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古都亳州,中华药都,曹操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一顶顶的桂冠环绕着她,使之成为黄淮平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到亳州旅游必去之地当数花戏楼,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演戏的舞台,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在亳州经营药材发了财,就发起倡议,筹资建筑了这座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这里也成了山、陕药商的联络之地,因此又称"山陕会馆","大关帝庙"。关帝庙主殿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6),戏楼增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雪雨霜洗礼,那精美的砖雕、木雕依旧栩栩如生,一个个历史故事,一段段久远的传说跃然墙上,细细读来简直就是半部中国史。

走近花戏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对铸铁旗杆,它是花戏楼的“三宝”之一,旗杆是实心的,每根重约12000斤,高约近20米,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每根杆上还悬挂有24只玲珑的铁风铃,风起铃动,十分悦耳。铁旗杆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岁次辛巳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众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直接说明了铸造者及铸造时间和目的。

迎面的这就是花戏楼的山门,它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正面墙壁有三个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正门上部竖着雕刻“参天地”三个大字,为中国道教名词,意为道教法则源于天地自然,揭示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民族儒家思想、道教思想里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花戏楼最珍贵的就是这精美的砖雕,在厚度不足两寸,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青砖面上,共雕有52幅作品,刻画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花草树木无数,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宗教、历史、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方寸之地,展现了大千世界的奇妙故事。

位于“大关帝庙”这四字正下方的这幅砖雕最为显眼,它又称“郭子仪上寿”,表现的是郭子仪六十大寿之时,他的七子八婿前来祝寿的场景,正堂中端坐者为郭子仪,堂下面的院落里是文武百官,七子八婿。整个砖雕刻有42个人物,人物形象不尽相同,有扶老携幼的,有骑马坐轿的,郭子仪端坐端坐正中,胡须垂胸慈祥可亲,整个画面展示了一种喜气洋洋气氛。虽然人物小如花生米粒,但是场面恢弘,人物各具表情,栩栩如生。整个雕刻布局均匀,比例适中,细腻入微令人称绝。

这幅是“吴越之战”图,反映的是吴越两国交兵激战的场面,仿佛从这些静止的画面中听到战马飞奔、摇旗呐喊的声音,知会两军将士阵前厮杀的壮烈场景。

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鼓楼”上方的这幅“三顾茅庐”,这是刘关张三人第三次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图中可见关羽和张飞面露怒色,极为不情愿,刘备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而这边的茅草房内的诸葛亮则正在侧卧睡觉,右手内还持有一卷书,床前摆放一双布鞋,鞋口清晰可见;特别精湛的是这房前的雨塔,用两根细棍支撑着,这两根细棍比火柴还要细,可是历经三百多年不腐不化,仍然如初。这就是花戏楼砖雕的秘密所在,在烧制雕刻的青砖时要掺上发丝、棉絮等调和物,使青砖具有极强的抗腐蚀能力,才能将这些珍贵的砖雕保存至今。

“鼓楼”下方的这幅砖雕艺术叫“李娘娘住寒窑”,画面讲的是包拯与李娘娘相见的场景,共雕刻人物十人,包拯神色恭敬,李娘娘慈祥端庄,轿夫们指手画脚,途中人争相传说,无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白蛇传》的故事脍炙人口,花戏楼的砖雕中也也有记载:雷峰塔镇住白娘子,天兵天将手持兵器把守着,法海手执佛尘面色冷酷,许仙跪在他面前求情。右上方是金山寺的主体建筑,透过敞开的山门,竟然可以看到墙壁上的“佛”字。

走进戏楼,正殿上方的蓝色牌匾书“忠义千秋”四个鎏金大字,中间供奉的是关羽木雕像,气宇轩昂,威震八方,两侧立有关平、周仓像,这些雕像均毁于日寇入侵,现在的是复制品。关羽左后方插着那把过五关斩六将的“青龙偃月刀”,此刀原铸于康熙年间,重一千余斤,后来神秘失踪,现在的这把也是复制品。

这是花戏楼大殿左前置放的龟鹤延年,一只铸铁仙鹤足蹬神龟,高3米,重千余斤,鹤身上有铭文,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可惜它的头部已经遗缺失。

这只铸铁香炉和龟鹤延年相对摆放,它铸于道光二年(1822年),比龟鹤延年晚了一百多年。

花戏楼的最后一绝就是这戏楼,它是花戏楼的灵魂所在。戏楼的舞台座南面北,为方便观众看戏,舞台前伸呈凸字形,由六根抱柱支撑,木头之间采用榫槽相扣,没用一根钉子,至今仍然坚固如初。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台正中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

戏台四周布满了彩绘木雕,共雕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神态各异。

这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戏台正中间的这个“长坂坡”最为精彩,赵子龙单枪匹马,独闯曹营,救出了幼主刘婵和甘夫人。同时也赞扬了曹操“我宁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这种爱将惜才的品德。此木雕用一块木料透雕而成,进深三层、镂刻人物23个,战马13匹,整个画面栩栩如生。

花戏楼景区是一组古老的建筑群,除了花戏楼、大关帝庙之外,东面依次是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粮坊会馆,遇到节假日,这里的小剧场还会有节目上演。

我们参观时,正遇到当地旗袍协会的女士们在排练走秀,古老的花戏楼也就象这古香古韵的旗袍一样,以更加风韵的姿态,给人们带来清新和期望。

1.《一座花戏楼 半部中国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座花戏楼 半部中国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