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人习惯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以自我为基点,那么世上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家人”,一类是“外人”。自家人的范围主要由家庭内部组成,另外也包括亲朋好友,自家人以外的人便是外人。这种内外有别的处世方式,投射到传统武术以“师门”为基点的传承关系上,也就有了师门之内的“入室弟子”和未能登堂入室的“一般弟子”,而两者又表现为择徒过程中的一个前后关系。

入室弟子与薪火相传

“入室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门类领域传承中的一个常用词,其起始甚早。《晋书·杨轲传》中说:“虽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讲得即是入室弟子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有意义。

传统武术在广大习武者中间有着崇高的文化位置,尤其是其中的技击奥义,向来被拳家视为枕中鸿宝,不肯轻易示人。但在“香火延脉”的传统观念支配下,于是就有了既要使本门技艺后继有人,又要对传人进行种种选择的传承现象。

一般弟子向入室弟子的进阶

通过对前来求艺者基本条件的初步认定后,就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但是,这时的“徒”尚未正式收录门谱登堂入室,故只算为“一般弟子”。因为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体悟能力的考察,难以短期内“立竿见影”,而需要一个“日久见人心”的时间审慎,“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

“审慎行之”的具体方法,就是由门外到门内的两次选择,即师父对初随习武的弟子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后,“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诀”,许多武功精秘及“生平得力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最深者,不可轻于相授”(沈寿编:《太极拳谱》)。

“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者的名称不同,考察的要求不同,认师的形式不同,其授技的内容也不同。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形式上,只有递帖拜师后,才算真正形成了带有模拟血缘关系的“师徒名分”,否则仅是广义上的徒弟,与此相应的“师傅”,也只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而已,对于这类弟子,民间习武群体中一般又习惯称之为“学生”。

直至今天,传统武术的这种择徒理念和方式,在民间习武群落中仍有其生命力,被不同程度地认同与信奉。

1.《传统武术中的“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有什么差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传统武术中的“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有什么差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