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们在冀东群众用来支援抗战前线的织布机前驻足。自《伟大胜利历史贡献》推出以来,每天都有近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本报记者饶强照片
1937年8月,第七战区参谋长傅畅在四川抗战前给妻子留下“遗书”:“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战,将赴前线。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国家的困难,好好学习,壮大中国。”。因为当时通讯不发达,一家人等了很久才看到他回来,以为他被杀了,就把他的笔迹刻在灯柜上作为纪念。本报记者饶强照片
昨天,“伟大胜利的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迎来了8000多名各界人士。他们冒雨前来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大事记》详细记载了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事件。住在绿洲家园小区的顾瑛安正在用手机拍照。顾瑛安说,参观抗日战争博物馆是由社区组织的,有50多人,都是社区居民选举的代表。绿洲家园社区有一万多居民。居民代表回到社区后,应制作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宣传板,号召社区居民共同纪念抗日战争。
"我哥哥在抗日战争中被杀了."顾瑛·安回忆道。1943年,上海外白渡桥被封锁,日军实施戒严。顾瑛安的哥哥发高烧好几天了。因为不能过桥就医,耽误治疗,病情急剧恶化,不幸去世。顾瑛安希望年轻人能记住抗日战争的历史,珍惜现在幸福稳定的生活。
在“日本投降”的展板下,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妻子的帮助下站了很久。老人名叫田卫平,1930年出生于河北。1939年,不到10岁的田卫平参加了抗日战争的宣传动员。十四岁时,田卫平加入中国共产党。田卫平说,每年7月,他和妻子都会去卢沟桥和抗日战争博物馆,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生活。
正在看展览的人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子君是天津体育学院的。暑假期间,她和另外五名学生来参观抗日战争博物馆。他们早上六点从天津出发,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抗日战争博物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来访的感觉,那就是‘震惊’。”子君说。在展览中,给子君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父亲送给即将出征的孩子的国旗。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上面写着:“我不希望你在我面前尽孝,我只希望你忠于自己的民族身份。”“透过这面旗帜,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人,带着决心把孩子送上了战场。”子君说:“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也离不开无数为国捐躯的坚强勇敢的普通老百姓。”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学生小王说,以前对战争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书本和电视。在抗日战争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与抗战有关的实物,如武器、信件、衣物等。“抗战的历史仿佛再现在我面前,抗战不屈的精神震撼了我。”
昨天,总参谋部四个社区的60多人参观了展览,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于就是其中之一。参观完展览,她在留言簿上工整地写了八个字:“好好学习,记住历史。”于海劳说,通过参观展览,她感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无数革命烈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爸爸是军人,我以他为荣。”于海庚说。
文物故事
邓贵信
我们的记者刘伟
“七七事变”爆发后,伴随着“川军出川参战,打赢了战争,凯旋而归;如果你所向披靡,你就下定决心把你的身体包起来,还回去!”交锋宣誓,川军将士抱着死亡的信念,奔赴抗日前线。离开前,这些英勇的四川战士留下了感人的告别信。
在展厅里,有一封特别的家书,刻在灯柜上。这是著名的抗日战士傅畅写的。
1937年8月,时任第七战区参谋长的傅畅在抗战前悄悄给妻子留了一封信:“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战,他要上前线。希望你不要忘记国难,好好学习。强化我的中国。”
“因为当时通讯不发达,家人等了很久才看到他回来,以为他被杀了。奶奶把信刻在灯柜上,一是教育后人报国,二是把这封信保存很久。”傅长志的孙在捐赠这件文物时说:“从文字上可以看出,爷爷是怀着为国捐躯的心去的。”
如今,红棕色台灯柜台上的字迹和柜台门上的大字“不忘国难,苦学强华”清晰可辨。福昌的后人希望这封“家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受众信息
孩子是我们的年轻一代,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希望他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一定要永远跟着党,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观众王海鹏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每一个中国儿女都应该永远记住抗日战争的历史,记住来之不易的和平,记住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观众杨军
1.《天津田维平 “不屈的抗战精神使我震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津田维平 “不屈的抗战精神使我震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8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