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样写关于诚信的申论范文吗?本文“关于诚信的申论范文”,跟着出国留学网来了解一下吧。欢迎您阅读。
以诚信之力 立公信之威
——大力加强基层公务员诚信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为立身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这是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做出的明确要求。提升政府公信力,基层公务员个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发挥好自我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维护政府形象,确保公信力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基层公务员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大部分基层公务员能够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自律,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公务员队伍中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部道德失衡问题,一部分行政人员不讲诚信,造成“干群冲突”。作为一名基层的公务员,如果个人行为失去诚信,必定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基层公务员要把诚信作为自身的职业操守,“去小恶从大善、积小善成大德”,不断提升个人的品行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诚信修养。公务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其诚信形象对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夫妻之间只有讲信修睦,才能举案齐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间只有坦诚相待,才能推心置腹。基层公务员在与亲人、朋友的日常相处中,同样要讲诚信。要弘扬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风尚,坚持实事求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努力成为日常生活中自觉坚守诚信的典范。
在基层工作中加强诚信修养。作为基层公务员,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是加强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职业道德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需要各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将其融入到各项基层公务员日常管理机制中。一是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职业道德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加强培训情况登记和培训结果评估,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二是将职业道德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公务员考核、任职、晋升等工作中,突出 “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三是将职业道德作为激励约束的重要标准。在公务员评优奖励的条件设定上,明确提出职业道德要求,充分发挥公务员依法行政特邀监督员作用,吸收人民群众、服务对象作为监督员,加强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表现的监督。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基层公务员手中握有国家和政府的权力,肩负着“治国”的使命和为民服务的责任,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应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只有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发挥好“小我”作用,才能为打造政府公信的“大我”提供坚实保障。
重建社会诚信需要“正能量”
社会诚信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正义、希望和幸福。”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 “仓禀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向往“知荣辱知礼仪”的社会风气。从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择善而从,凝聚正面阳光的向上力量,弘扬、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团结奋进,激浊扬清,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是我国文明发展道路上必须经历的历练。
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因素,它涉及法律、制度、文化、舆论等方面。正能量就像是一种助燃剂,可以把每个人的力量和希望点燃;正能量更像是一盏导航灯,可以将社会中的雾霾和茫然拨开。然而社会道德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道德前进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阵阵剧痛,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趋势。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令民忧的有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小悦悦”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与残忍; “瘦肉精”、“毒生姜”、“速成鸡”等食品安全问题是让人们看到了企业道德的缺失;老奶奶“跌倒”后无人搀扶让人们看到了整个社会信任感的巨大空洞。如何重建社会信任,给当前社会一剂充满正能量的强心针,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营造“扶正祛邪”的社会环境,树立道德模范,传播正面阳光的正能量。雷锋精神是一种对人民友爱、互相帮助;郭明义是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罗阳身上是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敬业精神。他们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寻找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村官……“最美”是中国人今年提到最多的词汇。“最美”成为流行词汇的背后,是社会“正能量”逐步成为社会主流,并逐步显示出其对于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然,社会信任的重建除了民众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需要政府率先以身作则。俗话说: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增强公信力,汇聚正能量,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监督。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法律,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并通过各种媒体多方面宣传榜样行为。相信在政府,企业,个人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全社会定能形成合力,让社会信任的正能量充实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诚信的建设需要从政府到基层百姓,从模范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从政府的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注重当下,着眼长远,让正面向上的阳光“正能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让社会信任的正能量真的可以在每个人的心间,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她最美丽的幸福之花。
谈诚信
人以诚立身,国以诚立心。诚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这些年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到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让诚信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成为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
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诚信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前几天,由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诚信建设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国诚信建设状况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中国诚信建设总体形势健康向上的同时,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等诚信缺失问题,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顽症。数据更是显示,企业每年因不诚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这样的问题,令人警醒之余,也提示我们,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底色,任重而道远。
“巧诈不如拙诚”。对于每一个社会而言,诚信都是一股无法量化的道德力量,它既是维系社会运转的纽带,更是撬动历史进步的杠杆。有一个“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依然时常被人提起。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打开国门,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电冰箱生产设备,“大干快上”。而在那个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的年代,海尔却破天荒地砸了76台冰箱,原因就在于:有瑕疵,质量不合格。而这一砸,也砸出了海尔“零缺陷”的质量意识:仅用四年,就拿到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枚质量金牌。而随后几年,当市场供大于求,其他企业遭遇寒流纷纷宣布降价之时,海尔却不可思议地提价12%,用户依然争先恐后购买。这样的现象,根源恐怕就在于其不让消费者买到“瑕疵冰箱”的诚信意识。
不仅是企业,对于个人,更是如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客观而言,从“乡土中国”步入“流动中国”,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大量流动,的确容易给人带来陌生感。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成为“骗一次算一次”的“一次性博弈”。恰恰相反,越是变动不居,诚信越是弥足珍贵、值得守护。守住诚信做人的底线,才能让人走出“丛林状态”,推倒不信任的高墙,相互之间也才能打开心门。古人讲,“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诚信就像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须臾不可离。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营造崇德向善、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还是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合围“老赖”,抑或是政府、社会纷纷建立征信系统,“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受益”,说到底,都是要通过制度的刚性,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社会充盈诚信的空气。
我们这个社会缺的不是对诚信的呼唤,而是对诚信的坚守。从对“虚假新闻”的声讨,到对“天价大虾”的反思,再到对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讨论,各种道德事件就如同一块块三棱镜,折射出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内心认同诚信,对诚信缺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另一方面,当自己面对考验时,诚信却成了“无用的别名”,自己不愿意首先站到道德高地。回答这样的诚信命题,既需要明晰规则的边界,也需要确立个人的正信。
“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诚信,既是自己与他人的一份契约,更是自己与良心的一个约定。个人遵从良知,社会捍卫约定,诚信的殿堂才会一直灯火辉煌。
让诚信成为政府的旗帜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必颓”。百姓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难以立足。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是国家诚信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诚信政府。
我们一直倡导建立诚信社会,而社会诚信首先是要政府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核心。政府诚信是各种社会规范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政府诚信与否不仅是简单的政府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而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形象和该国人民和企业所收到的信用评价。一个缺乏政府信用的国家,国际上对其人民信用和企业信用也会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我国政府历来言出必践,如承办奥运、援助非洲,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信誉;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屡屡违背承诺,开出空头支票无法兑现,不仅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还影响了干群之间的关系。
政府失信现象有其多层次的原因,一是有的政府部门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在权本位、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忽视自身诚信;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常常只顾眼前利益,做出违背承诺的决策,失信于商、失信于民,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三是没有正确把握“发展是第一要义”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目标不切实际,大干、快干变成蛮干、空转,对上无法完成绩效指标,对下失去信用,以致出现数字注水、政绩造假等现象。媒体曾形象的比喻为四拍:做决定拍脑袋,作保证拍胸脯,出问题拍桌子、最后拍屁股,损害了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居于先导和核心地位,构建诚信社会,必须首先建设诚信政府,依靠政府的“火车头”,带领全社会在诚信有德的轨道上运行。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加强教育入手,切实加强对公务人员的诚信教育,提高公务人员的城市守信意识,建立健全公务员诚信档案,加强纪律约束,规范公务人员行政行为,不滥用权力、不以权代法,为社会做出表率。
第二,重视制度建设,推行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是建设诚信政府的基础,违法办事必然失信于民众。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建设,把政府的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
第三,要严惩作假失信行为。建立政府诚信问责与惩戒机制。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公务人员,出现弄虚作假、背诺失信行为,都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予以惩处。
第四,加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公共信息依法公开和共享,完善政务公开和听证制度,把政府信息晒在阳光下,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第五,加强媒体监督,保证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有关部门要把报道是否属实,符合事情真相作为评判媒体的参考标准,积极接受媒体和公众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政府工作不实、不力等问题。
诚信政府是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建设的殷切期待。良好的诚信状况将成为政府的一面旗帜,进而转化为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做到李克强总理说的“言必行,行必果”,将一个模范的诚信政府树立在公众面前。
【出国留学网写作思路点拨】
诚信政府是适合运用哲理名言进行文采发挥的主题,其他诚信文化、公务员诚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近似主题也是一样;同时,基层职位的文章对策要求高,需要内容较为充实,适宜将文章重心放在对策部分。
本文开头结尾各采用一个排比式警句,凸显政府诚信的必要性和原则要求,可吸引阅卷人的注意,也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表达得深刻精炼。主体采取问题——原因——对策三层递进式结构,问题和原因分析中都能列举实例或政府行为的表现,既做到了题目中结合实际的要求,每种例子或问题表现,又是轻轻点到,不详细陈述,使论证得体,表述简洁。对策部分以5段展开,显得隆重其事,善于分析的考生把问题分析多写些,对策少写多列项、分段,可以收到结构平衡的效果;而积累了较多对策的考生,则可以压缩问题分析,充分发挥一下对策,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扶老人险的诚信意义
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一个让无数人颇为纠结的选择题,网络上各种段子也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带有贴标签式的抹黑色彩,一时间“坏人变老”的结论也似乎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这让我们的社会公德和诚信道德变得愈加脆弱。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当中的善良毕竟难以磨灭。扶老人之前,道德和风险会让我们纠结万分、难以抉择。而支付宝和华安保险公司恰好发现了人们心中纠结的那个点,联手推出了“扶老人险”。事实证明,“扶老人险”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卖出去2.6万份,可以说得上是销售火爆、倍受欢迎。
用商业眼光来分析“扶老人险”,无疑要佩服当初推出这一新险种的策划人的敏锐眼光和经济头脑。虽然每份保险仅仅需要3元钱,看似很便宜,但是扶老人的机会其实每年都不见得碰的上一次,扶老人被讹诈的几率会更小一些,况且保险本身只承担发生纠纷之后最多2万元的律师诉讼费用,并不承担对老人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样算下来,3元钱的保费似乎也不那么的便宜了。支付宝和华安保险公司能够名利双收,可以归结于金融业创新带来的巨大成果,这点我们无疑要大大点赞,也希望今后各个行业都可以积极创新,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撇开商业价值不谈,我们再来看看“扶老人险”的社会意义。人们如果认为一份3元钱的“扶老人险”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扶不扶老人的道德困境,那么就显得有些过于乐观了。仔细想一下,扶老人本身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如果做好人、做好事都需要买一份保险,这就意味着我们平时做好人好事都需要一个门槛、需要一份保险以求一份心安,这本身难道不是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么?其实,如果试图用“扶老人险”这个商业行为来解决诚心道德问题,这就是药不对症,疗效自然肯定也不会太好。不得不承认,“扶老人险”的推出给很多人,尤其是90后的年轻人打消了一些顾虑,为他们在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助了一把力。出国留学网,但是,这种效果仅仅是建立在心理安慰层面,并不能彻底弥合社会诚信体系长久以来出现的裂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老人扶不扶”的道德困境,必须要从法制上入手。民法领域向来讲究“谁主张,谁举证”,老人在控告施救的好心人的时候,法院不能将举证的责任完全推向施救者。只要这种断案思维不改,今后还会发生越来越多的诬陷案。
法律作为一种维权的使用工具,一旦天平倾斜,明显偏向于一方,必然会导致被这一方肆意滥用,最终将会丧失法律的公正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法律上对于老人诬陷的行为基本上以批评教育为主,惩戒力度太轻会让其他人以为诬陷的违法成本很低,这种破窗效应会让更多的人产生“反正老人诬告不犯法”的心理,这对构建社会诚信、提升老人群体的素质道德都是不利的。因此对那些性质恶劣的诬告行为和碰瓷讹诈行为,应该增加处罚力度和曝光力度,提升其违法成本,让更多的人在滋生诬告动机的时候能够仔细权衡一下利弊,考虑一下后果,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诬告案发生。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可以实现法制严明、诚信友善,届时我们不需要“扶老人险”也可以放心扶、大胆扶,因为为我们提供保障、给我们胆量和信心的不仅有法律,还有那诚信的人心。
栏目精心推荐:
1.《老实人扶老人 关于诚信的申论范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实人扶老人 关于诚信的申论范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