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拜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拜师教案1孔子拜师教案,是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孔子拜师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孔子拜师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A案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

  3.师引读。

  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课外实践

  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拜师教案4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剪

  扎

  编

  织

  民间工艺 绣

  雕

  塑

  绘

  传统文化

  戏剧

  民族艺术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

  节日风俗

  风俗习惯 各地风俗

  各族民族风情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孔子拜师教案5

  【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

  2、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3、简介孔子的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所收集的材料。

  教师归纳总结。

  4、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生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读准生字词认清字音。

  3.理解词语意思。

  互相解词意。查工具书解词意。

  闻名:有名、著名。渊博:学识深而广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止境:边际,尽头。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课文大意:课文围绕孔子和老子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课

  6、过渡铺垫: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如何拜师,结果怎样,我们等下节课再一起来研究。

  三、课堂作业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2、书写生字,课后抄写生词。

  3、熟读课文,搜集孔子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1.抽读。

  2.齐读。

  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1.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意。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如果能用上上节课我们新学的词语就更好了。

  板书:决定拜师前往洛阳认真求学受到敬重

  2.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二、了解孔子拜师中的所想所做所说,激发崇敬之情。

  今天,我们就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进一步去认识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大思想家。首先让我们放声读读课文1自然段,看看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

  远近闻名,还觉得不够渊博,决定

  1.孔子自己觉得知识不够渊博,那你觉得呢?

  2.学问很渊博,还要去拜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

  3.齐读1自然段,感受孔子的好学。

  拜师过程中,孔子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默读做说

  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句中有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①默默地读读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②根据刚才说的意思,看着这两个词语,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月明星稀的夜晚,孔子还在赶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千里的路途中,这是怎样的画面啊?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指导学生说话。

  ③小结:两个成语,却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积累的成语。

  现在,想一想,几个月后赶到了洛阳的孔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恰当的词语甚至是成语来形容吗?

  ④感受孔子的品行:孔子拜师的路上多艰辛,多不容易啊,你们从这里觉得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孔子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他。

  每天不离随时请教

  1.孔子在向老子学习的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2.理解随时请教。

  3.评价孔子这个学生。

  多谢老师等候,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孔子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又是怎么说的呢?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也藏有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学无止境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去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三、了解孔子拜师过程中老子怎么说的、做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咱们还像刚才那样,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勾一勾。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1.自己试着读读老子所说的话,想想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理解迎候。

  文中哪个词和它意思相近?

  迎候和等候的区别是什么呢?

  老子的话中用的是迎候,那孔子对老子所说的话中该用哪个词呢?

  为什么不用等候呢?

  3.小结:作为老师的老子,很谦虚,在他的话中用了迎候这个词;而作为学生的孔子,也很尊敬老师,在他的回答中只能用等候。我们用词也要这样注意人物的身份。我们从这些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品质,把两个词送给他们。

  4.分角色读对话。

  老子也毫无保留

  1.什么叫毫无保留?

  2.想一想老子为什么愿意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呢?

  3.他就不担心孔子的学问会超过他吗?

  四、讲故事

  这节课我们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了解到孔子和老子都是很谦虚、好学,了不起的人。咱们讲故事也要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故事中的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和怎么说的讲清楚。

  师生共讲《孔子再次请教老子》的故事。

  1.孔子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洛阳。他看见老子又到城外来迎接他了。想一想,这一次他们会怎么做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注意说的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2.小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又一次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五、诵读《论语》中的句子,升华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在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扮演孔子三千门生的演员们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见,孔子,以及他的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之深远。

  2.咱们课后也摘录了几句孔子的名言,你对哪句比较熟悉?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六、总结全文。

  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也只是孔子一生中很小的一个片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了解《论语》这本中华传世精典著作。

  板书:

  17、孔子拜师

  孔子老子

  求知若渴彬彬有礼谦虚有礼

  决定拜师前往洛阳认真求学受到敬重

孔子拜师教案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交流通过理解的词语。

  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拜师教案7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孔子 齐读子第三声

  3、你们了解他吗?是啊!孔子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翻开书69页,读读有关孔子的资料、交流:读了资料,你们对孔子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认识?

  4、今天,我们要学习孔子拜师求学的一个故事 板书---拜师

  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看这个拜字特别难写,看老师写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2:孔子拜师了有什么用?

  师提醒: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3:孔子去哪里拜师?

  生4:孔子向谁拜师?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

  三班的孩子真会学习,读了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交流容易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如果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就做个记号。

  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

  师: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生1:向谁拜老子

  师:老子又叫什么?

  生:齐声老聃

  师:读得真准。孔子又叫什么?

  生:孔丘

  师:还叫

  生:仲尼

  师:解释

  

  师:你知道图中哪个是老子,哪个是孔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学生自读课文

  生:那位鞠躬的就是孔子

  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还有哪个问题也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孔子去哪儿拜师?去洛阳拜师

  师追问:从哪儿出发?

  生:从曲阜到洛阳

  师:回到课文里再读读这两个地方。

  读着读着,我们就解决了两个问题,读课题提问题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不辞辛劳

  师:那怎么拜师的你们找到了吗?在哪儿?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划出来。

  学生自读自悟

  指名交流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看看老师跟你们找的是不是一样。

  指名读,读准

  师:读着这句话,哪几个词让你最感动,圈一圈

  交流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

  生:夜里人家睡觉了还在走

  师:餐是什么意思?

  生:吃

  师:宿是什么意思?

  生:住

  师:那风餐露宿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还是不理解

  师:露是露天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像这样理解一个词语中的一个字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同样的办法理解日夜兼程

  师:轻轻地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

  生1:白天、晚上

  生2:中午

  师:烈日当头,孔子也在赶路。把话说完整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赶路。

  生4: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师:读着这两个词语,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孔子很辛苦

  生2:孔子很好学

  师:请带着你的感受读

  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

  出示地图,箭头指示感受远

  谁再来读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感受到了孔子的不容易,一起来读读

  齐读第1句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几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孔子历经了艰辛?

  生:终于

  师:还有哪个词

  生:风尘仆仆

  教师板书:风尘仆仆

  师:可惜插图上没能画出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你能根据这句话来猜猜孔子的样子吗?

  生1:身上都是灰尘

  生2:身上都是泥

  生3:身上都是沙

  师:孔子长途跋涉,身上都是沙、泥,很累的样子,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请把这个词写在插图旁边,注意仆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写好后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写的字,写得好的可以夸夸他。

  

  师:老师要问,孔子那么辛苦、风尘仆仆为什么要去拜师呢?从哪一段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师:读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表示不知

  师:不知道该怎么做?

  生:

  师:是的,老师查了渊字,把字典上的意思拍了下来

  出示3种注解:1、深水 2、深 3、姓

  渊在这里应该是第几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深

  师:知道了渊的意思,那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深

  听众哄笑

  师:老师告诉大家,博是广大的意思。那渊博就是

  生:深广

  师: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

  生:不是,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闻名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大家,闻有2种意思:1、用鼻子闻 2、听

  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都听说过他。

  师:像这样理解词语中的一个字来理解真个词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你们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说说看

  学生介绍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资料袋里

  师:打开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资料袋内容

  师:读了资料袋的内容,你一定更佩服孔子了,再来读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师: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去拜师,什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了?

  生自读课文、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无止境的人吗?

  生1:我的同桌英语很好了还在学习

  生2:我的同桌数奥很好也仍然在学

  师适时引导: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呢,比如爸爸、妈妈?

  生:我爸爸还在学

  追问:学什么呢?

  生:不知道

  台下哄笑

  生2:爷爷还在学普通话

  师:生活中,工作了还要学,爷爷奶奶还要上老年大学,用一个词就是学无止境

  孔子就是这样学无止境的,拿出抽屉里的练习纸写下来,今天学到的词可以用一用

  练习纸的内容为:

  孔子__________,拜老子为师。

  

  渊博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交流:

  生1: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可以在中间加上所以,读一读

  生修改读: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还有没有用的词语不一样的?

  四、课堂小结,提示下节课的任务

  师:看黑板,孔子就是这样学五止境,所以后来才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直到现在,我们还要把他的思想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除了孔子,还有哪个人也很伟大?

  生:老子

  师: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

  宣布下课

  板书:

  向谁学?

  去哪里学?

  孔子拜师 为什么学?

  怎样学?

  风尘仆仆

  学无止境

孔子拜师教案8

  师:小朋友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二十九个大脚印。

  生2:活字印刷。

  生3:国画。

  生4:中国舞。

  生5:文字。

  生6:太极拳。

  生7:武术。

  师:现在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师:你知道刚才录像上响彻全场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孔子拜师》。

  师:这个“拜”字虽然不是要写的字,但比较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二、揭示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孔子拜的老师是谁?

  生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3:拜师有什么用?

  师:就是为什么拜师,要注意倾听。

  生4:他有没有拜成?

  全体:能拜成。

  生5:去哪儿拜师?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去拜师的?

  三、初读课文,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生字读正确、流利,不会读的在书上做记号。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把自然段序号标上了,要是你没标,赶紧把它标上,你们两个没标,赶紧标上吧。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孔子拜师拜成了吗?

  生全体:拜成了。

  师:哪些问题是你马上就能回答的呢?

  生:向谁拜师。

  生:老子。

  师:老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老聃。

  师:孔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孔丘。

  师:孔子的名字还叫什么?

  生:仲尼。

  师:你看了这幅插图,你知道哪位是老子,哪位是孔子呢?

  生:这个老人是老子。

  师:为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生:读文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你读了课文马上就知道的?

  生:去哪儿拜师。

  师:孔子去哪儿拜师?

  生:孔子去了洛阳。

  师:孔子从哪儿出发?

  生:孔子从曲阜出发。

  师:你来读读吧。

  生:他多加了一个“多”。

  师:这个地名比较难读,刚才这个小女孩读得很好。

  生:曲阜。

  生:齐读

  生:我还知道他为什么去拜师。

  师:你学得真快,请大家从书上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看看老师找到的和你们是否一样呢?

  生:指名读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不辞辛劳。

  师:句中哪些词语让你很感动,赶快把它们圈出来。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你是如何理解风餐露宿的?

  生1:晚上都在走,整天都在走。

  生2:在风中吃饭,在地上睡觉。

  生3:早上、白天都在赶路。

  生4:晚上也在赶路。

  生5:白天和晚上也在赶路。

  生6:一直都在走。

  师:孔子什么时候在赶路?

  生1:白天和晚上。

  生2:中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还在赶路。

  生2: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白天、中午、晚上、凌晨都在赶路。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1:孔子很辛苦,天天在赶路。

  生2:孔子一路上非常艰难。

  生3:孔子很好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

  

  师:孔子风餐露宿足足走了12个月啊!

  

  

  师:这个“终于”说明走的真不容易啊!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12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你还从哪个词语看出孔子很艰难?

  生:风尘仆仆。

  师: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什么是风尘仆仆吗?

  生1:身上全是沙子。

  生2:身上全是泥。

  生3:身上都是泥和沙子,自己也很累。

  师:请你在插图边上把“风尘仆仆”这个词语写一写。

  

  四.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好学。

  师:学到这里我真想说,孔子你如此辛苦,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想拜老子为师。

  师:“渊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生:。

  师:“渊”有三种意思

  生1:选择“深”。

  生2:知识很深。

  生3:还不很深。

  师:他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

  生:我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知道的

  师:什么叫“远近闻名”?“闻”是什么意思?

  ① 是用鼻子去闻。②是用耳朵去听。在这儿是什么呢?

  生1:用耳朵去听。

  生2:很远的地方都知道孔子是很有学问的。

  生3:不管是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你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那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他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他曾经周游列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资料袋

  

  师:孔子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

  生:我看见第一段的第二句,“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生:第二段,“他觉得学习是无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样的人吗?

  生1:我同桌英语已经很好了,可他还在学。

  生2:我的同桌已经是数学课代表了,可他还在学数学。

  师:生活中你还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吗?

  生1:我爸爸就是这样的。

  生2:我爸爸在学普通话。

  生3:我姐姐在学奥数。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还在学,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够把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说吗?

  生:学无止境。

  师:拿出你的作业纸来写一写,用上以下词语: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生1: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他日夜兼程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生2: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他用到了哪些词?

  生1: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生2: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他还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真好,今天学到的词语都能够用上了。

  五.总结下课,提示下节课任务。

孔子拜师教案9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的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古人名言。

  4、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

  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理解:毕敬厌倦诚恳如痴如醉戛然而止席地而坐顺畅 悦耳 知道:厌倦、诚恳的近义词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

  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

  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 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课件: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五、课外拓展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孔子拜师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

  画上人物是,名叫,字。

  他是时代的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

  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

  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案】相关文章:

1.《孔子拜师》教案

2.17 孔子拜师 教案

3.《孔子拜师》教案设计范文

4.《孔子拜师》语文教案设计

5.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6.读孔子拜师有感

7.读《孔子拜师》有感

8.《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图文推荐 我们去郊游作文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第五册《海底村庄》教学设计2 《不合群的小蝌蚪》教学设计之四 小学三年级语文画杨桃教学实录2「」 三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五》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五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情境》教学实录 浙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银河银河,我问你 灰 雀

1.《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