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藏美人,首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展”举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传承下去

传承文化底蕴,为三亚增添色彩和美感。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旅游委的指导下,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首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涯海角风景区开幕。活动分为摄影展、非遗产精品展和非遗产项目展三个部分。世界一流的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贝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民歌”抄本、黎族藤竹器物、海南黄华丽古家具等稀世珍品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展现了隐藏在古老亚洲土地上的文明魅力和文化之美。

▲6月10日上午,在“天涯藏美人首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上,传统手工艺景泰蓝丝画的制作引起了嘉宾和游客的关注。

从今年开始,中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自然遗产日”,以增强人们对文化自然遗产的综合意识。

据悉,三亚于2004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1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功挂牌。其中,亚洲民歌和李樵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的纺织、印染、织绣技艺、海螺少女传说、、苗族的盘黄舞、回族的传统婚礼等九项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防钻木被列入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可喜成绩。三亚的盐煮技艺、亚洲的赛龙舟习俗等传统民间文化遗产,仍在等待人们去挖掘、发现、保护和传承。

▲6月10日,在非遗项目现场演出期间,深受亚洲人喜爱的民间文化《亚洲民歌》,让观众不断叫好。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霍凯在接受采访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贡献现在、造福未来的事业。近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拓展传承人制度,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传承下去,仍然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继续做好三亚乃至海南的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开幕式上,海南热带海洋大学、天涯海角风景区、三亚市海棠区北山村委会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李、、荣、、王秀琴等一批收藏家获得“特别贡献奖”。

▲6月10日,周长征先生向来宾和参观者介绍了中国棉纺织史上独一无二的活化石——亚洲布的特藏。

三亚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让“非遗产”文化基因焕发文化自信

6月10日上午,三亚群众艺术馆、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览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三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亚群美术馆大楼挤满了游客。场外,“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如泉、李学庆带领两三名学生展示钻木生火的技艺。身着黎族苗族服饰的青年男女表演了黎族柴火舞和苗族盘黄舞。亚洲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麦一斌指挥合唱团演奏亚洲民歌...在会场,“非遗”摄影展吸引了游客的目光,生动的图片展示了三亚”,

▲黎族樵舞表演。

副市长许一边看一边拿出手机拍照,并叮嘱市文体局和市群美术馆的领导要保护好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让它传承下去。她说,“非遗”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它是独特的文化。文化体育部门和团体艺术博物馆应该保护和继承“非遗产”文化,关心老一代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努力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同时,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非遗”

▲副市长许和他的孩子们体验了钻木取火的技巧。

近年来,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评审,鸟来等12位传承人被评为“优秀传承人”,董因在传承李原创陶艺方面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优秀组织者”。在颁奖仪式上,许凌镇向获奖者颁奖。

目前,三亚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列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黎族柴火舞和亚洲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民间故事、苗族盘黄舞、隋歌、海螺女、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纱、染色、织造和刺绣技艺、回族传统婚礼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人。其中,国家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24人。

▲游客和李涛传承人体验制陶技艺。

活动当天,10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团队进行了展览和表演,全面展示和宣传了三亚多年来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以来的培训成果。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三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的原始制陶技艺、李的钻木取火、李的纺纱、染色、编织和刺绣技艺是特别互动的环节,让市民和游客亲身体验三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估量

多彩的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

1亚洲民歌

主要流传在三亚、乐东等地,用海南话的耶鲁方言演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亚洲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地方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信息,极具价值。

2黎族打柴舞

最古老的黎族祭祀舞蹈,曾经流行于海南岛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区,现在只流传于三亚市亚洲区郎店村。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柴火舞已转型为“竹竿舞”,是国内外著名的李文化精品和海南文化精品。柴火舞对研究海南黎族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民俗具有重要价值。

3黎族传统的纺纱、染色、织造和刺绣技艺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技艺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第四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的纺纱、染色、织布和刺绣技艺一直延续到今天,为研究中国棉纺织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首烂歌

家人用粤语唱的民谣,主要流行于三亚和陵水。三亚市的济阳区和天涯区是重要的分布区。2010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苗族盘黄舞

海南苗族古代祭祀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聚居的三亚五指山区和天涯区,三亚育才村委会是盘黄舞的重要集散地。2010年6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苗族先民迁徙到亚洲的历史传说。

6回族传统婚礼

三亚回族传统婚礼礼仪于2009年6月入选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尊重回族传统婚礼等习俗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7原始制陶技术

三亚黎族用泥条、泥板制作陶器的手工艺,主要继承自天涯区黑土村委会的布歌、布带、道德三大自然村。2010年6月,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明显的古代文化特征。

8李民间故事

海南黎族世代相传的文学作品。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地,三亚是其分布地之一。2009年,三亚李民间故事入选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海螺少女传奇

传承于三亚市济阳区南海海村和亚洲区岗门村,2009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种钻木取火技巧

李祖师爷生火的古老方法。该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亚黎族钻木生火的技艺主要传承自济阳区李子沟梁坎村,并于2010年入选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历史根源,保留共同记忆

今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第12个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拓展传承人制度,如何让非遗活下来并传承下去,等等,成为非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6月10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天涯海角风景区举办“天涯藏美人首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展出具有亚洲特色的民间收藏品“李锦”、“亚洲布匹”、“亚洲民歌”、李藤竹器皿、海南明清古家具等。许多文物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中国也是独特的

▲非遗留产品展区展出的各种精美李进。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由来

6月10日,天涯海角景区文化园内,八音奏响,山歌悠扬,人声鼎沸。海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这里举行。一群热爱海南本土文化的人聚集在这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弘扬本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精神家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传承下去。

自2006年以来,文化部连续11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览活动,在提升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批准设立文化自然遗产日的批复》,从2017年开始,将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宣传展览活动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口号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并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间活动、礼仪节日、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做法、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空。

▲非遗精品展区展出的亚洲布各种线组。

亚洲文化闪耀古今

“一至一万里,千千万别也。悬崖州在哪里?人生是鬼门关。”这是唐朝宰相杨炎在去海南的路上写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诗。

海南作为古代朝廷的流放之地,迎来了太多的达官贵人和学者,他们充满了挫败感和惆怅,但正是这些失意的人给古代海南注入了新的文化和活力。这些文化在海南生根发芽,融合繁衍,不断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地烙在生活、习俗、文化和语言上,也烙在古镇上。

据史书记载,亚洲古时候位于海南岛南部边界,以亚县为县治主体,管辖范围广,东与陵水县接壤,西与东方市接壤,北与五指山接壤,南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接壤。之所以被称为“天涯”、“海角”,是因为它与世隔绝,山海遥远,气候炎热,生活习俗与中原大相径庭。

一万年前,古崖州地区就有远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几千年前,古代百越民族之一渡海登陆岛上开荒。元丰元年,大批汉、回、谭人从闽、粤、桂而来,远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波斯、阿拉伯商人,一直延伸到琼岛以南。海南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亚洲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亚洲的礼仪教育具有邹鲁的风格."在农村普遍萧条的今天,三亚、乐东等亚洲老区保存和发展了浓厚的方言、民歌、风俗、民俗、祭祀仪式、家谱、传统技艺,这些都是同源的;淳朴率真,土生土长,淳朴,崇礼重教,大量士绅士绅辈出。他因自觉参与繁荣的文化而受到尊重。乡土生活,乡土情怀,就像涓涓清泉,永不停息,源远流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间藏家决心寻找亚洲留下的文明碎片,收获颇丰。

▲非遗留产品展区展示的古代纺织工具。

亚洲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海南当地民间收藏家、李、、、王秀琴、等。首次亮相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展的人,一直在收集抢救大量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和濒危文物,如被子、史前石器、古窑陶瓷、亚洲土布、古代家具、亚洲民歌抄本、大安剪纸等。有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努力丰富了亚洲的文化遗产,保存了亚洲的文化记忆,丰富了海南的旅游资源,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0多年后,民间收藏家袁金华先生收藏了5000多件珍贵文物。在省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建立了白沙河谷地方文化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举成为乐东的文化名片之一。

袁金华在海南乐东的佛罗镇创建了白沙沟乡土文化公园,该公园以收集海南的各种文物和亚洲的地方特色遗迹而闻名。该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了5000多件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旧工具、青铜铁器、土陶、棉麻织物以及海南黎族和汉族的各种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它是海南本土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收藏之一,是海南本土文化的一个品牌。40多年来,袁金华先生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近年来,他还聚集了一批当地有志青年,收集、挖掘和整理海南的地方文化遗产,形成了宝贵的合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展览中,袁金华选择了一些珍贵的图片向公众展示他的本土文化和研究成果。

▲6月10日,一位参展者仔细观看了黎族藤展。

痴迷于海南的李,是海南收藏界的“大亨”。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亚洲本土文化的收集和研究,成立了三亚李亚洲文化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收藏了数千件珍贵的海南真迹。多年来,李收藏了亚洲土布、亚洲龙被、竹器、亚洲民歌、黄柳陶器、瓷器、香炉、碗、盘、壶等古代珍贵藏品。如亚洲布艺作品《柳条旧布》、《西春马》;陶宋作品《黎族低温陶器》。该博物馆多次受到国宝专家贾文忠、蔡国声、邱小君的赞誉: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古朴厚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2015年,李先生的黄花梨博物馆荣获“三亚十大优秀文化”品牌奖。2010年7月4日,李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杰出人才”特别奖。组委会给他颁奖理由:“秉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髓,我们致力于发展黄华丽等世界顶级木雕;以其珍藏的稀世珍宝和多样精致的产品,成功占领了高端国际市场。李是新时期创造财富的木雕技术大师和经济奇才

民间藏家周长征先生被称为“苦行僧”,收藏亚洲布匹。在过去的20年里,周长征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古代亚洲布料、服装、亚洲纺织原料和一种纺织工具作为样本,探索亚洲布料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他在考证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增强了对亚洲布的认识,撰写了《海南棉纺亚洲布》一文,重点论述了亚洲布的来龙去脉,使古代亚洲棉纺织回到了最初的基础和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在这次文化展上,周长征在亚洲展示了一系列棉纺主题。

王秀琴是海南民间藏家中不可多得的李女藏家。黎族是海南岛独特的土著民族。作为一个生活在乐东山区的黎族妇女,王秀琴热爱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自1986年以来,她一直参与收集。主要收藏有1391件黎族服饰、日用品和生产工具。尽管生活困难,收藏条件差,藏品暂时只能堆在铁皮房里,但王秀琴始终默默收藏着农村日益稀缺的黎族生产生活用具,是黎族文化的坚定守望者。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条筒裙,一只鼻笛,一只弓箭,每一件器物都记录着海南岛黎族人无尽的历史。王秀琴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黎族博物馆,期望这些凝聚着一个民族智慧的藏品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让这些带有黎族原始印记的文物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投身到黎族研究中去。

从中学开始,蔡宁就收集硬币、邮票和旧照片等。并受到长期在黎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的启发和影响。自1995年以来,他对琼南的黎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收集了2000件流传下来的史前石器、高级古代陶瓷、旧黎锦、旧民间器皿和散布在琼南人中间的旧黎饰,这些反映了海南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

▲了解古代亚洲——亚洲部专题展

景泰蓝金丝画显示出纯粹的工艺

除了黄花梨博物馆的“黄花梨宝”和博物馆的“亚洲布”烹饪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海南怡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景泰蓝金丝画。景泰蓝金丝画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胡岩,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9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自1998年开始从事景泰蓝金丝画的手工艺制作与设计。她的作品古朴典雅,精致奢华,金碧辉煌,被业内称为“中国景泰蓝金丝画工艺创新第一人”。胡岩向观众展示了景泰蓝金丝画的纯工艺,受到了好评。

景泰蓝,本名“铜胎景泰蓝珐琅”,是我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这种工艺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在明代景泰时期最为精美和著名,所以被称为“景泰蓝”。景泰蓝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00多年的民族文化历史。是历代皇室的产物,收藏珍品。这种工艺品曾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景泰蓝画费时费力,市面上少见。改革开放后,景泰蓝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畅销国内市场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

景泰蓝金丝画创作基地是海南怡化文化人展有限公司创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创意基地负责人介绍,景泰蓝金丝画采用纯天然釉矿、工业合金丝等耐用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基地在三亚建成,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观,为三亚的文化产业增添了美丽的景观。

此外,非遗联展还展出了非遗项目,如“儋州调”“八音表演”、“亚洲民歌对唱”、黎苗族民歌表演、“军坡节穿杖”、中国传统太极拳表演等。

▲6月10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儋州现场表演。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霍凯在接受采访时说,此次活动旨在宣传海南文化遗产的发展成就,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记录和研究人民的出身、劳动生产、民族融合、技术技能、民间传统等重要价值。,还能唤起人们对遥远农耕时代的温暖回忆,凝聚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下与历史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是有形的历史,也是有形的乡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

资深媒体人、海南民俗文化研究者黄岱先生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有助于维护文化认同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是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事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立足于确保其生命力和生命力。要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

文化繁荣离不开文化遗产的丰富营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文化繁荣的强大支撑。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南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与海南在当前“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密切相关。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海南各个朝代的文化变迁,现场传承来了。现在,需要代代相传,踩着前辈的脚步。

在促进文化繁荣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事业必须始终以人为本,造福民生,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人民感受到教育的启迪,培养他们的思想和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每天带你看一个清新的三亚

三亚日报

微信号:syrbgfwx

1.《原始印记 涨姿势丨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由来,你知道吗?三亚这些“非遗”项目,你又认识几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原始印记 涨姿势丨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由来,你知道吗?三亚这些“非遗”项目,你又认识几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7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