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剪辑、广告到戏剧,导演林·鲁兹跨越了许多领域,直到2013年,她偶然进入项目“农村四季”(也称为“美丽的农村”),并与纪录片结下不解之缘。她一直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很多人即使拍了10年纪录片,也未必有机会和国外媒体合作。她的第一部作品是关于宣传的,被选中在法国戛纳展出,后来成为海外最受欢迎的商业纪录片之一。此后与《发现》、《新西兰自然史》、《国家地理》等国外媒体合作。,并以国际视角拍摄了植根于中国题材的人文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如何与国际接轨
从《美丽乡村》《城市24小时》《沉香宝藏:万象》到最近担任国家地理西藏文化系列纪录片三集总导演,林最大的意义在于合作实施过程带来的个人成长,以及对国内外纪录片领域专业水准差距的更清晰认识。
首先,合作方式有区别。国外采用专业的工作模式,在影视行业的大框架下,不同工种的专业人员负责各个环节。导演将更多的精力和脑力投入到核心创意工作中,拍摄素材和剧本由专业的后期制作工作室、调色工作室和音乐工作室完成。整个过程非常规范,完全按照工业流程划分为不同的生产环节。比如在和迪科威合作《沉香宝贝:万向》的时候,她会准备详细的镜头脚本和录制,按照脚本顺序整理素材和录制单,提交给后来在新西兰的公司。新西兰的编辑将根据记录表和脚本完成编辑。虽然林·鲁兹本人曾经是一名编辑,但她并不主张纪录片导演自己编辑。“导演往往会陷入对人物和每一个镜头的感情,有时候别人的眼睛看着你的素材就会跳出来,所以他们真的会选择对影片有意义的最美的镜头。”理想的状态应该像漫威的超级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然后一起产生就会更强。
其次是叙事方式的差异。国外纪录片对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无论历史、科技、自然、人物、地理……各种纪录片都是在传递知识,所以信息内容是重点。在中国,由于中国的纪录片是由过去的电视散文衍生而来的,所以中国的传统纪录片侧重于导演感情的表达,以稿子为主,感情多,信息少。但是,影视的视听语言首先应该是视听。除了文学思维,还必须有画面思维,文字是画面信息的亮点和补充。另外,国外的纪录片大多是螺旋式的碎片化叙事,思维更加发散。通常是多个人物的故事交叉,故事通过一个连接点自然跳转。每段通常不超过2分钟,故事不断循环,节奏很快。以往国产纪录片的叙事通常是单线式的,但国产纪录片逐渐尝试从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交叉叙事。林的团队从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让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色彩,每一个声音都为叙事和观赏服务。即使有更多的理想和感情,也要让感情落地,让观众以适合观众的节奏观看,而不是自言自语。
美丽乡村的水下摄影
此外,镜头的表达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发现号的亚太区导演曾经对林·鲁兹说“中国人有一种天生的相机美”,这在当时令她感到惊讶。后来她发现中国的拍摄团队一般都是拼搏拼搏,在镜头塑造上强调单镜头之美;国外的团队在拍摄的时候通常都很放松,设备不一定很高端,但是镜头很活泼。纪录片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周期、预算或设备,无法用镝灯做造型。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思考如何在叙事中拍摄更丰富的镜头和角度。当然,对于兼具中国传统和西方思想的导演林鲁兹来说,她仍然不会放弃对镜头之美的强调。
另一个有趣的区别是对真理的理解。更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是真相和现实,但那个真相是建立在当下的真实事实之上的。有些摆得恰当没有问题,但其逻辑必须与现实相符。比如不会弹钢琴的人就要放在弹钢琴的架子上,这不是真的;不过也会弹钢琴的人不弹钢琴也是真的,根据拍摄的需要摆姿势弹钢琴。以前的国产纪录片强调绝对真实,比如拍摄镜头一定要平视,接近人眼高度,摄影师绝对不能干涉或操纵拍摄对象。但是制作方法更新了,舌尖上的中国甚至推到了微距拍摄食物的变态视角。其实只要摄像头存在,就说明有外界的干扰。归根结底,纪录片只能呈现当下的事件本身。导演林鲁兹说得很直白,“纪录片也有娱乐属性,因为电视本身就有娱乐属性,拍摄自然是为了好看。”所以无论如何让呈现更加精彩,都是纪录片人的追求。就像之前在《美丽乡村》里,她从水的角度拍下了马耙犁。团队中传统媒体的摄影师会不同意她,他会质疑这个镜头是谁的视角。林回答说,这不是任何人的视角,就是告诉观众此刻冰下是什么样子。最近拍藏族人在拉萨河打水的照片时,同一个摄影师问:“导演,我们能不能拍他们在水下打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心态都变得更加开放,愿意尝试。
纪录片拍摄专业化
林的团队包括摄影总监崔立刚和七八位长期合作的摄影师。团队成员都是34、5、40多岁,经历一般比较复杂,剑有偏。因此,他们之间的合作往往可以打破一些制作纪录片的固化思维,以更加团队化和规范化的方式运营一部纪录片。林说,这些人的经历是年轻摄影师力所不及的。“有些年轻人可以拍出非常花哨的画面,但无法控制稳定的格局,尤其是长篇叙事,再炫耀镜头也没用。如果摄影师没有经验,不了解人性,又怎么能感受到当下呢?”因为纪录片拍摄现场的一切都是立竿见影的,一刻也不能耽误,这种拍摄环境是对人的体力、临场适应能力、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的极大考验。另一方面,同样的机器,同样的镜头,不同的摄影师会拍出不同的图像。对光圈和感光度的把握是很微妙的,目前需要调整哪些参数取决于摄影师的体验和感受。也许给年轻一点的摄影师足够的时间慢慢拍,也能拍好。但是纪录片的拍摄是无法控制的,只能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这时候理解导演的意图,反应迅速,拍出漂亮的镜头,是对技巧的极大考验。所以拍广告和电视剧的摄影师不一定能拍好纪录片。
除了经验之外,这个团队的职业化也是在与国外媒体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专业创作者的合作,这个团队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专业性不仅贯穿于团队的整个创作过程,也体现在实拍中。“不轻易购买设备,而是不断更新生产理念”,这是团队使用设备的目的。每当看到拍摄过程中某个环节效率低下时,林和摄影导演崔立刚就开始琢磨如何利用一些新设备来提高效率。
1.在极端环境下响应测试
纪录片经常在极端环境下拍摄。无论是漠河的冰雪,还是西藏的极寒,都给人们的体力和相机的粗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漠河拍摄之前,在使用其他相机的时候,冷热交替后塑料部件断裂。同时纪录片拍摄水准高,拍摄时间有限,会带来很大的拍摄压力。最近由林刚刚完成的《国家地理》关于西藏的50分钟纪录片,只花了11天的时间拍摄,却有五六个人物的故事和事件,压力真的很大。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寒冷环境下的拍摄,人和设备都不能失去锁链。综合考虑所有设备后,她选择了PXW-FS7,一路使用到现在。首先,PXW-FS7全金属机身的承受力非常强,风沙和少量的雨水都可以应付,可以满足各种极端条件下纪录片的拍摄。其次,PXW-FS7的便携性可以在不尽可能破坏场景环境的情况下轻松潜入故事场景,必要时还能体现设备的存在。
2.肩扛射击
为了增加拍摄素材的数量,林的团队通常从五个人开始,但为了不打破现场的气氛,最多不会超过七个人。现场拍摄时,一般用一台PXW-FS7作为拍摄主机,一台索尼A7S微单作为辅机。索尼设备统一使用,保证S-Log模式下画质的统一,可以给后期配色带来更宽的空范围。因为团队只有5、6个人左右,除了导演和摄影师,一般都是一个人负责录制和灯光,另一个人负责辅助拍摄。很多事情都需要摄影师自己去做,所以有必要把机器放在手边。为了追求真实的场景感,手持拍摄通常是在肩膀上进行的,此时相机的便携性非常重要。有时候,她会刻意追求不稳定的镜头。PXW-FS7的机身设计非常适合手持拍摄,握感很好。另外,相机后面的重量大概在3、4 kg左右,比较轻但不像微单。但不会太稳,有轻微的颤抖气息感,会让观众进入现场的真实氛围。这种肩扛式拍摄方式在国外使用越来越多,如何快速高效地达到拍摄效果是纪录片拍摄现场最重要的。
3.升级和延迟的应用
林的所有纪录片都将利用升级拍摄一些特写镜头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如藏族舞蹈、雪花飘落、茶叶散落等。升级可以带来优美的节奏。升级创造节奏和戏剧是她的个人风格。“这是一种对时间的敬畏。哪怕只是转瞬即逝的一瞬间,其实已经改变了很多。希望观众能看到这种变化。它非常漂亮。这也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看平时看不到的东西。”13年拍摄美丽乡村时,她用索尼NEX-PXW-FS700拍摄了茶叶拉伸升级图。因为容忍度的问题,在当时黑暗的环境下,即使房子被临时从当地买来的三盏一万瓦的工地灯点亮,升级后的画面依然有噪音。后来用索尼PXW-FS7升级,14文件容差,高清180FPS。与NEXPXW-FS700相比,低照度性能有跨越式的进步,尤其是升级性能更是惊人。现在只需要很小的灯光辅助就可以满足一般播音水平的要求。林通常以150FPS和1080P拍摄,以恢复事物的运动轨迹。戏剧性升级的画面相当于音乐中的重音,让叙事更有节奏感。
延时也是她平时的拍摄手法,延时的关键是镜头构图的美感。在西藏高原拍摄时,因为在高达3800-4000米的山顶拍摄一晚非常寒冷,所以专门为PXW-FS7和A7S做了“小棉袄”保暖,第二天就把机器放在山顶“收菜”。
4.用光当演员
纪录片经常遇到强烈的阳光,室内外反差极大。由于PXW-FS7内置ND滤镜,可以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快速调节,尤其是从西藏室外强光照环境进入室内时。同时,由于其高容差,可以在室内暗光下以高灵敏度拍摄静物或低照度下的特写,也为他们的灯光造型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因为队里人少,一般只带最便宜的L ED灯和小的专用射灯来搭配人物造型。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演员,哪怕是一盏小小的L ED灯也能玩花。在西藏寺庙拍摄时,经常会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玩两个L ED灯来塑造和塑造人物特写。一盏灯放在字符的背面,通过一层纸制作轮廓光,另一盏灯从侧面填充光以形成形状。临淄路经常在班会上强调:“千万不要惯性地在那里放一盏灯。先想想要塑造什么,明暗是什么,然后再去玩。有时候甚至一盏灯就能完成所有的任务。
5.非常重视声音的记录
林特别注重录音,不仅配备了专用录音设备、便携式调音台,而且还专门有专人负责支杆。这个习惯来源于外方在合作过程中对声音的高要求。通常国外生产商会把音量变化设置在正负8db之间。在《沉香宝贝:万向》的拍摄过程中,她收到了4封来自新西兰编辑的投诉邮件,并同时抄送给制作人和制作人Discovery。如果你在国内,通常会觉得这不是一点收获就能解决的事情?但是在国外,是达不到专业水准的。从那时起,林道还将强调团队合作中录音的重要性,他们将不断寻找新的便携式设备用于国外论坛。现在他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尽可能的无线化,还有录音杆,便携混音器等等。,连杠杆都是电影级别的,指向性和收音机接收的细腻程度都非常好。现场也被废弃了
大显示器可以通过美国的一个无线发射器,同时为5台苹果ipad或手机提供720P监控,让导演随时掌控现场,不遗漏细节。
6.极限拍摄让故事看起来更好看
冰上拍摄
人们往往认为野生自然纪录片会采用极限拍摄。其实所有的镜头都只是为了叙事服务。如何让故事看起来更好看,更显眼才是最重要的。每部纪录片林都会尽可能地使用各种极端手法。比如每部电影都会在水下拍摄,有时候用防水罩,有时候用Gopro。有一张在美丽的乡村拍摄漠河抓冰时,马耙在破冰犁地的照片。那是一个温暖的冬天,冰上有许多裂缝,所以犁耙的马很可能掉进了水里。这些内容叙述起来很枯燥,林鲁兹会想真正的水下视觉会是什么样子。于是他们在冰缝下面设了一个座位,马儿耙犁的时候画面很美,戛纳的观众也很喜欢这个镜头。凿冰钓鱼时,他们会在旁边再凿一个洞,把冰凿在水下撞击时冰下的一切变化拍下来。现在无人机越来越普及,她所有的片子都要用航拍。纪录片不需要复杂的飞行,只需要从空的角度展现奇观。
每部作品都有两三个醒目的镜头,这是林鲁兹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所以在初查的时候需要设计镜头,去现场的时候根据角度重新设计。极限射击还是对脑力的挑战,而不是对装备的依赖。
7、4K拍摄更真实
西藏航空摄影
水下射击钓鱼
4K能够真正恢复高于生活、超越日常景观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因为每个镜头都要调色,所以后期制作用4K太贵了。通常,他们使用4K进行拍摄,并在后期制作中输出1080便士进行编辑。这样既省去了超高清的素材,同时后期还可以裁剪图片,做到一镜多用。同时,即使在4K拍摄的素材转换成高清,也会有更高的锐度、宽容度和细节表现。
这部为《国家地理》拍摄的纪录片是用PXW-FS7双卡槽拍摄的,两张128G的卡可以支持24小时拍摄,足以满足4K拍摄格式的长时间和紧急采访。拍摄地点位于高山之巅的寺庙内,险象环生,与世隔绝。只有一条狭窄蜿蜒的山路通向山顶,连电源都断断续续,拍摄时间只有8天。为了应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拍摄环境,需要充分准备拍摄计划。前期不仅准备了4块大电池作为备用,还带了4块索尼微电池和10块2万mA的充电宝。即使大电池都没电了,我们也可以用索尼A7S在S-Log3模式下拍摄接近PXW-FS7的画面。由于4K拍摄素材量大,他们准备了4个4T硬盘,导演助理每天日夜拍摄后立即做好备份和详细的素材分类工作。稳定的数据管理对于纪录片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4K拍摄,因为纪录片每一行的拍摄时间都比较长,人物的临时交流可能需要一分钟以上,会带来非常大的数据量。
让纪录片的梦想成真
拍摄林怀民
射杀老裁缝
《发现》的制作总监曾经对她说:“我们为什么要拍纪录片,因为我们心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纪录片拍摄的体验通常很辛苦,但是很珍贵,也很难得。“只有在那个地方,我们才能拍摄到一个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场景,这是一个我们愿意告诉外国人的奇观。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风景和事物。我和我的团队都很喜欢拍这样的东西。”在合作中,经常发现外国导演会用西方人的有色眼睛看中国的东西,因为很多人还停留在凯尔的波罗的海时代对中国的想象中,所以作为纪录片导演,他们觉得自己有向海外观众呈现真正中国风情的使命。
然而,与此同时,林鲁兹说她“不是一个文学迷导演”,她的偶像是乔治卢卡斯。她会希望所有的影视产品都有商业价值,影视行业是商业的。纪录片虽然小,但必须有商业属性。即使从专业水平上来说在行业里很不错,你又怎么能证明自己是这个商业时代最优秀的呢?也许是为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林鲁兹在做纪录片的同时,也在酝酿自己的全媒体原创项目,打造同IP的短记录、网络大学、网剧、电影、漫画,五到八年慢慢实现。“现在影视制作的圈子已经不那么清晰了,因为导演在讲故事,像《谍影重重5》这样的导演和摄影师都是纪录片。”纪录片对于正片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积累,可以更真实的了解生活中的各种人和生活方式。近年来,他们走遍了中国各地,从与林怀民、设计师凯尔等艺术家深入交流,到与80岁的农村裁缝成为朋友,深入普通人的生活,看到彼此的爱恨情仇,这是一种很好的提升和积累模式。
推荐阅读
1.《林子路 【观潮】这是我们愿意讲给外国人听的故事——林子路导演谈纪录片创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子路 【观潮】这是我们愿意讲给外国人听的故事——林子路导演谈纪录片创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2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