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学院介绍,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1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等人亲手创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次年5月,新吉林大学进行院系整合,由来自5所大学化学学科的师生员工组成了化学学院。2018年11月,理论化学研究所并入化学学院。在610余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逐渐构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风格,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良好传统。化学学院师资气力强大,教学与科研设施先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名誉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已成为我国化学高级人材培养基地与科学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31人,其中教授190人、副教授115人,在校本科生1143人,研究生1558人。设有化学、高份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利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份子化学与物理、利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7个研究生专业。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1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活动站。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200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1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4;201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A级学科,并入选国家“双1流”建设学科。2019年1月全球ESI化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位列第35位。

化学学院建有没有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份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和12个吉林省级科研机构。化学学院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材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09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

构成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光电功能超份子组装体系研究”和“多孔功能材料”共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超份子体系的组装与功能”和“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共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建有“超份子体系的组装与功能学科”“无机纳米孔材料科学与技术”和“多孔功能材料份子工程学科”共3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在1998、1999和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材培养基地教学评估中,化学专业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人材培养基地,屡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学院提倡教研相长,在培养大批国家需求人材的同时还承当侧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973”“863”、国家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利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份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份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份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点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项研究成果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上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实现了科学仪器的批量生产及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与转让。1

另外,受国家教育部拜托,吉林大学联合南开大学主办综合性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化学期刊之1,1999年即成为sci检索期刊,目前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化学类核心期刊中居第1位2。

化学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德才兼备,不但建立勤奋好学、严谨创新的良好学风鼓励学生奋进,同时还展开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为鼓励学生争优创先,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院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近几年,化学学院69%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大学的研究生进1步学习和进修,其他的多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国内外企业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学院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使其在科学风格、学术思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通过举行博士生学术论坛和组织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在知识面和科学视野等方面得到进1步拓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化学学院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遭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师资气力,2,师资气力,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材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取得者13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嘉奖计划”特聘教授6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取得者、“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材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取得者10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嘉奖计划”青年学者1位等1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承当着教学与科研任务34。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如人

沈家骢

冯守华

张希

于吉红

汪尔康

董绍俊

周其凤

任咏华

江雷

张洪杰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裘式纶

于吉红

长江学者

冯守华

杨柏

于吉红

王悦

刘俊秋

张皓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冯守华

张希

杨柏

于吉红

王悦

刘俊秋

杨文胜

吕中元

李广社

孙俊奇

张皓

张文科

李峰

“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吴立新

姜振华

张宗弢

田文晶

王贵宾

宋大千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闫文付

张俊虎

张越涛

胡中汉

钱虎军

李乙

张红雨

李昊龙

董泽元

李文

邹晓新

教学名师

宋天佑

徐家宁

周伟红

杨桦

科研嘉奖,3,科研嘉奖,

科研获奖

项目名称嘉奖类型嘉奖时间获奖人

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1等奖

1982年

唐敖庆、孙家钟、江元生、张乾2、邓从豪、刘若庄、鄢国森等

份子轨道图形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1等奖

1987年

唐敖庆、江元生、鄢国森、戴树珊等

份子筛晶化机理与新型份子筛的研制

国家自然科学3等奖

1987年

徐如人、庞文琴等

高份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1989年

唐敖庆、沈家骢、汤心颐、陈欣芳、颜德岳

钼铁硫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3等奖

1991年

徐吉庆、张致贵、牛淑云、孙春亭、刘喜生

新型微孔晶体的合成与新合成线路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3等奖

1999年

徐如人、裘式纶、冯守华等

原子簇的结构、化学键和结构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2000年

唐敖庆、李前树、刘丽波、纪炜、杨丽

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2004年

沈家骢、张希

开放骨架磷酸铝新结构类型的开辟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2006年

徐如人、于吉红、陈接胜、庞文琴、李激扬

新型规则纳米孔材料的份子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2008年

裘式纶、朱广山、李晓天、张宗弢、方千荣

新概念有电机致发光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2009年

马於光、王悦、沈家骢

聚醚醚酮酮树脂的制备及利用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

2009年

姜振华、王贵宾、吴忠文、陈春海、关绍巍、杨延华

具有微、纳结构特点的聚合物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构筑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2010年

杨柏、张俊虎、张皓、崔占臣、沈家骢

特定结构无机多孔晶体的设计与合成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

2012年

于吉红、庞文琴、李激扬、李乙、徐如人

教学获奖

项目名称嘉奖类型嘉奖时间获奖人

物理化学学科建设与人材培养

国家级教学成果1等奖

1993年

孙家钟、杨永华、封继康、赵慕愚、唐敖庆

无机化学学科高层次人材培养

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

2001年

徐如人、庞文琴、冯守华、陈接胜、宋天佑

化学1级学科人材培养的制定与实行

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

2001年

邹明珠、吴通好、杨胥微、郝秀峰、田少萍

坚持长时间建设、立足5个1流——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

2005年

宋天佑、史苏华、李冬梅、张萍、徐家宁

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性无机化学教材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

2009年

宋天佑、徐家宁、程鹏、程功臻、王杏乔

巩固双基,锤炼精品,构建创新型化学人材培养平台

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

2014年

徐家宁、王英华、田少萍、杨桦、杜莉萍、周伟红、宋天佑

专业设置,4,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化学

材料化学

高份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利用化学

研究生专业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份子化学与物理

利用化学

科研平台,5,科研平台,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份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性能聚合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学院领导,6,学院领导,

党委5

党委书记:

宁德宽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党委副书记:

由成功

分管束职工思想政治、人事人材工作

李勇

分管研究生生思想政治、校友、纪检工作

江宇航

分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李勇

分管研究生生思想政治、校友、纪检工作

行政5

院长

孙俊奇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化学与教学研究中心工作,化学学科建设工作兼化学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副院长

江宇航

分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副院长

邹海峰

分管科研、成果转化、工程硕士、化学综合平台工作

副院长

发挥

分管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工作、协管学科建设

副院长

郭玉鹏

分管本科生招生、教学工作

副院长

刘堃

分管外事工作

行政副院长

张贺

分管行政、资产、安全、财务、工会工作

知名院友,7,知名院友,

唐敖庆:中科院院士,原吉林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名誉主任,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蔡镏生: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系创系主任。

孙家钟: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原吉林大学教授。

徐如人:中科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

沈家骢:中科院院士,著名高份子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

江元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原吉林大学教授,原南京大学教授。

麦克德尔米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原吉林大学名誉教授、教授。

周其凤:中科院院士,原吉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现国际纯洁与利用化学联合会副主席。

张希: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任。

赵东元: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纳米材料专家。

江雷:中科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著名纳米材料专家。

彭笑刚:浙江大学教授,“全球顶尖1百化学家”排名第8。

衣宝廉:工程院院士,著名燃料电池专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

冯守华: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无机化学家。

段雪:中科院院士,超份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颜德岳:中科院院士,著名高份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曲久辉: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主任。

窦士学: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伍伦贡大学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于吉红:中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吉林大学教授,现任《ChemicalScience》副主编。

安立佳: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利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李松: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

任咏华: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高加力:国际量子份子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

陈学思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利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吉林大学化学有多强

1.《孙家钟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孙家钟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2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