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李刚
1924年2月24日,一个新生儿在广东汕尾海丰出生。1996年后,年近百岁的他站在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东揭阳新寮村黄旭华。
黄旭华的一生就像深海里的核潜艇。它是无声的,有无限的力量。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此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核潜艇事业。我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在战争中成长,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
黄旭华长大后,是中国战乱时期。小学毕业的时候,全面抗战开始了。黄旭华在大火和湍流中走过他的少年和青春。
“如果你想要炸弹,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海空,学造船,科学救国!”出生在海边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
大学四年,刻苦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创新思维,成长为一名具有现代造船理论和技术的专业人士。
1953年春,黄旭华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从1957年开始接触潜艇技术。1958年,中国启动了核潜艇开发项目。被秘密召见到北京的黄旭华是挑起中国发展核潜艇重任的一群人之一。
“从零开始”做惊天动地的事情
核潜艇的研发从零开始。黄旭华面临的条件是科研手段和科研设施空白,但他提出“三步走一步”和“骑驴找马”。
没有计算机,很多发展核潜艇的关键数据都要靠人工计算。核潜艇体积小,设备管道上万。如何知道船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保证重心的稳定性?黄旭华提出,所有设备都要用秤称重。经过几年的建设,大大小小的设备件每天都是这样。这种“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4000吨以上的潜艇下水后与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9年黄旭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年担任总设计师。期间主持制定了长征一号和长征六号首艇和动力协调总体方案,提出并决定采用水滴型船体,为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和同志们一起努力克服困难,组织协调了核潜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建造和航行试验等各阶段重大技术问题的审批。作为首席技术官,他带领团队成功执行了水下发射测试任务。作为总设计师,他把个人安全置于危险之中,用核潜艇深入极限,创造了世界首例。
就这样,在没有外援、没有数据、没有电脑的“三无”条件下,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水三年,下水两年,下水四年,正式纳入海战序列,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核潜艇的五个国家之一。
三十年的深海潜水
无悔无情的诠释
他对国家的奉献背后是对亲人的“无情”。
1958年被抽调参与核潜艇研制后,由于研制项目的高度保密性,黄旭华逐渐减少了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在家里的几封信中,他只能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工作,但他的单位、地址和工作内容无法透露。
“隐姓埋名”30年后,他无法照顾家人的烦恼,父亲和哥哥去世时也无法去为他送行...直到1987年,他的母亲收到了一份《文慧月刊》,其中有一篇报告文学《高贵而未知的生活》,上面写着“他的爱人李世英”,他的家人意识到了他工作的性质。即使是他的爱人李世英,也不知道她的丈夫做了什么,直到她在结婚八年后结束了分居。
1988年,他终于踏上了自己的家乡。他离家研制核潜艇的时候刚好三十出头,回家看亲戚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一个国家的重量在一个人心里能有多重?黄旭华用一生回答:
它重到可以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和荒岛上寻找它,把它的名气隐藏30年;从贫穷和洁白,“头拱脚朝天,核潜艇必出”;90多岁了还是不愿意退休,发誓工作很多年...
1.《隐姓埋名三十年 隐姓埋名三十年 铸国之重器核潜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隐姓埋名三十年 隐姓埋名三十年 铸国之重器核潜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0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