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裂头症”,俗称一点红,其病原体为鲶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鲶鱼),通过黄颡鱼嗅觉神经慢性感染进入大脑,病灶向上发展,从顶骨裂处脱出,造成头部红色病变。严重者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出现裂头。
近年来,不同于其他养殖鱼类的“小红”病在各地黄颡鱼养殖中出现,造成大量死亡,给农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颡鱼“有点红”病,又称“裂头病”、“肿头病”,是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这种疾病死亡率高,很难治疗。在技术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不稳定的天气因素,今年江汉平原黄颡鱼的“小红”病比去年严重得多。
1.症状和患病率
黄颡鱼的“小红”病主要表现为“小红”(充血症状)。发病初期,患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病鱼颜色苍白,背部微肿。发病中后期,患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者头顶穿孔开裂,甚至颅骨被空吃掉,形成一个狭窄的空洞,露出脑组织。严重的还有红鳍的症状。解剖显示腹腔内有淡黄色透明液体,部分病例发生溶血;肝肿、充血、变性,肝黄、暗沉,有出血点或出血点;胆汁颜色变淡或蓝色;脾肾肿大充血;胃肿胀,胃壁充血重,胃内无食物或少量食物,部分人有积水;肠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剖开肠道可见黄色粘稠汁液。
头“裂”是“有点红”病的主要特征。“裂头”是疾病的终末症状,但并不是所有患有“有点红”病的黄颡鱼都会出现“裂头”症状,大部分还没到“裂头”阶段就已经死亡。经观察,正常黄颡鱼的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在出现“有点红”的症状前,已有不同程度的轻度损伤和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质地变脆、无弹性、轻度变色。随着病程的发展,患病鱼失去食欲,独自游动,有的在水面上间歇游动,或长时间头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来回旋转。更有甚者,鱼身弯成S形。
黄颡鱼从鱼苗到成虫都会生病。此外,这种疾病也见于长时间打盹,但并不常见。在苗期,大约3厘米的黄颡鱼幼苗容易患这种疾病。特别是二年生黄颡鱼发病率较高,1-3年生黄颡鱼发病率较高。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快,但病程相对较长,短则几天,长则长达20天至一个月以上,累计死亡率相对较高。水温在18℃至30℃之间,25℃至28℃更严重。所以高峰期在每年的6月至9月,也发生在11月。正常情况下,患病池塘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死亡人数。当温度下降时,疾病就可以治愈了。
2.病因和诊断
大多数疾病是由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细菌并发症引起的。是由爱德华氏菌的慢性感染引起的。感染途径是通过鼻腔感染嗅觉细胞,然后进入大脑,通过脑膜感染颅骨。此病常伴有其他疾病,最常见的是败血症后裂头。一般只要看到鱼头顶部有“小红点”,就可以判断是病了。但由于患病鱼类的体弱多病,经常有大量的轮状病毒寄生在鳃上,所以经常有人被误诊为轮状病毒病,但这只是寄生虫的继发感染。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1)输送密度高。鱼类活性空降低,抓挠、捕食、机械伤害等可能削弱其活性,使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更易感染和寄生。
(2)池塘残留饵料、排泄物多,水污染严重。水质差,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溶解氧低,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当池塘水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时,如藻类、水浊度等。,或者天气突变时,很容易爆发,大量死亡。
(3)防轻治重。缺乏防病意识,未能每月按时检查、调整或改善水质,预防鱼病。
3.防治
因为“小红”病的感染是从鱼的大脑内到外,一旦发病,外用消毒和口服抗生素的效果都不是很好,所以预防是关键。
主要预防措施:调整水体,改善水质,杀灭寄生虫,口服。定期用枇杷拌料。
(1)用生石灰彻底清理池塘。
(3)定期使用“枇杷”等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防止水质恶化。
(4)水分转移多,氧气增加。黄颡鱼对缺氧环境的耐受性不如其他鱼类,因此应在高放养密度的池塘中设置曝气器,以防止鱼类在缺氧条件下浮头。同时,水质改良剂用于调节和改善水质。
(5)定期杀灭寄生虫,对水体进行消毒,预防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
(6)适当调整放养密度。选择合适的池塘面积和水深。一般主塘面积3 ~ 5亩左右,水深1.5 ~ 2 m,黄颡鱼放养密度控制在2500 ~ 3000鱼/亩。
(7)定期使用鱼复康+菌立克进行混料,增强鱼的免疫力,增加黄颡鱼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治疗计划和用药流程:
口服“玉福康”+“君立克”+“枇杷”混合饲料,每天下午喂5天。后期用枇杷拌料,提高鱼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1.《黄颡鱼一点红 黄颡鱼裂头病爆头病一点红预防和治疗办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颡鱼一点红 黄颡鱼裂头病爆头病一点红预防和治疗办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2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