昆明湖像一面,像一块。、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几乎不留一点儿。

按课文内容填空

第六单元

1、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前面的,后面的上去,的声音,像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那,如同,必将传下去。按课文内容填空

第七单元

1、周恩来站了起来,地回答道:“!”

2、我非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与都堪称的大作家。

3、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名言吧!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去比别人的,那么他不但会,还会,十分;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不断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越来越。

按课文内容填空

第八单元

1、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来形容。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物兰*罗素说:“,是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2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全世界的研究都们。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涂上了“”之笔。

3、太空作物普遍具有、、等优点。

课内阅读练习

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朝诗人所写。、诗中“缘”是的意思。、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来表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2、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所写。、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疑”在诗中的意思是。、在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课内阅读练习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1、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词。2、从划“ ”的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观察很,描写得很。3、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4、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 ”划出来。

课内阅读练习

《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安静—— 简朴—— 简单——2、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3、这段话是按从到的顺序写的。4、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蟋蟀的住宅很,很,还很。我觉得蟋蟀真!

课内阅读练习

《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2、请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咕噜咕噜:、、。5、“古怪”的意思是,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又;既又;既又。表面看起来作者是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之情。

课内阅读练习

《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

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站在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查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茂盛;③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天上的星星多得像;亮得像。、我们学校美得像;舒适得像。

课内阅读练习

《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2、照样子写词语:清波漾漾:、、。3、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再写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4、我来填一填:的音乐:的宫殿 的万里长城 的母亲

课内阅读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吵嚷: 衣衫褴褛: 撑腰: 2、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中我明白了 就叫“中华不振”。3、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当你读到这一幕时,你是怎么想的? 4、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返回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