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史晓虎,1950年10月出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州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史晓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三农”专家。他关于授予农民土地产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项农村改革政策,并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业余围棋高手,在一些非正式的国际围棋比赛中获得过冠军。他是《我在伊朗玩围棋》的作者。

众所周知,围棋的变化多如星辰,不可穷尽。但是围棋是什么时候被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呢?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战国末期的先秦典籍《世本左传》说:尧作外齐。到目前为止,这是唯一可用且最早的解释围棋起源的文献记载。《大英百科全书》1964年版也认可了这种说法,甚至根据自己的考证,其确切日期定在公元前2356年,距今4300多年。按照石在尧的生灭年龄,也就是说活了140年的帝尧,在90岁的时候创造了围棋。他的儿子朱丹非常喜欢玩围棋。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姚发明围棋,是因为他的儿子太笨,“教”。但这一时期没有发现围棋的考古遗存,但出土了一些与围棋相似或可能相关的文物。

比如1974年,甘肃永昌县鸳鸯池考古遗址出土了几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4150年前仰韶文化的陶罐,其中一些上面画有许多黑、红甚至是彩色的方形条纹,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整齐,形状和现在的围棋盘很像。一般这些方形条纹图案上有十一到十三条纵横线条(现在围棋盘上有十九条线条,但都是逐渐发展的)。考古学家称这种罕见的图案为棋盘图案。

4150年前,这个时间和石在耀做围棋的时间差不多,只是150年后。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或者这些陶罐上的棋盘图案是否受到了前不久“瑶制围棋”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我认为,在几千年前的陶罐上画出这样一个正方形的图形,并在其中画出这样一个平行而清晰的棋盘图案,不太可能是当时制罐工匠的心血来潮,但显然是受到了生活中一些启示或指示的影响。我想,这个启示大概就是围棋吧,在那个时代刚诞生不久就在少数贵族中流行开来。(人们在其他地方的一些出土文物上也看到了线纵横交叉的图文,但那些线是随意画的,倾斜交叉的,像栅栏一样,没有四条边,也没有与四条边平行的线。像下图这样的图案,四面有如此规则的平行条纹,最接近围棋盘,是迄今为止考古学上独一无二的——作者注)

传说: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棋盘陶壶

虽然很少有文献或实物证据证明围棋在姚制作围棋后的2000年间是如何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但甚至没有类似元阳池出土的陶罐棋盘图案的文献或实物证据。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相信这段围棋发展空以后肯定会被考古填补——作者注),但到了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围棋在中国确实相当流行。那时候一般生活无忧的休闲阶层可能都玩过围棋了。

比如最早记载围棋的古籍是《左传》,写于公元前400多年。相公二十五年,曰:“棋手优柔寡断,不可耦合”。(与我偶,意为对手——作者注)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可靠的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记述于公元前548年。历史学家可以通过描述玩围棋的人来描述人们优柔寡断的弊端,这显然说明围棋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流行。又如,公元前300多年写的《论语·阳货》,也是用孔子的口吻说的:“一天到晚不注意吃饭是很难的。没有玩家?对它还是有好处的。”这里完整描述了春秋末期各国休闲阶层的休闲生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下棋也是下棋”,这里的棋手和(伯)棋手都是指下棋的人,即棋手。可见,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中国兴盛起来。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出土关于围棋的文物。

但19条线的361个交点的出现是一定的,它一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演变发展过程。但是围棋的这种变化和发展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我认为,除了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必要的、逻辑的分析和推测是必不可少的。

经查找,考古发现的最早围棋实物是1998年陕西汉阳陵南雀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个损坏的陶瓷围棋盘(公元前200年)。不规则五边形。它的剩余长度为28.5厘米至5.7厘米,宽度为19.7厘米至17厘米,厚度为3.6厘米。棋盘两边都刻有直线。因为是碎片,这个棋盘只能看到13条以上的图案线,而且更多。根据残部分析,也很可能是15线甚至17线的棋盘。详见下图:

传说:陕西西汉汉阳陵遗址出土的陶围棋盘

从这张陶器围棋盘来看,西汉棋盘至少有15条纵迹。有没有可能是17行?我觉得什么都有可能。而且根据考古学家的说法,从它的质地和线条的粗糙程度来看,似乎是在当时当地铺的一块砖上临时刻出来的棋线。所以这个棋盘虽然是在皇家陵园出土的,但不是皇家的东西。大概是汉阳陵看守人业余时间下棋刻的。可以推断,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围棋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休闲阶层的一种游戏,而且像寿陵人一样受到普通人的欢迎。

1952年,在河北王度东汉一号墓中发现了一块石围棋盘。这个棋盘是正方形的,下面有四只脚,有17个纵横图案。作为汉魏时期围棋盘大小的一个罕见实物证据,此棋盘与东汉魏国人韩丹春《易经》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棋盘相同,“棋类有17道,共计289道,有150个黑白棋子的围棋盘。这个棋盘的发现,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围棋已经发展成了17线的格局。

传说:河北王度东汉一号墓出土的石围棋盘

此外,1975年在山东省邹县出土的西晋刘豹墓中,有一套完整的围棋,装在一个灰色的陶盒中,由黑白两色的天然海卵石制成,呈圆形,共有289枚棋子(也有272枚),适合放置17枚棋子。因为15个棋盘用不了那么多棋子,19个棋盘是不够的。可以看出,出土的棋盘和棋子实物表明,东汉(公元25 -220年)和晋代(公元265 -420年)流行的是17个围棋棋盘,而不是15行或15行以上的棋盘。

传说:用西晋刘豹墓出土的天然海卵石下棋

当然,围棋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平衡。也许是由于信息闭塞和风俗习惯的原因,虽然早在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就流行17枚棋盘,但是直到唐朝(公元618-907年)甚至辽朝(公元907 -1125年)才在一些地方继续使用15枚甚至13枚棋盘。这在考古中也时有发现。如湖南湘阴出土的唐代棋盘15个,内蒙古出土的辽代象棋方桌13个,197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淑女下棋”图上的棋盘15个。有分析认为,这13、15个棋盘大多分布在中原文化影响力滞后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以与当时(唐朝或辽朝)或之前(东汉、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广泛使用17枚棋盘的历史事实相呼应。

我同意这个分析。由于中国古代的发展极其不平衡,文化差异尤为突出。更何况围棋这种很难进入正史的消遣游戏呢?(湘阴虽然不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不排除只是个案,因为墓主喜欢玩这个游戏而不是下棋——作者注)。所以这些出土的后唐时期17条以下的围棋盘,并不能代表当时中原没有17条或19条的围棋格局。

传说:新疆出土的唐《女子下棋》

垂直方向显示15个棋盘,水平方向显示16行,可能有误

最有意思的是,15年12月中旬,最新考古新闻报道说,在南昌,西汉昏于大海(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墓中发现一个棋盘。

据考古资料显示,“此棋盘约20厘米见方,出土地点为娱乐用具库。”他还说,由此可以看出,围棋在西汉已经成为了一种为更高贵族服务的娱乐。“从历代墓葬可以看出,陪葬品一般都是墓主使用的,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下棋是海幽幽的一大爱好。”(详见下图)

遗憾的是,关于这个棋盘的考古资料只有那么一点点,而这个棋盘在围棋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从这张照片上,你看不到棋盘的材质,也看不到棋盘的轨道数。但可以确定的是,棋盘上至少有15条线是从照片中棋盘上露出的14条线开始的。有没有可能是17行?我觉得有这种可能,但如果有17条线,不仅说明汉阳陵出土的那块棋盘也可能是17条线,还说明中国的棋盘在西汉已经是17条线了,而不是东汉。17个围棋盘的历史一下子提前了200多年。这算不算重大考古发现?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个围棋盘的真面目和围绕这个围棋盘的考古分析资料就会逐渐浮出水面。我期待进一步披露相关信息。

传说:2015年12月12日西汉海月侯墓出土的围棋盘照片

就目前而言,除了最近在南昌出土的西汉海月侯墓出土的围棋棋盘外,这些考古发现都表明,中国围棋在东汉及后金(公元265-420年)至少是一个17线的棋盘。但在此后的一定时期内,可能是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隋朝(公元581-618年)或初唐(详见后面的分析)。这期间中国围棋出现了一次巨大的革命升华,即围棋盘从17路289个路口升级到19路361个路口。

这不是一件小事。从17轨加两行到19轨,使棋盘上的交点从289个增加到361个(增加了72个交点),既增加了围棋在天文系列中的变化,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围棋原有的格局和习惯。当然,围棋盘的这种扩展必然会大大扩展玩家对象棋的视野,大量增加他们对象棋路径演变的计算。不仅国际象棋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而且国际象棋的乐趣也会相应增加。但如果围棋盘真的从公元420年到公元618年从17行发展到19行,还是需要人们继续用史实说话,也就是出土文物或者历史文献。

但奇怪的是,也有文献表明,围棋盘纹发展成19个纵横轨迹始于东汉,而非考古实物所证实的南北朝、隋唐时期。这让人们在研究围棋的发展史时感到困惑。

例如,北宋李益民的《忘忧清乐集》就选取了上一代和本代的50多位名家。其中《孙策与吕范对弈情况》、《晋武帝与王武子对弈情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对弈。有趣的是,这两个棋盘显示的是19个而不是17个。如果《忘忧乐集》中的两个棋盘都是真的,那么可以说明中国早在东汉末年、西晋初就有了19个棋盘。但是会是真的吗?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此都有质疑,认为只有43招的《孙棋局》棋谱是后人伪造的。据对所有出土文物的考证,东汉末年、三国乃至西晋时期,中国没有19线的围棋盘,至今出土的棋牌都是17线。

传说:宋代“忘忧清乐集”中的“孙棋局”

那么人们可能会问:既然东汉末年和西晋只有17个棋盘,那么这19个棋盘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南北朝后期有可能出现的更晚吗?我觉得有可能。原因有历史文献佐证。比如《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认为写于公元五世纪左右(相当于南北朝后期):“今日有十九盘棋,问棋几何?答案:361。”虽然《孙子经》作者不详,但相信是南北朝时期写的。所以当时围棋有可能有19线的棋盘。

这种说法也有佐证。比如南北朝北周时期敦煌出土的《棋谱》中也说:“棋子是由法律制定的,而棋局是由阶级制定的。棋局316盘,周度放。”这里“316车道”的表述可能是“361车道”的错误,因为没有两个相同的数字可以相乘得到316(15x 15的乘积只有225,而17x17只有289个路口)。这里的“方”字也是“仿”的错误。

孙子的《计算经》和敦煌的《棋经》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虽然作者匿名,但这两部关于计算和围棋的作品真的很了不起。前者提出的“物不知多少”的命题及其算法震惊古今,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后者虽然只有七块半(原为八块)和159行,但它诠释了围棋的关键点,如诱因、势用、势释、棋制等,在下棋中巧妙地运用了孙子的战略战术思想,使围棋这种原本属于智力游戏的游戏,对于战争时期的实战演练更有意义。

1959年在河南安阳北郊发掘出最能证明围棋已发展成19道棋的历史遗迹。这座陵墓属于隋朝皇帝张生,他在位十五年。此人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卒于隋十四年(公元594年)。他死的时候是路征的将军和中山的医生。有意思的是,他很喜欢玩围棋,死后用一个小白瓷围棋板陪葬(见图)。这个棋盘是正方形的,表面刻有19条纵横线条。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19个棋盘。但如果仔细看,这19条线已经深深的刻到了四面的边缘。如果用它们来下棋,很明显棋子不能下到棋盘边缘而静止不动。不过这个围棋盘真的有19个纵横线标记。因为如果有17条线,瓷器工匠一般不会把线刻画到棋盘边缘。但是这个棋盘为什么是这样做的呢?Go是从17岁发展到19岁的吗?我觉得有可能。根据这个分析,如果我说隋代墓出土的围棋盘可能是处于17到19棋盘过渡时期的考古样本代表?

传说:河南安阳张生墓出土的19块围棋瓷盘

从上述棋盘的演变来看,围棋显然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因为棋盘越大,变化越多,棋局就越复杂,玩家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如果围棋从南北朝后期发展到隋唐初期,由17道发展到19道,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围棋做出这一飞跃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伤脑筋,因为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史文献,现代人也很少研究。但至少有一个原因可以支撑围棋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迅速发展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继晋朝之后最流行、最繁荣的时期。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以后有机会写一篇关于这个事情的文章。所以这里就不描述了。

近代有人分析过围棋盘为什么从17行扩大到19行。比如被称为Go博士的何云波先生,就大致分析过这个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说:

“有人曾经计算过,17路盘下棋,三条路围48个孩子,112目,平均每个孩子2.33目,四条路围40个孩子,81目,2.03目,子效果差0.30目。三路有利:19路板块,56个孩子围着三路,平均2.36目。为了突出19路棋盘的子效应,他还分析了21路棋盘的优缺点,最后得出结论“基于这个论断,19路棋盘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它落在第三路和第四路之间,子效应最接近,在守地和取势之间最平衡。”(摘自何云波《围棋盘之谜》,《国学周刊》第三版第53期)

何老师用“有人算过”的方式来分析这件事,也是从围棋的分力或分效来分析的。平心而论,这个分析不能说不合理,19轨的子效应其实比较大。但这种分析并不能完美回答棋盘为什么要扩容升级的问题。因为子力的发挥程度或者说由于棋盘轨迹数量的限制而导致的子效应,无论高低,对于游戏双方都是相等的,子力不足的问题在下棋时不会影响游戏一方的发挥。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显然棋手不会生出扩大围棋轨迹数量的改革动力。因为只要棋盘规则(包括棋盘约束)体现了双方玩家的公平正义,而不是一方受益一方不受益,扩大棋盘等改革显然缺乏动力。没必要。更何况17条线289个交点的棋盘变化空已经到了天文级数,超出了人类的计算范围。显然,围棋从17扩大到19的根本原因不是子效应的大小,而是另一个原因。棋盘上只有64个方格,很局促。到目前为止没有扩张的可能,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可见,南北朝后期或隋唐前期人们将17枚棋子升级为19枚的原因,显然是不够令人信服的。我们得从其他角度分析。

有没有可能,比如围棋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南北朝后期和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围棋技术最普及、发展最快的时期?当时热爱围棋的学者们可能经常会觉得17轨棋盘上有什么东西阻碍了双方棋局的公平进行,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限制,他们试图将围棋棋盘从17线扩大到19线。也就是说,17道棋盘可能有天然的障碍或限制,容易导致双方对弈不平等,导致一些有开拓思维的玩家试图将其从2道扩大到19道。而19线棋盘正好可以解决17线棋盘的所有缺点。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也许就能得到古人发明十九线棋盘的真正原因。

其实只要熟悉围棋的人都知道,17个棋子的局限性更大。比如四角星之间只有九条线,这九条线让吊角立两个再分三个,然后侧面只能分一个,不能展开分两个。但是实战中,拆一个类似于再吊一次墙角。但是由于棋盘的限制,游戏中挂角的一方无法攻击挂角子,只能自己防守角子或者另外拆除一方。而且由于在建立二拆三的基础上再拆一也无形中加强了建立二拆三,即使对方想打入这个拆三,这种渗透也不可能不亏就能成功。换句话说,如果再多拆一个,攻击者,也就是攻击者,总是会赔钱的。久而久之,人就多了,17道棋盘上的这种变化,不合理,不公平。换句话说,这种下棋方式明显有利于吊角方扩大场地,而吊角方由于棋盘的限制无法有效攻击吊角方,只能往另一个方向躲,非常不公平。可见,17线棋盘对挂角侧有利,对挂角侧不利。事实上,这种不公平也制约了阿尔文攻防转换方式的手脚,不仅极大地限制了围棋技能的发展,也极大地减少了围棋的变化及其给双方玩家带来的游戏乐趣。

然而,19轨光盘没有这些问题。因为每个角的星星之间有十一条线,每边可以分两次甚至三次挂另一个角。即使对方突入攻击,被攻击的儿子也会有很大的空上下跑,或者进入角落占领土地,或者跳起来利用转化的潜力。而挂角的一方也会有更多的空选择机会,进攻或防守,或防守地面或取势,有利于双方公平发挥,轻松实现游戏在攻防、地势方面的变化与平衡。

当然,以上关于17道棋盘和19道棋盘的公平性和攻守平衡的分析,从围棋技艺本身来看是有效的,但作为南北朝后期人们选择将17道棋盘扩大到19道棋盘的历史原因的主要依据,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也是一种推测,虽然相对合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记载南北朝隋唐围棋革命动机的历史文献,更不用说为什么革命起源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哪个棋手了?而隋代张生墓出土的可爱的19线小白瓷围棋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房间,这个房间处于隋代前后围棋革命的过渡时期。

至于现在的19线围棋盘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扩大到21线的问题,我认为既然19线围棋盘已经充分提供了足够的空让双方公平的下好棋,而且它的变化已经达到了已知宇宙取之不尽的天文级数,那么在最近的100年里讨论这个问题可能就没有意义了。

围棋之道博大精深,却隐藏在围棋的“道”中。所以围棋的“道”不是小道。

易科围棋原创整理

1.《众贯线 围棋之“道”:纵横19线的棋盘演化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众贯线 围棋之“道”:纵横19线的棋盘演化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4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