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医疗要调整惠民背景
李红梅
最近,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种“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根据这份《征求意见稿》,互联网医疗服务将设立执业资格红线,只能在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远程会诊和慢性病管理。这样一来,就没有线下的医疗机构绑定,或者没有具有实体执业资格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面临倾销的风险。
有人担心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工业发展非常不利。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正视互联网医疗的本质和价值。互联网医疗服务本质上是提供医疗服务,只是使用了更现代化的平台和科技手段。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医疗的期望。如果不能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再耀眼的互联网技术也无济于事。
换句话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它能否为社会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在这方面,和传统医学没什么区别。患者不满足于更方便地找到好医生进行会诊和挂号,而应该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如果这一步没有实现,所谓的渠道优势就失去了吸引力。比如有人想整容,通过平台联系手术。结果做手术的地方不是医疗机构。他们不但没有改善医疗体验,反而要面对巨大的风险,这显然会对互联网医疗产生负面的评论。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互联网医疗提出资质要求无疑是一条必要的火线。
当然,互联网技术对医疗领域的介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我国医疗服务产业的升级,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比如改革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用智能设备监测病情,用临床大数据对接开发药物,互联网技术在空发挥了很大作用。很多过去一直期待的改进变成了现实:支付宝、微信都开通了预约注册和支付服务,不用一大早就在现场排队,甚至深夜也不用排队;杭州进行门诊间结算,直接把门诊费用结算口开到医生电脑上,省去了患者来回奔波;云医院允许偏远地区的患者会见北上广知名专家,提供远程病理、超声、影像等诊断服务,大大降低了看病成本;大数据帮助医学影像诊断开始商业化,甚至可以使用智能手术机器人。正是因为这些“痛点”,才使得“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受到资本的青睐。2015年投资近100亿元,仍在快速增长。
医疗领域的“互联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医疗改革的许多小目标可以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轻松实现。除了有在家看病、缩短看病时间的好处外,还有助于家庭医生的晋升、慢性病的管理、检查结果的相互认可。当我们利用新技术逐步缓解症结、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时,就接近了医疗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大目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互联网医疗对社会有如此积极的价值,即使划定了资质红线入口,也不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反而可以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发展更加多元化的健康产业,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
互联网与医疗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虽然在最初的成长阶段有很多问题和风险,但给用户和社会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烦恼”,没有必要“用脏水把孩子扔了”。面对新的商业业态,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保持底线、了解趋势的包容审慎的态度,积极拥抱技术进步而不是被发扬光大,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互联网+”的红利。
1.《互联网医疗要划定资质红线?评论:调好惠民底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互联网医疗要划定资质红线?评论:调好惠民底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99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