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野火集不同版本封面,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出国留学网为您编辑整理野火集读后感,欢迎阅读。
野火集读后感
龙应台,听她的名字你会觉得她是个在书房里啃古语和文化史的秃顶男人,看到野火集的人也会很自然地以为她是个男人,只不过事实和想象的有些出入,她是个秀气的男人,有着浓厚的书生气,杨泽她她是“天真女侠”,这样你就惊讶的发现,原来这是个女人。龙应台应该是个让人惊讶的女人,她的笔触平和却写出台湾天空下的丑陋,那些藏在最隐晦角落里的黑色都会被这个女人有意无意的扯出来,所以那把野火才会把台湾的天空烧的透亮。
龙应台曾长期旅居海外,对于她这种喝过洋墨水的人,回国之后对于社会上见到的种种都会有种超脱的感觉,她是那种脱离了棋盘的旁观者,而不是对弈的任何一方,所以她的野火是明亮的,而不会有对于任何一方的偏颇。《野火集》是龙应台在报纸上评论文章的集合,对于这种收集型的书刊,龙应台让它做到在20天内再版24次的奇迹。《野火集》就着台湾的春风,一下就染红了那个小岛上的善良民众,几乎成了人手一本的必读期刊。
龙应台的评论不会用堆垒的典故和文化专业术语做评述,她以身边的例子为出发点,在平常中道出那部分不平常,她是站在人民里的,她说的现实是真实的,人们可以触碰到那些事实的质感,钝的让人心痛。她问“中国为什么不生气?”她评“幼稚园大学”,她说“机器人中学”,她还说台湾是“生了梅毒的母亲”,可是她还是那个生她养她给她生命和家的人。
龙应台是盗火的米罗普休斯,那个被众神放逐的人,可是她却把火种带给人间,那些借着春风的野火被龙应台盗出来之后就有无限的热量,炙热的火苗舔舐着台湾政治每根被隐藏的脆弱神经。龙应台的火烧的那些脆弱的制度岌岌可危,多亏了龙应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龙应台应该是个启蒙者,相较于上一代启蒙者,从鲁迅到赖合,从柏杨到李敖,龙应台是温和的,却不是怯弱的,她是多吃无害的正气散,鲁迅刺客型的笔锋是冰冷的,是让人心寒的冰冷,他是那种剜肉去疮的猛药。年青的龙应台和年青的鲁迅一样,天真的抱着火热的救国心去国外求学,回国后她才发现,制度坏了,可以修补;思想坏了,却是外力无法挽救的,所以她选了和鲁迅一样的路,或者说冥冥中有着某种必然。
龙应台的野火烧了二十年,龙应台在自己固守的部落格里都快要忘记了,《野火集》都二十年了,她和堂吉诃德一样,守护着那个没落的时代,和守旧的存在价值观作斗争。夕阳里,堂吉诃德,瘦马,破枪,锈了的甲胄,影子被拖得很长。龙应台在早上升旗的阳光里被裹着,影子被踩在脚下。
野火集读后感
选择看《野火集》是因为龙应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我的十分相像。看完全书时,龙先生的笔尖已经将我的思想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度。 下面,我就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观点。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家”的台湾。
所以,当龙先生“生气”时,却受到了以白眼和辱骂作为“先锋”的“回报”。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的。曾经在一个飘雪的冬天,我看着红灯前自由穿梭的行人,大声喊出:“是红灯,你们为什么要穿路?”时,身后的一名中年男子用脏话骂了我,从我身边挤着走去了对马路;一位走到马路中间的老伯很诧异地回过头来看我,像是见到了一个不明外星生物体……那一刻,我的眼眶红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坚持交通法规的人的下场:众目睽睽之下,像一个小丑。但是龙先生说“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而且“在一个法制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中国有句俗话“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国人讲隐忍,是出了名的。只要别人不危害自已的利益;只要自已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太多国人“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个“理念”。所以,鸟儿找不到茂盛的树林了;老人倒地也没有人帮忙送医了;世博护照被偷找不到小偷了……这些都是身边确实发生的。太多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边埋怨“人心不古”一边理所当然地继续自已的无动于衷。但是龙应台先生告诉我们“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而且我们“不应该迷信逆来顺受”。
同时龙应台先生以智者的睿智揭示直指国人的道德劣根性“我们不敢正视自已的缺点,反而一味地掩藏——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太多国人都避讳的问题,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症结所在。 拿上海世博会来说,我本身就是世博小志愿者,所以有关世博的新闻会特别关注。当电视上播出了哪个广场举行盛会时,镜头远处,说不定你就能看见几个孩子爬到建筑上打闹;一群人拥上公交车,把几个外国人挤在门外;一个女士偷偷地快速掀起隔离带钻进了队伍里……这些盛会中的败笔,都被掩盖了。所以当看到《野火集》里针砭的社会弊端时,我的感受好像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国人重形式、做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但是龙先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因此“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用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野火集》可以燎遍整个中国大地,带去龙先生以及所有爱国之人的心声,关注我们的家、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上海,从小我出发改变这些不美好的现状。就像文中龙应台先生所呼吁“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但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因此当我读完《野火集》后,并没有对名人的膜拜,有的只是对一个文化理念与公民意识先驱者的崇敬,感谢她用笔喊出了很多人不敢、不屑、不愿说出的话,感谢她这样一个平凡却勇敢的中国人。我想正因为有了这样前辈的指引,所以我才会变得更坚强与勇敢。
野火集读后感
2011年,《野火集》出版第二十六年。但《野火集》并未被人们所渐渐遗忘,它就像一坛陈年老酿,愈年长,散发的香愈浓郁。而龙应台,《野火集》的缔造者,在这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勾勒出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的曲线,通往这个中国最应该令人看到并重视的所有,不论好,不论坏。
龙应台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她从美国回到台湾,回到自己日夜牵挂的那方土地。然则台湾所呈现给她的一切,都让她萌发了想写这本书的冲动,于是,《野火集》应运而生。龙应台的这把火,烧遍了整个台湾。那个年代,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八十年代,如今看来,那也是充满了台湾命运的种种契机的时代。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我想回去真正认识一下自己的社会。”
龙应台真的回去了,真的注视了。而她不敢相信的,是台湾人们对于不公不义没有尊严的环境可以如此忍受,如此“苟活”。事实是,所谓环境、社会、交通、消费问题的下面,藏着一把政治的锁。
26年后,这样的情况依旧没有丝毫改变。
中国人依旧不敢大声地说出“我很生气”,中国人依旧不敢在摄像机面前大声呵斥无良的商家,中国人依旧对食物中跑出来的蟑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正如龙应台所讲的,敢于生气的人们,大概都活在庞大坚强的法制保护之下,而并非官官相护、官民勾结的腐败环境之中。中国社会,不公不义的事情多了去了,人们往往选择沉默来保自己周全,还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中国人的美德就是忍耐。忍耐!那么,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呢,你还是选择沉默么,中国人。在长长的排队中,如果有那么几个人,抱着侥幸的心理,硬着厚厚的脸皮,从你的身后插到了你的前头,何不走上前去,跟他们说你很生气呢。龙应台的美丽宝岛,享誉在外,但在龙应台的眼中,却因为台湾人们的愚昧忍让而变得失色。
下一次,如果我很生气的时候,我会大声地说:“我很生气。”
《幼稚园大学》
龙应台爱她的学生们,作为一个教授,龙应台把她的学生们当做“努力迎取阳光的向日葵”。但龙应台清楚,她的学生们,没有--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反观我的大学,或许不少学生都可以在考卷上挥洒出不错的笔墨,但当真正遇到生活中需要他们拿出魄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马乱兵荒。可错并不完全在我们。我们只是一坯混沌的凝土,在教育者的手中搓揉成型。从幼稚园开始到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暂且不谈,我们接受的所谓高等教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摆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很多的规定,“上课不许迟到”,“睡眠要足8小时”,“讲话时不许口含食物”,诸如此类;更为甚者,大学制的人头点名成规:至今我也无法明白,假若这堂课对我一点帮助也没有,我又有什么必要浪费我的时间呢。但老师的观点与我们截然不同:今天我逼你读书,日后你会感谢我。确实,在步入大学之后我十分感谢以前面对我时会这样想的老师们,但在大学这片土壤上,这个哲理确实没有什么过于强大的根据。这就是我的大学。我虽抵触这种做法,但为了今后我的前途,我也不得不低头。
“文学是思想”,“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白日梦”。我着实佩服说出这话的龙应台。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国式教育的怨怼,其实也在于我们本身的思想被禁锢,没有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所思带到外面的世界,与广大的宇宙和纷扰的现实世界衔接起来。或者说,我们不敢这么做,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这样做。
龙应台独到精辟的话语,正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台湾教育华丽丽的外表解剖开来,让世人闻到其中腐朽的气味。
《野火集》使得龙应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也因此成就了她源源不绝的理性而犀利的文章,渐渐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致使她的那片火燃烧了整个中国,而终于有今日我们所见的足跨海峡三岸的一个社会的良心、酱缸文化的谏诤者--龙应台。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这个学习英美文化的伟大女性,在她深深热爱的台湾土地上,挥洒自己的笔墨,道出了多少人敢想不敢言的心声。龙应台所拥有的魄力和勇气,是她震慑文坛的锐利武器;精辟独到的言语,一针见血。
单单选取了这三篇文章来叙述我的感想,因为这文章,都是龙应台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话语。句句独到。
《野火集》,龙应台,都是文学对这个世界最无与伦比的馈赠。
野火集读后感
我认为,《野火集》和《丑陋的中国人》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用文章来唤醒人们。《丑陋的中国人》唤醒中国人进行自我反省、取长补短,而《野火集》唤醒的是中国人的良知。
《野火集》告诉我们要敢于揭发真相。
《野火集》告诉我们大学生应该拥有理智。
《野火集》告诉我们女性一样可以写出犀利明锐的文章。
这本20多年前的书放到现在一点也不过时,她反映了当时政治黑暗的台湾。现在的台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改变还不够。但是这二十年间的改变则是对《丑陋的中国人》的一个答复,对那些曾经、现在担心过中华民族未来的人一个答复——我们可以改变。
龙应台以她学院的理性与逻辑训练,加上她热爱乡土的赤诚,再加上率直的个性、敢言的勇气、善言的技巧、无畏的气魄,将一把把狂飚的野火烧向了社会上、人心中那些污秽腐败的暗角:污染曰趋严重的环境、假冒的婴儿奶粉、混乱的交通、威权的政府、泯灭的良知、沦丧的道德、被钳制的媒体、磨灭个性的教育、被压力压迫得暴躁不止的普通人……
《野火集》是台湾80年代的启蒙,20多年过去了,现在读下来,如同在讲今天的大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不也正如当年的台湾吗?很佩服龙女士道德批判的勇气、胆略、气魄、深度,赞同有人称龙女士为“女鲁迅”,的确读龙女士的《野火集》能感受到她如鲁迅一般“横眉冷对千夫指”时的逼人寒气,能感受到她字里行间的刀光剑影,当然也能感受她那份爱之深、恨之切的挚诚,能感受到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拳拳爱国心……“ 野火”的精神就是要烧掉腐朽和丑陋,去除不义和不公,打破权威和教条,以此清出一片干净的地方来。我们现在不正也需要这样狂飚的野火吗?
野火集读后感
龙应台曾长期旅居海外,对于她这种喝过洋墨水的人,回国之后对于社会上见到的种种都会有种超脱的感觉,她是那种脱离了棋盘的旁观者,而不是对弈的任何一方,所以她的野火是明亮的,而不会有对于任何一方的偏颇。《野火集》是龙应台在报纸上评论文章的集合,对于这种收集型的书刊,龙应台让它做到在20天内再版24次的奇迹。《野火集》就着台湾的春风,一下就染红了那个小岛上的善良民众,几乎成了人手一本的必读期刊。
龙应台的评论不会用堆垒的典故和文化专业术语做评述,她以身边的例子为出发点,在平常中道出那部分不平常,她是站在人民里的,她说的现实是真实的,人们可以触碰到那些事实的质感,钝的让人心痛。她问“中国为什么不生气?”她评“幼稚园大学”,她说“机器人中学”,她还说台湾是“生了梅毒的母亲”,可是她还是那个生她养她给她生命和家的人。
龙应台是盗火的米罗普休斯,那个被众神放逐的人,可是她却把火种带给人间,那些借着春风的野火被龙应台盗出来之后就有无限的热量,炙热的火苗舔舐着台湾政治每根被隐藏的脆弱神经。龙应台的火烧的那些脆弱的制度岌岌可危,多亏了龙应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龙应台应该是个启蒙者,相较于上一代启蒙者,从鲁迅到赖合,从柏杨到李敖,龙应台是温和的,却不是怯弱的,她是多吃无害的正气散,鲁迅刺客型的笔锋是冰冷的,是让人心寒的冰冷,他是那种剜肉去疮的猛药。年青的龙应台和年青的鲁迅一样,天真的抱着火热的救国心去国外求学,回国后她才发现,制度坏了,可以修补;思想坏了,却是外力无法挽救的,所以她选了和鲁迅一样的路,或者说冥冥中有着某种必然。
龙应台的野火烧了二十年,龙应台在自己固守的部落格里都快要忘记了,《野火集》都二十年了,她和堂吉诃德一样,守护着那个没落的时代,和守旧的存在价值观作斗争。夕阳里,堂吉诃德,瘦马,破枪,锈了的甲胄,影子被拖得很长。龙应台在早上升旗的阳光里被裹着,影子被踩在脚下。
野火集读后感
龙应台成名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我是读了龙应台的近作《亲爱的安德烈》,才想到查一下她的其他作品,就这样,找到了《野火集》。
这本书的年龄不小了,是1988年出版的,定价是3.20元。书的内封页上,贴着图书馆的还书期限表,大红的印盖上读者的还书日期;密密麻麻的日期彰显着它曾经的炙手可热。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篇名似曾相似。这篇文字里写道:“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读这篇文字的时候,收音机里正在讨论小月月事件,情形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全中国的人似乎都在生气,生气归生气,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行动吗?又或,你敢行动吗?
《生了梅毒的母亲》,篇名很刺目,梅毒就是污染殆尽的环境。现如今又如何呢?我的家乡,土壤都被铅污染了,整个村庄的小孩子,血铅全部超标。在北京,何处能闻到一口清新的空气?我的住房已经到五环以外,夜夜空气中都弥漫着奇怪的味道,不知道哪家工厂在悄悄地非法排放,也许不止一家。《幼稚园大学》,碰巧最近听到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中装萌的报道,
这怎么怪得了他们。我们教育旨在培育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了吗?从小到大,有谁问过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干什么了吗?有功课教他们人际关系,爱与责任,审美与情趣吗?
《自白》,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我很遗憾别人发觉了龙应台是个女性。”读到这句话时,我忍不住笑了。原来,豪迈如龙应台者,也有这样的感叹。女性的社会角色,现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关注公众事务、抨击社会弊端、长于理性思辩的女性仍不多见。我的朋友,以硕士博士居多,我不止一次听她们讲:“除了孩子,别的我无暇关心。”也难怪,偶尔跳出个龙应台,头脑固化者会不知所措了。
《精神崩溃的老鼠》,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麦尔教授怎么会想到对老鼠做那么残忍的实验,老鼠的智商当然不足以应对那么复杂的情境。可是,人类社会也很残忍,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试验场,就被搞崩溃了。崩溃者的错在于悟性太低,而那些诚心或无心把人弄崩溃的实验者呢?就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吗?
除了龙应台的文字,《野火集》还收录了各色人等的读后感,林林种种,观点五花八门,赞同的,反对的。允许不同观点同处一书,恰可体现龙应台的包容和大气。从此处也可看出《亲爱的安德烈》的编排来源了。
野火集读后感
在交错复杂的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看完了《野火集》,想起龙应台在《倒影·星斗·沙漠玫瑰》的一句话:“文学和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後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知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野火集》出版於1985年的台湾,第一章《中国人,你为什麽不生气?》写于1984年,文中针对的对像主要还是台湾。可是,在2011年的中国大陆,当我们再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却不自觉地一阵阵战栗,为什麽?因为,今天的中国大陆,就是在重演着当年台湾的悲剧,但是我们依然不亦乐乎。
《野火集》褒贬参半,可是,不可否认的是《野火集》的确是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巴掌。今天的中国终於走出了腐朽的几千年君主专制社会,终於摆脱了耻辱的几百年欺压,终於可以让人民老百姓抬头挺胸当家做主人。可在伴随着经济的崛起的同时我们毁灭了多少茂密的树林填埋了多少美丽的湖泊玷污了多少洁白纯净的河水,我们又在欢喜看GDP疯狂增长的同时制造了多少毒大米添加了多少食品添加剂从而养育了多少“大头娃娃”,最悲哀的是我们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努力奋斗的同时“培育”了多少贪官多少奸商多少人渣?是不是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都要践踏在人民鲜血淋淋的肉体上?难道我们社会的每一步前进都要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尊严甚至生命为代价吗?
我越来越不敢看新闻,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不愿每天起来就要被迫面对这社会越来越丑陋的一面。之前闹得沸沸腾腾的“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系列事件依旧在上演,“小悦悦”的悲剧也依然在延续,一个社会居然可以冷漠到连这个群体中的最弱势部分都失去依靠。撇开流传几千年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不谈,就人最基础的本性而言,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面对一位摔倒的老人或是小孩都会走上前去扶一把,可是我们为什麽就失去了这人最基本的本能呢?不是这个世界不够美好,只是我们不够勇敢。谈到人性,始终绕不开的一个矛盾就是上层建筑所构建的思想政策与实施到基层层面的行为执行方案之间的冲突。比如,中央一直在强调要控制房价要让人民住得起,可是,现实却是房价上www.liuxue86.com升的速度都快赶上“神州八号”;国家每一届领导班子在上任初期都会信誓旦旦地下定决心整顿贪官,可是现实却是贪官越来越多,甚至演变成小学生的愿望是“长大後要当贪官”;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群众全心全意为政府服务”。现实到底怎麽了?为什麽我们曾经构建的社会蓝图到了今天会变成这幅模样?是我们的道德在滑坡吗?还是我们的社会发展陷入历史的轨道?
尼采曾经说过:“如果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精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好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就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野火集读后感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读完了龙应台所写的一本颇有哲理与极为大胆的书--《野火集》。这本书由一篇篇小文章构成,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很多与我平日自然思维所不同的东西。它写了现代的中国,现代的台湾。把一切的污秽、不公、丑陋都通过文字暴露出来。其中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篇。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与《生气,没有用吗?》。曾经的中国,被外国称为“生命力最强的国家”。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又可曾知道这称号的由来?这,并不是所谓的称赞,而是赤裸裸的讽刺。近几年,中国的食品问题成为人们心中的恐慌。我曾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国家因为食品问题,近百人因此中毒而被送进了医院。有一个人就说:“看来生命力最强的还是中国。”另一个人就问:“为什么呢?”那个人就回答:“因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多,却不见伤了那么多人。”是啊,因为我们国家有一系列的食品问题,因为所谓的三聚氰胺,苏丹红都不足以使我们丧失生命,所以这个称号由此而来。你们都应该懂得,这个称号后面的嘲讽与其深藏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中国人不懂得生气。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生气没有用。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中心。在这个法治社会,不应该是法律所打造的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吗?那为什么又会有如此多的问题频频而来。这篇文章也让我想到了“小悦悦”事件,十几个路人置一个被货车多次碾过的小孩不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没有一个人拿出手机为她拨打求救电话。每每想起那场景,心中的愤怒油然而起。冷漠,这怎是一个人之所为。再来,让我想到了因好心扶起一个婆婆而被判刑,因善良扶起一个老太婆却被逼自杀。荒谬!愤怒!中国人,你们为什么不生气呢?
因为不敢生气,因为生气没有用。中国人讲忍耐,中国人怕事,自私。没有一个人想要惹祸上身,没有一个人胆敢大声叫骂那些占据了你家的摊贩,侵犯了你权利的商家,因为怕报复,因为怕惹祸上门。一切都因为怕事啊!再者,生气为什么没有用?因为那些不守法者根本劝服不了,部门也根本办不了事,简直是形同虚构。实在有太多因素限制我们,导致我们所能“生气”的人都失败,最终无果。龙应台在书中阐明,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气”的人太少。如果那些摊贩被每一个路过的人而责骂,或许他就会撤离,还回你的家。如果那些部门天天都收到投诉电话,他或许就不能熟视无睹,就会办事。是啊,中国人不敢生气,很少人懂得生气。微薄的力量不能打破这蛮横的结界,只有我们都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集结起那份强壮的力量,才能真正地打垮这个问题,她们都不敢呐喊,不敢叫骂,只能忍。可是,这个“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美德吗?相信答案都在你们的心里。
我曾在《天天向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周鸿祎的采访。看完这个节目,我不得不承认周鸿祎确实是一个敢说敢言的成功的商人。他不怕四海树敌,勇于去颠倒企业巨头。敢于去打击那些不法网站,保障我们的电脑、手机安全。不畏惧如雨降临般的唾骂与非议,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便利的网页。他说,如果有人能像我一样去颠倒那些企业巨头,甚至来挑战我,那么中国就会多几个成功人士,打造出更好的网页贡献给大家。那么同样的,如果我们国家能多几个像周鸿祎这种敢说敢言的人,或许问题就不再那么多了。
《幼稚园大学》。大学,我所向往的阶段。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心里向往大学。因为大学代表这自由,轻松。不再有繁多的作业,不再有石头般的压力,也不再有父母整日的啰嗦。因为我们都长大了。但文中所描述的大学,是我从未看见过和了解过的--幼稚园大学。起初我极为迷惑,幼稚园和大学怎能相提并论呢?可是当我细读后,才懂得了着所谓的幼稚园大学。文中举了一个事例:一天,一个泪眼汪汪的女学生半路拦截了作者的车子,让作者送她和她一个扭伤脚裸的朋友回台北。作者答应了。一路上,这两个女生哭着抱成一团。其实,这类情况只需一个电话解决。但她们却只懂得哭泣。她们二十岁,正在接受高等的大学教育。而她们独立处事的能力,却还不到五岁。
看到这里,我倍感诧异。认为这太不可能,太难以接受了。可是事实却又如此。在她们的身上,我们都看不到一丝的独立。一滴滴的眼泪已为她们说明了一切。作者在文中称大学教育为“喂哺式”教育。给予学生“过度保护”,将她们婴儿化。没有了她们本应具有的独立处事能力,自我思考能力。这样的大学生,还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吗?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学生还能真正的成人吗?我想,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野火集》给了我很多从所未有的感受与见识。认识了中国人,认识了现在的大学教育。我想这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一种反思与鼓励。目的是让我们去修正与改进,摒弃这种教育,敢于去指责与指正。这,才是我们所要的国家和社会!
1.《龙应台野火集 野火集读后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龙应台野火集 野火集读后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4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