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对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它颠覆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其说法简单,实践简单。到2017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经进行了11年,有必要重温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点。

一、基本原则

要理解这个实验,就要理解它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原理。大概有以下几种:

1.大量阅读,质量和数量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是,要有质和量,宽决定高,厚决定深。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和记住这八个字,还要知道我们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

我们所谓的“开卷有益”,就像吃饭一样,重要的不是怎么吃,而是吃什么。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学生时代接受的语文教育,就会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反思我们的阅读和学习语文的经历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应该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形成母语的能力和素养。比如你想探索某一种风格,就需要和它有很多接触。比如我们学一篇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会知道“散文”是什么风格吗?恐怕很难。所以,要想知道这种风格是什么,需要看很多这种风格的美文。慢慢的,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懂事理智的认识。原来散文是这样的。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像煤的形成一样,当时用了很多木头,结果却是一小块。”煤的形成与中国人的学习规律高度相似。

2.在课堂上大量阅读

提出“课内大量阅读”的原因是:一是学生学习负担重,无法在课外大量阅读;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补充大量的阅读材料在课堂上阅读。没有必要垄断课堂教材。课堂上只看教材是浪费时间,要增加容量。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量阅读,进而形成阅读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与以往很多语文课程改革不同,实验有两个重点:“上课”和“大量阅读”。从目前的语文教学和课程设置来看,很难满足学生课后快速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于是提出了“上课多读书”的想法。这种思想告诉我们,母语教育不能只靠语文老师发挥作用,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这只是母语教育中一种正常的学习方式,就是把权力交给读者,充分信任读者。

从文本来看,“语文主题学习”系列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基本阅读量和底线。系列可以弥补目前教材的不足,扩大阅读范围,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成绩;可以弥补现行教材中短小轻佻的课文的不足,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在同类文章中探索普遍规律,在比较阅读中发现、质疑、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推测、批判;同时,可以弥补目前教材中单一文章组合的弊端,巧妙实现课内外衔接,实现课外阅读课的内化。

3.在课堂上自由独立地阅读

一个人最好的阅读状态应该是在自由状态。因此,要让一个学生的阅读工作,一个自由自主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语文老师现在需要担心的是不要让它走得太远,而是不要让它走得太远。经过现实中的检验,学生的思维像弹簧一样自由,思想的火花出乎老师的意料。一个成熟的读者应该具备三种能力:拥有更多的材料,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不断地质疑和探索。

4.老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老师首先要大量阅读

这一点的重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在学校,虽然老师都是成年人,读了两年多的书,但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学生强。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该放下态度,放下架子,多向学生学习。说到这里,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对比老师和学生,老师的阅读速度不如学生,老师的记忆力不如学生,老师的思维能力不一定比学生好,老师的写作也不如学生。所以每个老师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从书本上学习,不断从学生身上学习。这让我想起了西方的一句名言:“孩子是大人的老师。”的确,我们要求学生读很多书。作为老师,也要多读书,读的书要比学生多。否则我们没有说服力,学生也无法说服我们。

二,正确理解系列

对于系列书,很多老师总是会提出问题。我想我们是这样想的:

第一,系列是一套课程资源,不仅仅是100多本书。因为系列是与实验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载体,是课程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儿童语言能力的优秀资源。选材的概念是基于孩子读什么年龄的书。

其次,学生只要读过系列中的一些选读课文,就不是老师一定要教的内容。系列的精选文本不必像文本一样进行解释和分析。根据实际教材课文和系列选文的整合结果,系列中需要整合的选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可能将所有的选文整合在一起。因此,剩下的选读课文一定要用课本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要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教语文简单,学语文容易”的理念。

第三,系列不是万能的。系列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在文本和整本书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同时使系列成为文本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三、三大误区

1.误区一:每个班都要综合。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整合语言材料。之所以提出整合,是为了强化教师的整合意识。因为只有融合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课堂大量阅读”的理念才能真正从教学层面落实。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整合,有些课需要精读,让学生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自学。当然,实验要求大部分教室需要整合语言材料,这是老师需要清楚了解的一个关键问题。

2.误区二:系列是课外读物,只能在放学后看。

很多刚参加实验的老师认为这么多系列的书都教不进去,学生也看不懂。这是一种误解。

根据实验主持人李希贵先生的初步教学实践,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阅读。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太传统,我们的老师不敢大胆尝试,我们不敢让学生自学。目前,部出版的教材编写基本实现了“讲授课程标准内容,讲授教材内容”的目标,只解决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部里出版的教材虽然有自读课文,全书推荐,但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角度来看,教材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现实中,我们希望的课外阅读只能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家庭环境、家长素质来决定,都处于无序状态,但针对性相对较差;有意识的学生收获很多,无意识的学生收获很少,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等。从教学层面来说,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将课外阅读课内化,在课堂上开设阅读课”。只有在课堂层面,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阅读问题。

3.误区三:课文和系列之间的主次之分。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不过是个例子。”这句话讲的是教材正文和其他语言材料的区别,即两者没有次要区别。

如果把学生的阅读材料比作一棵大树,教材等语言材料很难成为骨干,只能成为枝叶,因为真正的骨干是学生的广泛阅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却把它变成了“活水,有根之树”。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和广阔的空空间。这才是“语文主题学习”的真谛。

第四,教师的诊断和反思

1.是否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实验积极倡导低效教学方式的转变,按照“三讲”、“三讲”的教学原则,实现高效率

2.学生的阅读速度是否得到了锻炼。

单篇课文40分钟只看一篇文章,阅读速度上不去。根据课程标准,五年级和六年级高年级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300字。在高年级,由于单一的课文不涉及阅读策略,高年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更实用的阅读策略。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阅读速度自然会上去。

3.是否增加学生阅读量。

随着阅读速度的提高,阅读量自然会增加,学生也会乐在其中,有成就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在一年级到九年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可以达到1200万字左右。

4.学生的阅读策略是否得到了培养。

阅读策略其实是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教学生如何阅读。比如阅读的类型有默读、朗读、浏览、略读、速读等。,所以要教给学生每种类型的重点。通过掌握阅读方法和策略,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不再盲目,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5.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态度。

实验帮助学生消除对困难的恐惧,增强积极阅读的信心。通过参与实验和阅读系列,学生发现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们可以找到广阔的生活世界,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

6.是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系列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主题学习阅读,思维敏捷,思维开放,思维缜密,思维深刻。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达到的课堂生态是教师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写作,这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

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基础,虚心拥抱一切优秀经典,从内容、速度、策略、数量、思维等方面设计并形成课程体系,相信随着我们探索的深入和路径的清晰,实验的价值会越来越突出。

1.《语文主题丛书 对“语文主题学习”几个关键点的思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语文主题丛书 对“语文主题学习”几个关键点的思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6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