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鸟死了,叫。人终有一死,言出必行。”

也就是说,当一只鸟奄奄一息的时候,它的叫声是凄凄惨惨的;人快死的时候,说的话总是带着善意。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性在死亡那一刻所扮演的角色。其实也是真的。在西方宗教中,信徒死的时候都有忏悔,只是为了让信徒在临死前说出自己的一切罪过,不加任何隐瞒地上天堂;在中国,也有这样的现象。人在弥留之际,说的话往往和平时的风格不一样,总希望一切都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们来看看苏轼的最后一首诗。这是他临死前两个月写的“人生总结”吗,俗话说“字也不错”?

说起苏轼,人们可能会想到“豪放派”、“赤壁赋”、“不归之河,浪涛洗尽”等标签。而对于苏轼来说,最合适的标签应该是旷达,人生的沉浮,赤壁涌现的豪情,一部又一部的佳作。所有的生活简历都向我们传达了苏轼的旷达。

满腹不像话的苏轼先生,被贬了好几次,从他自请出京的杭州,到常州、黄州、惠州,最后到当时蛮荒的海南岛、儋州。苏轼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今天的读者读他的诗几乎感受不到。只有阅读史书,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感受到苏轼在这样一个艰难而悲凉的环境中产生的乐观与豪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苏轼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历经沧桑,苏轼想在常州定居,度过晚年,会表达怎样的临终遗言?是一如既往的旷达,是老年人的智慧和韧性,还是和普通人一样的遗憾?

金山自题写真

宋代:苏轼

心如枯木,身如不相连之舟。

请教你的职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背景很有戏剧性。苏轼在路上参观金山寺,看到了他的画像。时代变了。苏轼自己也深受感动,就把几十年的经历浓缩成了24个字,每一个字都沉得天塌下来。

公元1101年3月,早已步入暮年的苏轼开始迁居常州,这里也是他选择养老的地方。他于五月份到达周振,并在这里稍作休息。这几天,苏轼去了当地的金山龙游寺,这首独特的诗就是由此而来的。

先看第一句,这句话整体的感情基调似乎和苏轼一贯的大胆没有关系。作为一句奇怪的话,苏轼并没有选择常见的上升手法。而是从一些问题入手,直接表达了此时的想法和感受。

心如已化为灰烬的木头,老身如无绳之舟。这两个比喻,阴沉到第一次看的时候甚至可能被吓到,应该不是苏轼写的。但考虑到苏轼的老人身份和人生经历的种种磨难,有这样的负面情绪似乎很正常。他快乐潇洒的活了一辈子,终于记起了生命最后一刻从未注意到的负面情绪。

这两个比喻也很有意思。第一个用了庄子的典故,就是像块木头,心像死了的心。这两个成语是现代常用的,没必要解释太多。第二种是描述自己的晚年,把自己的身体比作茫茫大海中一艘没有牵引的孤舟,随时都可能坍塌。这个比喻形象令人震惊。

到了第二句,就回归到熟悉的苏轼节奏。这里你原本是指它。苏轼的诗是刻在自己的画像上的,所以你也是指画中的自己。问我这辈子做了什么,有什么成绩是代代相传的,就是黄州,惠州,儋州。

自乌台诗案以来,苏轼先后被贬到这三个地方。在这三个地方,苏轼努力工作,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特别是在海南岛,苏轼在儋州开了一所学校,直接打破了儋州从未出过科举的记录。“海洋是什么时候打破地球的脉搏的?”是怎样的豪情。这七个字的背后,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会留下来跟进。

总的来说,这首诗有自己的音乐,既有生命尽头的无奈,又有回首往事的豪情。一口气读完,可以说充满了空气,真的让人拍手喝采。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苏轼去世了。他没有隐居,而是死在了自己最熟悉的路上。

这首诗很有感染力。我觉得是因为它渗透了生命尽头的终极真理。

1.《苏轼最短的诗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短短24个字“语出惊人”,开篇便是千古名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苏轼最短的诗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短短24个字“语出惊人”,开篇便是千古名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6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