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作者:范华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目前,省级国土空间计划陆续公布,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确定了目标和方向。例如,四川实施“培养西部保育、促进东部优化”的国土空间战略接连不断。
此前,中央“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顺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可以预见,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之间,未来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将大有不同。什么是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社会,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空间结构演变将主要呈现三大趋势,即大分散小集中,从圈层走向网络以及集聚体的不断涌现。伴随这一过程的,将是各地区基于资源禀赋理性设置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差异化集聚发展的多元格局。
遵循空间结构变化趋势,能更好地发挥各地区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均衡。正如经济学者陆铭所指,对于区域发展均衡,应以人均GDP而非GDP总量来考察。各地区都有其资源特性和功能性,而这些特性并不一定能够代表经济总量的增长,通过资源和人口的流动所实现的正是均量的平衡,而总量的平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
经济的集聚,意味着资源的集聚,当然也包含了劳动力的集聚。虽然我们置身信息社会,劳动力仍是最重要的资源投入之一。与其他资源一样,人口也只有充分流动,才能促进均衡的产生。不过一些研究发现,在其他资源快速集聚形成经济发展高地的同时,人口流动并未形成同步布局,换句话说,人口流动相对滞后了。
人口流动之所以滞后,笔者认为与人口资源本身特有的特点及需求有关。首先,人口流动需要认同感。这种认同是人主观上所得到的归属感,现实体现就是户口制度。户口制度会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社保等方面建立无形的隔阂,有碍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形成,这是阻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此而言,要想促进人口流动,有必要改革传统户口制度,减少公共服务因户口带来的差异对待等。劳动力流动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意愿,需要在提高流动人口工作待遇、落实刚需住房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减少人们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弥合经济收入等多种差异。
促进人口流动以实现经济均衡,还要统筹考虑人口流出地的发展。促进人口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绝不是要放弃某些地区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某些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对于一些依靠资源型产业发展起来的地区,产业转型和人口流动会让其处于短期劣势,应适时给予一些帮扶,包括基于资源环境恢复的目标打造一系列新产业生态,比如环保绿色产业、能源文化旅游产业等,为这些区域的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更好发挥其独有的优势。
简而言之,顺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就是要让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转变传统总量增长思路为均量平衡。针对目前经济集聚进程迅速而劳动力流转滞后的问题,应从革新户口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减少人口流动障碍,同时加快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转型,进而达成多样化、差异化、互补化的区域发展格局。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5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1.《2014大班保育笔记,干货看这篇!加速人口流动 促进区域发展均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4大班保育笔记,干货看这篇!加速人口流动 促进区域发展均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08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