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内心感受到了快乐,生命的意义也取决于精神生活的状态,灵魂的丰富,灵魂的高贵。而“家”是我们每个人的港湾。当一个人感到疲倦、困倦、悲伤和孤独时,他就会想到回家。

在给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面对求助者的一些问题,很难绕开“家”的环境;在“21天改变自己”的每一门课程中,还会给学生分析“房子、树、人”的图片,房子也代表“家”。那么,什么是“家”?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

“家”字:头上有瓦片,地上有猪

在传统文化中,拥有一处住所可以称之为家,猪是家庭财富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的物质基础,有房住,有肉吃,是一种理想的家庭生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的心理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家庭的心理需求逐渐外化。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有房住,有肉吃,但有时候一家人并不幸福。

归属感是人类存在的心理基础。我们都希望在一个群体中被接受,被包容,被理解,否则会焦虑,胆怯,不安,甚至逃避。我们会以一种熟悉的方式接触这个世界,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式让自己活得安全,那就是适应性生存策略。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个世界解读为安全的,被接受的,把自己理解为受欢迎的,值得尊重的;如果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家庭成员解决和应对的方式逐渐被雕刻成我们成年后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模式。

我们在出生后倾向于和照顾者亲近,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的现象,叫做“依恋”。只有当孩子把父母作为安全的基地,他们才能有效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不是靠喂养来维持的,而是通过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建立和维持的。如果母亲情绪不稳定,对婴儿需求的反应迟缓或缺乏,甚至暴力虐待,婴儿很容易产生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我们与照顾者的依恋关系的质量逐渐内化为内心世界,形成一套对世界的固定看法和习惯。更重要的是,依恋关系会经过时间空,依恋类型在3岁前基本建立,成年后70%以上保持不变。

成长的本质是一个逐渐远离原生家庭的过程。所以,家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分离感。

最早的分离是我们从母亲的身体里出来,从恒温营养的子宫里出来,来到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我们需要哭才能得到回应和食物,这一定很难受。

慢慢长大了,发现爸爸,爷爷奶奶,兄弟姐妹都在身边。通过参与家庭中不同人的子系统,我们逐渐过渡到与家庭外的人建立关系,获得进一步的分离体验,这是与母亲分离体验的延续,分离感在家庭中逐渐形成。

比如宝宝哭闹,妈妈可能会抱抱哄,或者意识到宝宝饿了或者尿尿,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如果是父亲,也可能哄孩子,但方式肯定和母亲不一样。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孩子是国际分离的最早原型,从二元母子关系到三元或多元的家庭关系。

父亲或其他重要的家庭成员是孩子探索除母子关系之外的关系的第一站。如果父亲很忙或者不在,孩子分离感的动力就会减弱。这时母子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分离感会越来越弱,探索的动力会越来越不可能,成长可能会受到阻碍。

家里没有比你的真实生活更好的地方了。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永远是最懂最懂,最能放纵自己情绪的人。在家里,你只需要扮演一个人的角色——你是父母的孩子,你是孩子的父母。你和这些人一直都很熟,可以尽情的唱歌,狂笑,尽情的骂,在家里玩的开心。你可以变得没有地位,因为所有人都只是家庭中和蔼可亲的成员。在这样一个空的房间里,即使是从不流泪的男人也能尽情地哭泣!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1.《家的意义 “家”对于我们的心理意义 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家的意义 “家”对于我们的心理意义 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2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