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经筋论治注重针法研究 ——关吉多临证经验

关吉多,男,辽宁省辽阳市人,生于1916年。1932年考入天津中国医学传承所,受业于天津名医陈泽东先生门下,两年后复考入北京华北国医院曾师事吴彩医先生。专攻针灸两年,1937年,迁居成都,悬壶于世,他针药合用,以针灸鸣世。1957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关氏对俞穴部位进行细致考证,倡用经筋辨证,阐发针刺补泻手法,擅用指针治疗各种痛证。近十三年来,以针灸、中药配合治疗癲痫1500多例,有效率高达83%。他设计创用“无烟灸条”,既提高了原有灸条的功效,又消除了原有灸条产生的烟雾、灰渣。他先后参加《针灸学》、《腧穴学》的编撰工作,曾任成都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教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倡经筋论治

关氏认为针灸属外治法,除脏腑病变用十二经脉病候辨证外,其余肢体、躯干的外周病症均当用经筋辨证。十二经筋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分布以十二经脉为主,并受经脉气血之濡养,但二者作用各异,经筋包括了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能联缀四肢百骸,主司运动。故其循行分布重在四肢、关节、躯体,而不入属内脏,在其循行途中,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处则散布、聚集,诸经筋在此网络交叉,互相联通。若经筋的功能正常,则筋肉刚健有力,关节屈伸自如。否则,经筋病变,必然导致关节功能紊乱,筋肉挛急或施纵不收。十二经筋病,实际是经脉所属区域筋肉组织的症状综合。临床大多數肌肉、神经、关节、韧带的病变皆属经筋病,如肩周炎、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眼睑下垂、面瘫、等病症。

以筋辨证:十二经筋有自己的循行分布和生理作用,一旦发生病变,有其自身的主病,一般从是否有转筋、挛急、不举不用、疼痛、循行区域硬结等为其特征。病理变化则不外筋急、筋弛两端。筋急者属寒,筋弛纵者属热,其临床表现如《素问·皮部论》述“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则筋弛骨消。”按照人体部位阴阳之分,又有阳筋急、阴筋急之不同。《灵枢·经筋》曰:“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即分布于人体阴面的筋急,则为阴筋急分布于人体阳面的筋急,为阳筋急。同时还当结合经筋循行部位诊察,以明确病变为属何经。因此,经筋辨证重在分清急、缓、阴、阳部位。如目有病,“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腰部病证“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1982年8月,一中年女性,心胸正中部疼痛七天。疼痛在活动、呼吸、吞咽时加重,西医诊断“食道炎”査:患者胸部平坦,两侧对称,皮肤颜色正常,无外伤史,触诊膻中穴上到鸠尾穴部,有一条状硬结,明显压痛,并向胸肋、背脊、腋、肘部扩散。本证以疼痛、皮下结节、牵掣、放射为特征。当属经筋病,按经筋辨证手厥阴心包经筋循行“结于时内廉,上臂阴,结腋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转筋,前及胸痛。故选用内关一穴,主调筋之痛。毫针刺,针尖斜向肩部,进针约5分深,捻转行针1分钟,同时按压胸部阿是穴,当即疼痛明显缓解,胸部舒畅,留针30分钟,经治3次,心胸部疼痛基本消失。

以筋论治:经筋除与十二经脉循行一致的部分外,还可到达十二正经所未至之处,如足太阳膀胱经脉不能达肩部,而足太阳经筋则有一支脉行至肩上,结于肩髃。其次,经筋纵横网络,密布于机体的踝、肘、腕、股、腘、臂、肩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病变与经筋有直接的关系,尤其适宜于从经筋论治,正如《素问·调经论》谓:“病在筋,调之筋”,“其病所居,随而调之”。对经筋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以痛为俞”和经穴配用两法。经筋病证多系风寒湿邪侵袭,或外伤瘀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经筋肿痛、拘急,为阻滞经脉不能行气血和濡养经筋而发生的现象,故治疗重在调理经筋的急缓阴阳,达到整体平衡的目的,主要采取皮肤针叩刺病变局部的方法。1986年5月,一男性患者,四肢关节游走性红肿热痛,关节强直不能屈伸,根据上证,责其病在经筋,遂取阿是,皮肤针重叩出血。如此治疗3次,肿消病减而愈。如果单纯按照“燔针劫刺”,“以痛为俞”的方法治经筋病,未免过于拘泥,且适用范围也相当有限,故《灵枢·经筋篇》指出“寒者燔针劫刺”。按照经络理论,经筋以经脉为纪,赖十二经脉气血以濡养,可以认为经筋与经脉是很相关的,经络散布于经筋之中,二者相辅相成,虽分属不同,实为一体也。所以经穴同样可以治作经筋病。毫针刺法也具有调节经筋功能的作用。


1.《赖十二 【针家精要】倡导经筋论治注重针法研究——关吉多临证经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赖十二 【针家精要】倡导经筋论治注重针法研究——关吉多临证经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1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