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除昆曲外,中国剧坛还兴盛了梆子、秦腔、徽剧、楚剧等民间地方戏,逐渐形成了花部与雅部争雄的局面。当时戏曲表演的中心是北方的北京,南方的扬州。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戏曲聚集地。江南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当时商业发达,盐商集中。“商道即戏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戏曲艺人也纷纷流向扬州。
还有一个特例。自1751年起,乾隆六次游江南,扬州成为他的居所。扬州一带,达官贵人和富商纷纷摇尾乞怜,争夺皇位。他们不遗余力,奋发图强,依山傍水,修建了美丽独特的湖滨园林,形成了扬州北郊著名的二十四景。扬州的富商一直有养戏班养戏班的风气。知道甘龙热爱歌剧,他把组织歌剧表演作为欢迎活动的一部分。甘龙还命令两淮的苏州织造和盐务官员挑选技艺精湛的表演者入宫,为他们的承诺做准备。这些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据史书记载,迎季扬州戏表演极其繁荣;即使是平时,市内市外的各种演出如“汤溪”“太溪”“太盘”也是频繁的。
由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热爱歌剧,每当皇帝和太后庆祝生日和皇室庆祝时,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和表演。1790年秋,为了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扬州盐商蒋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清班”的回族戏班,由艺术家高朗廷带领到北京参加生日演出。这个回族班主要唱黄儿调,也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一个各种曲子一起演奏的剧团。北京的生日庆祝活动规模宏大。从西直门外的西华门到高良桥,每隔几十步就设置一个舞台,南北口音向北转移。或者是唱着弦乐曲,或者是抖着扇舞衫,前面没有休息,后面已经打开,让人四下看看,看到太多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场戏剧的聚会,所有的艺术都在为胜利而竞争。在这场艺术大赛中,第一次入京的三清会办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会办入京的开端。
此后,四喜、七秀、倪翠、合春、春台等安徽班先后入京。演出期间,六班逐渐合并为四个著名的徽州班:三清、四喜、春台、合春。当时是地方戏兴盛、雅俗共赏的时期,一些新的地方戏如高强、强秦已经率先流入北京。汇班在演唱多种歌剧的基础上,将北京和秦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戏剧、声音和表演上吸收了秦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为了满足北京观众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四个徽州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具体如下:“三庆轴心;四喜的音乐;还有弹簧的手柄;春泰之子”。存在“惠州四班各擅胜局”的情况。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赴北京参加回民班演出。汇班还擅长学习楚腔,为将、西皮、昆腔、秦腔融入京剧奠定了基础。因此,“徽州四班”入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彤二年,“徽州四班”相继散。徽州四班在北京演出,拉开了中国200多年京剧辉煌历史的序幕。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黄儿、西皮与徽剧有血缘关系。徽剧和汉剧在入京前有着广泛的艺术融合。继乾隆后期,中国著名戏曲大师米英进京后,道光初年,中国著名戏曲前辈刘莉、王宏贵、余三胜、萧声龙德云先后入京,分别在惠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县以唱关羽戏出名,三庆班长程长庚教了所有的红网戏。刘莉以“醉写恐怖书”和“扫雪”而闻名;王宏贵以《让成都》、《击鼓曹》著称;萧声龙德云擅长表演《辕门射纪》、《黄鹤楼》等戏剧;余三胜,声音圆润,歌唱优美,文武双全,以表演老剧如《定军山》、《四郎探母》、《卖马当锏》、《感人碑》而闻名。加入回回班后,中国戏曲演员将回回戏中的旋律、表演技巧、表演曲目进行了溶解,使得回回戏的唱腔日趋丰富和完善,白戏的唱腔和唱诵在北京更具语音特点,容易被北京人接受。道光名班的二十五年里,所有的老学生都是当工头的。回汉合流后,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黄儿调又有了交流。回、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徽剧、秦腔、汉腔合流,取昆曲、京剧之长,形成了京剧。它的标志之一:音板完整而丰富,超越了惠、秦、韩三部剧的任何一部。咏叹调由板腔和曲式组合而成。声腔主要由黄儿和西皮组成。第二,业务一般比较齐全;三是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第四,程长庚、余三胜、张尔奎是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他们被称为“三杰老同学”和“三丁家”,即“一号”张尔奎、“二号”程长庚和“探花”余三胜。他们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各有特色,对西皮、二黄上、京剧的主腔和京剧的形式,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色的口语和语音的创作都做出了贡献。
1.《京剧有多少年历史 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京剧有多少年历史 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4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