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4日电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65.11万人,仅2016年一年,就有43.2万名毕业生回国。“海归”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的海归认为自己优于国内同类学生,22.8%的海归认为两者没有区别,10.8%的海归认为自己不如国内同类学生。”根据《2017年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该报告主要反映了留学前后的变化、回国现状、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当前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看法。

1.北京派出了最多的国际学生,超过60%的硕士学位和近一半的商业。

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年海归在华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北京海归出生地排名第一,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地方。上海、郑州、广州、Xi和成都是前六名。从海归出国前的位置来看,北上广排名前三,其次是成、津、Xi安、武、宁、青、杭、郑等东部大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

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历中,研究生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国外学位最高的主要学科中,商科排第一,占近一半,应用科学排第二,人文社会科学占非常接近,自然科学最低。与CCG和智联卓品联合发布的《2015年海归就业创业报告》相比,以商科为主的海归比例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2.近一半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60%的海归有海外全职工作经历。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海归认为,出国留学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近一半的人认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扩大人脉网络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就业方面,海归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其中28.1%有专职工作经历且任职时间不到一年,18.1%为一年至三年,6.4%为三年至六年,3.5%为六年以上。但在调查中,海归也认为自己在就业上存在劣势,主要是不了解国内就业情况和企业需求;回国错过校招季;不适应国内人类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洋投资效率低;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

调查显示,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的海归认为自己优于国内同行,22.8%的海归认为两者没有区别,10.8%的海归认为自己不如国内同行。

3.近一半的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大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仍缺乏了解。

调查显示,46.3%的海归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45.9%的海归没有明确的规划。关于留学生回国优惠政策,56.4%的海归只听说过但不知道细节,21.8%的海归表示不清楚,只有21.8%的海归知道内容。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回国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海归希望政府能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生的激励和保障政策。一是提高人才工资福利。二是搭建青年海归交流平台。三是建立人才补贴制度。第四,户籍住房排名前四。

四、海归已占独生子女的70%,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与家人团聚,海归融入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情况明显改善。

调查显示,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团聚的便利和情感文化因素的影响,分别占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都是独生子女不无关系。此外,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国内生活富裕等因素所占比重均超过25%,但由于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回国的海归仅占8.8%。

50.5%的海归回国后能顺利融入家庭生活和工作,认为虽然有困难,但能逐步克服,占44.7%。此外,4.8%的海归表示回国后无法完全融入。与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海归融入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情况明显改善。

5.超过三分之一的海归认为留学的收益大于成本,超过一半的海归认为留学的经济成本可以在五年内收回,一半的海归认为留学有利于个人提升。

研究发现,海归对留学的利益价值持积极态度。36.3%的海归认为收益大于成本,18.1%认为收益等于成本。

关于贡献和收益的衡量,30.3%的海归认为出国的经济成本3-5年可以收回,24.1%的海归认为成本1-3年可以收回,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经济成本5-10年以上可以收回。

从留学经历对国内个人工作变动的影响来看,50.1%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工作晋升,44.8%的海归认为影响不大,其余5.1%的海归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工作晋升。其中,52.7%的海归回国后没有跳槽,20.6%有一次跳槽经历,15%有两次跳槽经历,11.7%有三次以上跳槽经历。

6.近90%的海归能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已经超越金融业成为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私营企业就业比例大幅上升,成为吸收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

32.1%的海归一个月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1-3个月,18.5%的海归花3-6个月。

就业行业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金融、文化体育教育/工艺美术、贸易/批发/零售/租赁/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与2015年相比,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就业人数超过金融行业,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增长10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从单位所在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来看,海归整体比较乐观,27.1%认为非常有前景,32.4%稳步发展,19.1%认为转型升级或洗牌,11.3%认为进一步萎缩。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大幅上升,增幅为11.3个百分点;相应地,海归选择外企/港澳台资企业的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说明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

七.销售和技术岗位在海归就业中排名第一,岗位与海外专业匹配度低。近七成海归月薪远低于自己的预期。

海归前五位的工作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与行政/物流,分别占13.5%、12.3%、10.3%、9.4%和8.4%。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产品。海归目前工作与海外专业匹配度低。只有16.9%的人认为自己配得好,54.5%的人认为自己配得好,28.6%的人认为自己根本配不上。

进一步调查显示,59.7%的海归受雇于普通岗位,占比最高。然而,21.4%为基层管理者工作,12.5%为中层管理者工作,4.6%为高级管理者工作。

与实际工作收入和个人预期收入相比,只有1%的海归认为高于预期,30%的海归认为基本达到预期工资,而近70%的海归认为远低于预期工资。调查显示,海归工资分配中,月收入6000元以下的占44.8%,月收入6001-8000元的占22.7%,8000-10000元和10001-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比例为5.5%

8.海归回国更注重家庭团聚和国内发展潜力,更偏爱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全球智库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年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方面,方便与家人团聚,看好国内发展潜力。此外,33.8%、29.4%和18.4%的人容易获得亲友等社交网络的支持,国内创业环境良好,相关领域国内市场前景良好。

从初始创业时间分析,2015年以来,76.4%的海归创业。研究小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该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和创新”以及出台创新和创业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更倾向于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其中,创业者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近五分之一。其次是服务和文化体育教育/工艺美术,只有10.3%选择了金融行业。

9.北京仍然是海归创业的首选城市,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的新起点。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吸引了更多海归的关注。

海归选择的前五名城市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和武汉,吸引了近一半的海归。创业所在区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的基本特征。其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群,对海归的吸引力更大。

调查显示,海归选择创业型城市的原因是多样化的。首先,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和包容性强、资源集中等五个原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认同度。其次是产业基础,配套设置,人才政策。可见,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为海归所关注。

十、个人存款、亲友贷款、银行贷款是海归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贷款比重明显上升。

海归创业资金来源多元化,其中个人存款、亲友贷款、银行贷款排名前三,分别占66.9%、38.2%和17.6%。与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相比,银行贷款占比大幅上升。

同时,调查发现,外资企业、国内风险投资和国内企业均占7%-10%,而外资风险投资和政府投资分别占5.1%和4.4%。

XI。客户和信息是海归创业最重要的资源,近60%的企业还没有开始盈利。

对海归在国内创业的资源支持体现在很多方面。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资本资源排名前三,其次是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政府资源。

调查显示,受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公司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目前59.6%的企业还没有开始盈利。1-3年27.9%,3-5年5.2%,5-10年4.4%,10年以上2.9%。从盈利周期占比来看,2015年创业的企业还没有发展到盈利阶段。

十二、超过一半的创业者创业失败,项目运营成本高成为最大障碍。最需要的是市场开发、金融服务和创业辅导,创业平台的作用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52.9%的海归经历过创业失败。40.4%和29.4%的海归表示缺乏经验和资金是主要原因,27.2%的海归认为市场定位有偏差,16.2%和8.8%的海归认为合作伙伴之间存在矛盾,技术不先进。结合创业失败的案例,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前海归创业项目面临的挑战。前四大困难是运营成本高、融资困难、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和相关创业服务不足。

关于创业所需的支持,超过30%的海归认为,他们需要市场开发、金融服务、创业咨询、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管理咨询服务、公平的市场环境政策、税收激励、创新场所等方面的帮助。海归对创业辅导的需求较2015年增长14.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回返者认为,创业园区、孵化器和其他创业基地和平台对他们的创业发展并不明显。11.8%的海归认为很有帮助,15.4%的海归认为更有帮助,总共不到三分之一。支持创业平台与创业海归对接服务有待加强。

1.《调查报告:近半数海归认为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调查报告:近半数海归认为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80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