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和“自闭”哪个更合适?孙敦克教授上升到民族自信心的高度谈这个问题

没有人应该反对称孙敦刻教授为中国自闭症领域的先驱。他为自闭症的发展所做的一切,让这个称号当之无愧。因为他的孙子,他成为中国第一批追求科学专业解决自闭症问题的父母。从家长到专家,他不断倡导和推动自闭症在中国的发展。他的父亲担任过北京自闭症儿童康复协会理事。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自闭症工作委员会家长服务协会会长,参与PEP3的本地化引进和研发。他的翻译是“自闭症谱系障碍”。

文章很长,分为三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强烈建议你读一读,会有一个全面的收获!

首先,我们必须有民族自信心

从术语自闭症的翻译开始。

2017年4月1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产业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的作者在前言中表示,根据国际理解,他们将术语“自闭症”翻译为自闭症。据我所知,这种理解目前还是比较普遍的。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历史事实和个人经历进行探讨,以明确“自闭症”一词的来源,纪念中国精神病学家翻译“自闭症”一词60周年,为今后统一使用译名,建立本土化的学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提供依据。

1.“自闭症”一词的由来

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说法,“自闭症”一词源于拉丁语“孤独症”,由瑞士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教授Eugen Bleuler于1910年创造,用来定义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症状。Bleuler创造的拉丁新词“autismus”取自希腊语“autós”,意为病态自恋,即患者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1938年,美国医生利奥·坎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观察到一名5岁男孩唐纳德·特里莱特出现特殊症状,他称之为“病例1”。1943年,他根据陆续发现的另外10个类似病例发表了著名的原创论文《情感接触的孤独障碍》,详细描述了自闭症的临床表现。他描述的11个孩子与病房里其他确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孩子明显不同。他们通常缺乏社会交往的意愿,表现出“极度孤独”和“坚持相同”的特点。肯纳将这种症状命名为“婴儿孤独症”。至此,“自闭症”一词最早出现在英语世界的专业文献中,并具有现代意义。

2.中国大陆自闭症研究的早期历史

在中国大陆,诊断术语“自闭症”至少可以追溯到60年前的《临床精神病学》,这是一本由英国人梅耶尔-格罗斯、艾略特·斯莱特和马丁·罗斯合著的经典教科书。书中所用术语的译名是“婴儿自闭症”。英国精神病学的这部经典著作自1954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全世界精神病学家的关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医生从1957年开始按照第一版进行翻译,并根据新发布的第二版进行补充,第二版在几年后于1963年1月正式出版。杨小玲教授在2007年的专著《自闭症解密》中记录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学术研究历史。中国的自闭症病例报告始于1982年。陶国泰教授在《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婴幼儿孤独症的诊断与归因》的论文,并报道了4例医学案例,奠定了他在国内孤独症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1990年,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小玲教授为第一作者的《儿童孤独症30例临床分析》一文发表在《中国精神卫生杂志》上,对1986年6月至1990年6月门诊诊断的30例孤独症进行了临床分析。此后,自闭症逐渐进入广泛的学术研究、教育干预和公共视野。1991年10月,在教授、李牧等北京市自闭症患者家长和关心自闭症儿童的各界人士的倡议下,发起成立了“北京市自闭症儿童家长协会”,它是1993年正式成立的“北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前身。

3.译名“自闭症”的由来

众所周知,“自闭症”一词的译名源于日本。根据2006年日本华人卢晓彤发表的一篇文章,“加纳在1943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自闭症诊断的报告。近10年后,日本首例自闭症诊断由Wasimi taeko Zi在1952年日本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学会大会上发表,开始引起关注。之后加纳的幼儿孤独症由牧田伊藤先生介绍到日本学术界,阿斯伯格孤独症由平井新一先生介绍到……”

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大陆不与台港澳交流,学术和信息交流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台港澳对大陆学术界了解甚少,参照外域日语的中文假名使用“自闭症”这个译名也不难理解。

4.只有尊重历史,译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现实中,“自闭症”和“自闭”有两种译法,导致实践中的误解和混用。

尽管中国大陆对自闭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闭症术语的名称已经在精神病学领域有所记载。基于对肯纳所描述的自闭症的“极度孤独”的理解和阐释,自闭症的译名在中国早已是一个习惯医学术语,被陶国泰、杨小玲等医学前辈和著名艺术家所认可和采用,也被中国政府所采纳并见于中国政府发布的所有政策和法律文件中,并被90年代的医学和专业文学翻译家所使用。

事实上,译名“自闭症”是随着华南沿海地区港台出版物的直接复制或引进而传入的,但它是一种具有20多年历史的舶来品。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教授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珍惜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术语的确立和采用,都要遵循事物本身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要继承历史,反映实践”。“只有尊重历史和语言习惯,译名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很难说尊重历史和圣人,更难以识别和统一术语的使用。”

虽然“自闭症”一词在台、港、澳甚至海外的华人社区都有使用,但与最大的华人社区中国大陆相比,它远没有按照国际通用的理解被翻译成自闭症。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国使用汉语的主体身份问题。语言和翻译的背后一直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有历史和文化因素。古语有云,路是蓝的,才能开山开林。这是国内自闭症研究前辈们的生动写照,他们在关爱患者,背负重担,不断进步。这是他们在黑暗中召唤的第一缕光线。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敬仰先贤,坚持“自闭症”这个名词的地位,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意识和自豪感。

关于民族自信心,不得不说第二个问题:总结我国近35年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提上日程。我们应该向别人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跟随他们。我们不应该总是向别人学习,向别人学习。这将在第二个建议“了解一点历史”中进行。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

1.《insistence 到底哪个称呼更贴切,“孤独症”还是“自闭症”?(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insistence 到底哪个称呼更贴切,“孤独症”还是“自闭症”?(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6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