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三十而已》的热播,中产家庭的教育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在这部片子中,童瑶扮演的顾佳为了儿子能进入好学校,背负巨额贷款搬进了外滩黄金地段的高档小区。

为了拿到国际幼儿园的推荐信,甚至放下脸面赤脚帮阔太提鞋。

就算是这样,在一众手提爱马仕奢侈包包的阔太太面前,顾佳的香奈儿还是免不了被嫌弃。

合照时顾佳自觉把香奈儿藏在了身后

为了混进圈子,顾佳不得不砸下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就为了一款限量版的爱马仕。

这款包包,也最终为她换取到一张“富太太入场券”。

"我出月子的那天,我忽然发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徐子言的妈妈。”顾佳的这句话可谓戳中许多父母的内心:为了给孩子最好的,谁不是为了孩子拼尽全力?

“我是妈妈,我要爱马仕,我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样的拼尽全力,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育儿焦虑。

但育儿焦虑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最近,Netflix发布的短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试着探讨了这背后的原因和深意。

该片由台湾导演陈慧翎执导,包含5个亲子故事:《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动》。

在科幻元素的包装下,讽刺了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以及当前的教育困境。

?

今天,我主要想从《孔雀》和《茉莉的最后一天》这2个短片,来试着解读。

“女儿只要考上大学一家人就能翻身”

和《三十而已》很像,在《孔雀》中,一位来自工薪阶层的女孩被父母送进了贵族私立学校。

每天,同学们谈论的话题是:“在日本花几千元剪了个头发”,“去波士顿跑了马拉松”,“暑假要去瑞士住两周”……

在这里,女孩感到格格不入,在她眼里“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有钱人”。

女孩的家庭很普通,父亲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妈妈则在一家餐厅刷盘子,此外女孩还有一个弟弟,母亲也希望将他送进名校。

为了不让同学看出破绽,女孩在填写家庭成员表时,父亲工作一栏填写的是“交通运输行业”,母亲则是“生活创意家”。

父亲每天都会送女儿上学,但只敢把出租车停在很远处,让女儿步行到学校。

与此同时,女孩因出色的设计才华,得到了学校的推荐,可以参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国际基因大赛。

但去一趟的费用,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可谓是“天价”。

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某天,学校养的一只孔雀,开始和女孩对话。

它告诉女孩,只要付出一点点“身体上的交换”,就可以得到很多钱。

听完后,女孩动心了。

一开始,女孩和孔雀只做着小小的交换。

她用一点点“身体上的改变”,换回了一鞋孔的钱。

身体上的变化不大,但钱却来得那么容易,这让女孩的欲望越来越大,她开始和孔雀做更大的交易。

在孔雀的帮助下,她筹够了资金,和学校最有钱的孩子一起上台亮相。?

她失业的父亲,甚至中了283万的彩票。

但此时,女孩身体的改变也越来越明显:她的视觉开始退化,开始喜欢吃昆虫,并且身上长出羽毛……她变得越来越像一只孔雀。

原来,孔雀的交易,就是让女孩变成一只孔雀。

终于,母亲知道了女儿和孔雀做交易的事情。她找到孔雀,希望让女儿回到从前。

这一次,孔雀想知道父母是更爱女儿,还是名牌学校。

于是,它和母亲做了一笔交易:只要她同意把名校变成普通学校,女儿就能回到正常人。

母亲的回答是:“名校绝对不能变普通。”

回到家后,母亲告诉女孩:“再忍耐忍耐,等考上大学,一定想办法把你变回原样。”

母亲表示,如果名校变成普通学校,那自己之前付出的所有都将化为泡影。

哪怕女儿质疑:“名校,真的比自己还重要?”

但在母亲看来,外人不会注意到女儿变成怪物,但肯定会注意到女儿头上的学士帽。

更重要的是女儿只要考上大学,一家人就能翻身。

最终,女孩的母亲还是和孔雀做了交易,但是,并不是让名校消失。

为了让孩子变成“贵族”,这一次,她决定赌上自己。

她打开孔雀笼,直接走了进去……

最终,女孩变回了原样,但母亲却彻底消失了。

一家人想念母亲时,就会一起到孔雀笼旁坐一坐。

母亲的愿望最终会实现吗?或许等女儿长大后才能有答案。

这位母亲的选择,让不少人感到唏嘘。

而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有些选择更是令人心碎的。

“女儿自杀了

真正的凶手原来是我”

《茉莉的最后一天》主人公林茉莉乖巧上进,成绩优异,活生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她跳楼自杀了。

茉莉对于妈妈来说,就是全家人的脸面,更是可以拿出去让旁人羡慕的学霸。

女儿为什么会自杀,成为她心中最大的疑惑。

机缘巧合下,她发现了一种高科技,可以深入死去女儿的大脑,看到女儿的回忆。

就这样,绝望的母亲开始一次又一次读女儿的记忆,希望找到女儿自杀的答案。

让母亲没想到的是,通过女儿的记忆,她发现这个朝夕相处的人竟是如此“陌生”。

女儿偷偷地在写小说,还瞒着自己和男生去参加知名作家的新书签售会。

原本乖巧的女儿,甚至出现偷东西、自虐的行为:每当考砸的时候,她都会在自己的手腕上留下伤痕。

读女儿的记忆越多,母亲感到自己越来越不懂孩子。她开始把孩子自杀的原因归为:写小说、谈恋爱等等各种不务正业。


然而,当她开始读取女儿关于“妈妈”的记忆时,她惊呆了。

在女儿的记忆中,母亲竟是这个模样。


当女儿小时候随口说“长大要当收银员”时,母亲沉着脸说:“你怎么那么没出息。”

当着所有人的面,母亲表示:女儿就是自己的投资。

母亲总是说,如果考不出好成绩,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而女儿未来的人生,也早已被母亲安排好。

女儿不能有反抗,因为母亲为了自己已经放弃了事业和梦想。

终于,母亲找到了女儿自杀的真正原因。

讽刺的是,母亲这时候收到了女儿小说获奖的通知。

在写给评委的信中,女儿这样说:痛苦的成长经历,让我拥有写作的能量。但母亲的不支持,使得写作只能带来更大的痛苦。

而女儿获奖的这篇短篇小说,主题是:盼望和家人共进愉快的晚餐。

茉莉的故事让人心碎,而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其它3个故事中,也都探讨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内心爱着孩子的母亲,为何她们的一言一行却在不断地伤害着孩子。

很多亲子关系的悲剧都是不平等关系造成

在《妈妈的遥控器》中,母亲控制孩子的方式是一个神奇的遥控器。

只要儿子做得让她不满意,她就会选择让时间倒流,直到儿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必须过动》中,每一位母亲都会拿到一本“胚胎养成手册”,她们的任务,就是把孩子按照这个标准培养成学习好的人。

如果孩子的成绩下滑,这个家庭就要受到社会惩罚,阶层直接下滑。

那些成绩一直不好的孩子,甚至会像机器人一样被“销毁”。

用科幻的方式,剖析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看过这部短篇集后,许多人或许会发现自己身上也有些影子。

影片导演说:很多亲子关系的悲剧,都是不平等的关系造成。
许多父母也想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体。但在影片中,许多父母因为为了孩子彻底奉献的心态,对于孩子的爱反而变成了人情勒索。

“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不能拿一些东西来回报我?”

正如这部影片所暗示的,考上好的大学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依然是现行体制下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只是,在这条道路上,父母究竟该如何和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关系?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本是纪伯伦的一首诗,我想影片想要展示的,也是诗歌想要传达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


扫码关注「发现新西兰」视频号好吃、好看、好玩、好用分享新西兰的精彩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陈慧翎 为让孩子读名校,她买了个爱马仕!世界上最可怕的莫过于:我这是为你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慧翎 为让孩子读名校,她买了个爱马仕!世界上最可怕的莫过于:我这是为你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