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这个词我们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但“能伤害”的人可能不多。感谢最近信息化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用手机“搜索一下”、“缘分”的解释一览无遗。缘分,也就是机会,因为以前的缘分,才有今天的机会。所以,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知道我们一辈子能和谁见面,都要由缘分决定。
这样,参加这次“沙爱杯”地震预防奖励文也是缘分吧。通过这一点,我写自己有缘的地震,从事地震防震减灾25年的经验和感受。(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地震、地震、地震、地震、地震)看一点就能知道全貌,也许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告诉读者地震部门和防震减灾工作。(威廉莎士比亚,地震,地震,地震,地震,地震,地震,地震)
一个;一个。工作;工作。1
我是1963年12月在河津西坡村出生的农家孩子。小时候放学放假的时候经常和朋友们去村子旁边的东区南区砍猪和羊。这两条沟深约100多米,宽约300-500米,但长度看不到头和尾。关于沟渠的形成,老年人有洪水冲洗说和地震分开的说法。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形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地震”这个词。当时不少,但对自然威力充满敬畏。
第一次听到“防震”一词是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的时候。这次地震是上个世纪世界上最悲痛的地震灾难,瞬间使唐山夷为平地,失去了超过24万人的鲜活生命。当然,这些是后来才知道的。只要记住当时村喇叭喊的内容、人们街头巷尾谈话的话题,大部分都是防震的。爸爸睡觉前听到巷子响,总是叮嘱他赶紧穿上衣服往外跑。还有人说,地震把地面分开得很大,人们一旦陷进去,就会立刻集体住宿。(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地震名言)那时的地震就像传说中的妖魔一样可怕。之后,由于当地最终没有发生大地震,那种可怜的防震意识又被扔进了爪哇国家。
第一次感受到地震是1989年10月发生的大同阳高地震。地震的具体参数也将在以后知道。那时我还在部队服役,驻地在河北张家口,宿舍在师父礼堂前面的一楼。对于18日22点57分5.5级地震,我完全没有意识到。19日01点01分发生6.1级地震时,把我从睡梦中摇醒。不久后,那天晚上在抱团值班的同事战友打电话来说,大同发生了地震,睡觉时要提高警惕。那时候睡了很多年轻的觉,也没有地震灾害的经验,挂电话没几分钟就又呼呼大睡了。(莎士比亚)。
第二天,据一些战友说,师部直通通信是交换班宿舍在二楼,地震时女兵们睡觉的床上剧烈摇晃,他们以紧急集合速度起床,跑到楼下打成一团。(威廉莎士比亚、斯图尔特、STARTER)也有唐山籍战友,睡觉时摇晃后像条件反射一样冲出了家。但是那时,我仍然认为地震与自己无关。
人们常说缘分来了就阻止不了。不,1995年5月,我从部队转业,经过几次波折,进入了行署地震局,一直工作到现在。
生活中,多次见到一些亲戚,问: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我明明回答是“地震局”,但他们单方面听说是“地税局”,称赞是个好单位。当我再次重复“地震局”的时候,他们有“地震局”吗?"或者"哦,那个单位很闲,很舒服。" "
虽然说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革命、革命、革命、革命、革命)但是现实中,城乡之间有差别,部门之间也有差别。地震部门与管理人管理钱的“实权”部门相比,显然属于“弱势”部门。在这一点上,我担心单位的领导能力会更深。虽然自己心里也觉得单位不太好,但联系单位时的甘高知道自己是乡下孩子,知道可以通过军人安排工作,感到很欣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加入地震人队后,我从未感到单位的闲适和工作的舒适。总是要加班。幸运的是,工作条件艰苦,但工作场所人际关系简单。虽然被称为“冷门”部门,但大家对工作都很热情,人心真诚积极是主流。正如一位老局长所说,我们要努力实现“冷门”的“冷门”。
从我到地震局,单位“领导”更换了4任。他们都是文力无双、争强好胜、性格各异、各有所长,但在努力推进工作发展阶段目标一致、强弱、步调、基础、能力上异曲同工。他们带领所有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动员领导,重视支持,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我市地震防震减灾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年度防震减灾工作评价评价中多次获奖。
从一些领导人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书里学不到的东西,他们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确实令人钦佩。例如,有的大会发表演讲并向领导汇报都是脱稿,可能和打印的稿子内容差不多。有些业务很猛,协调指挥部办公室,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服务职能。(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工作)有些政策水平很强,文章基础很深,所以对材料的修改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等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恕我难以一一枚举,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这句话用在他们谁的身上都是恰如其分。自己虽然不敢自比金子,但也信心满满,希望通过见贤思齐和主观努力,也一定能遇到更好的发展机缘。二
大凡有成就的人,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自己的觉悟、境界和天资、才干虽然没有那么高,但始终以“在岗敬业”要求自己。我到地震局后,一直在办公室工作。虽然不像在监测预测岗位上的同志那样,几乎每天都与地震数据打交道,但“干什么吆喝什么”,除了单位组织的学习外,自己注意从书本里、实践中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慢慢由“门外汉”变成“业内人”,说的话语、写的材料,基本做到了“让外行看着像内行,让内行看了不外行”。
虽然每天工作都围绕“地震”转,但记忆最清、感触更深的,还是参与应对几次有影响的地震事件。
一是1998年7.11临猗永济5.0级地震。
此次地震发生在1998年7月11日19时04分,是我到地震局后首次经历影响较大的地震。当时,家属还在河津一个乡村小学教书,我独自带着5岁的儿子在运城上幼儿园,住在机关大院南边两层窑洞楼的二楼宿舍内。地震时我正在楼道做晚饭,突然感觉一阵摇晃,抬头一看,发现对面四层办公楼楼顶上的台网天线铁塔在晃动。“地震了!”旁边的一位资深同事喊道。我赶紧停止做饭,和同事一起跑上办公楼。
遥测台网值班人员紧急测算地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我们及时向地委行署上报震情,通过广播电视向社会发布震情通告,连夜向各县(市)地震局下发加强震情监视的通知,派员赶赴临猗、永济,配合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考察灾情。第二天联合地委宣传部向各县(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应急宣传工作的通知,同时派人到震中区配合做好宏观异常监视。针对地震局应急车辆陈旧、监测仪器老化的实际,行署立即拨出专款20万元更新监测仪器,并调拨了一辆普桑轿车。地震局的工作条件初步得到改善。
11日晚,我在办公楼一直忙到将近零时,5岁的儿子一直由门房郭师两口子照护。后来听郭师大儿说,孩子和衣睡在他床上,孩子叫一声爸,他就答应一声,好久孩子才睡着。在家属没调来的那几年,当我工作忙乱之时,单位的同事、邻居没少帮助照看孩子。2004年,在局领导帮助下,家属终于调到运城,解决了生活不便和工作后顾之忧。大家珍惜缘分,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二是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此次特大地震,虽然发生在远在千里的四川汶川,但运城同震效应明显,震感强烈。当时我有事与儿子步行去实验中学,竟没有感觉到地震。对一些人站在路边看楼房的举动,甚是疑惑。到了学校门口,就见很多师生已离开教室,站在大院空旷地交头接耳。我估计是发生了地震,就顾不上说事,立即返回机关。
当时媒体还没有如今这样发达,富有经验的局总工已判断是远震。台网值班电话、办公室电话以及个人手机铃声不断,都在询问震情。我们便回答:是远震,具体参数正在测算!电话答复对稳定群众情绪起到很大作用。
地震“三要素”确定后,我们及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在广播电视播出震情通告,做好电话答复,开展咨询宣传,及时收集上报灾情社情;向全市地震系统下发加强震情监视、应急值班、震害考察的通知。全市社会秩序很快得到稳定。
三是2010年1.24河津万荣4.8级地震。
2010年1月24日10时36分,河津万荣发生4.8级地震,全市震感强烈。当时是周日,我在机关南边第二排家属楼的1楼家中练字,突然感觉晃动一下,窗户呼啦作响。我走出书房,孩子姥姥问:“是地动了吧?”我说了句“应该是!”就急忙奔向办公楼。
其实这次震前,根据全省出现的一些异常和省、市震情会商意见,局里从1月6日起,就加强了震情值班。
震后,全局同志迅速赶回机关,开展应对处置工作。确定地震三要素,分析研判震情趋势,上报了“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的趋势判定意见;派人分别奔赴河津、万荣,会同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进行震害考察;分头收集灾情社情,按时段分期上报;两天下发五份通知,要求做好应急宣传、震害调查、学校应急、地震监测、安全检查等工作;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震情信息,上街开展科普宣传,稳定群众情绪。
按照市政府关于做好应对工作总结反思的要求,2月2日,我们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上报了《关于应对1.24河津万荣4.8级地震工作的情况报告》。2月4日,省地震局局长来市地震局调研时指出:运城局震前有察觉、有分析,震后趋势判断准确,市委市政府应对得当、处置有力。
四是2016年3.12盐湖区4.4级地震。
2016年3月12日11时24分,盐湖区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全国“两会”期间,虽然震级不大,但“有感、有灾、有伤、有影响”,各级领导相继作出批示。
地震时,我与一名同事在南风广场步行街四楼的展览馆观看书画展。突然感到一阵摇晃,并伴有隆隆的地声。看展览的约有五、六十人,有人喊“地震了”。还好,人们并没有慌乱拥挤,迅速有序从旋转式楼梯跑到楼下。我们手机已收到台网自动触发的地震速报短信。返回路上,就看见不少群众撤离到路边开阔场地避震。
有位局领导曾说,生命服从使命。在一般人感到地震摇晃迅速撤离楼房时,地震人却都自觉奔向办公楼,进入应急状态。今年流行的“最美逆向者”热词,是对疫情紧张时,奔赴湖北帮助防疫抗疫勇士们的赞美。我认为这个赞美之词,此时送给地震人也不为过。
我们开通视频会议系统,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实时连线,向国家、省上报震情灾情社情;震后2小时发出地震新闻通稿,开展灾情收集和信息上报;35分钟派出人员赶赴龙居镇,会同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分五组进行震灾调查。14日下午公布了此次地震烈度图和灾害损失预评估结果;做好震情监测、趋势研判,震后4小时作出趋势判定:“近期震中区不会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在主流媒体、新媒体发布“震后还有余震、市民如何防范”等文章和报道。联合公安、网信部门加强舆情监控和谣言平息,盐湖公安将在网络上散布“今晚2时还有大震”谣言者抓获,行政拘留七天并处伍佰元罚金,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之后,我们向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在2016年实施6个专项工程的建议》。其中,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等项目已经完成,中心城区活断层探测项目、临猗数字子台项目目前正在启动实施。
五是2017年2.9盐湖区3.3级地震。
2017年2月9日00时26分,盐湖区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市区不少居住在高层的人有感。我们立即到机关开展应对处置工作。组织紧急会商,作出震情趋势研判意见:近期震中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加强震情监测、舆情监视、信息发布、灾情收集上报等工作。震后网上舆情和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每次发生较大地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领导,都很快赶到地震局坐镇指挥,现场办公,鼓舞士气;及时赶赴震中区考察灾情、安抚群众,强化了对地震灾害应对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了震后应对处置高效开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省地震局迅速派出现场指挥部和现场工作队赶到震中区,协助应急指挥和技术指导,体现了地震系统“一盘棋”,在震害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专家支撑作用。
每次有感地震,地震局这个平时的“冷门”,马上变成社会关注的“热门”。然而,社会最关切的是“下步还有没有大震”。在当今地震短临预报科学仍不过关的现状下,让基层地震部门在很短时间、很快回答这个仍属于世界难题的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但职责所系,还不能不回答。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该地的地质构造、历史地震、宏微观异常、地震活动序列等情况,迅速做出综合分析判断。长期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曾多次说过,每次做出地震趋势判断后,一段时间他都寝食难安,责任压力可想而知。
另外,出现的几次大面积地震谣言事件、几次大面积地面震动事件,也都把地震部门推到了“风口浪尖”。做好调查、宣传、引导等应对处置工作,我们责无旁贷,努力“做好说对”。所以,我们常说,地震部门权力不大但责任重大。
不论是应对地震事件,还是处置地震谣言,单位很多信息、材料都需要从办公室出来,而且不少材料要的还很急。记得有次我刚参加完会议,立即按照会上的安排撰写汇报材料。没一会功夫,领导就来要材料,我却连初稿都没搞出来。结果领导不满意,自己也很委屈。过后自己反思,地震时领导工作千头万绪,责任压力山大。所以不怪领导要得急,只怪自己水平低。原因就是平时没有“身在兵位、思为帅谋”的意识,没有“未雨绸缪”的准备和积累,没有“急就章”的水平。所以,在办公室工作,只有注重学习积累、处处留心,不断长学识、长“心眼”、长才干,这样才能跟上领导的思维和节奏,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
斗转星移,花开花谢,一晃到地震局已有二十五年。虽然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二十五年也只是一刹那,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年?
这二十五年,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及机构职能的变化。能有幸为她的发展尽一份心力,做一份贡献,我心中感到莫大欣慰。
1995年5月我报到时,单位名称还是运城行署地震局。2000年撤地设市后,更名为运城市地震局。2017年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单位更名为运城市防震减灾中心至今。
运城地处山西地震带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历史震灾严重,多年来一直被国务院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单位工作职能由监测预报、科普宣传为主,逐步发展为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
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一是台网测震仪器由模拟到数字化,2006年对市地震遥测台网实施数字化改造,目前市测震台网自建4个测震子台,共享周边8个测震台站数据,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1.5级;二是前兆台站建设逐步规范,2017年组织实施“一县一台”建设,保留4个正常运转、原有的县级电磁波监测手段,9个县(市)按照“一县一台”新布局建成规范化前兆台站。2014年建成市级稷山地下水观测站;三是资源信息共享初见成效,2015年依托6个测震子台建成次声波监测网,开展监测和研究,最终认定近年来我市发生的多次地面振动事件成因为大地次声波。8个县级地震信息平台建成,实现省市县地震信息共享;四是震情监视跟踪得到强化,震情监测质量和会商报告多次在省、国家地震系统评比中获奖。
在震害防御方面,一是强化地上建结实,抗震设防管理从无到有、从“软”到“硬”,之后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变重事前审批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在2017年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中,单位的行政审批职能先后划转人防办、住建局、城市管理局;二是强化地下搞清楚,防震减灾经费由“一事一议”到列入预算,基础项目先后实施完成了运城市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项目、运城市地震小区划项目、中心城区震害预测项目以及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建设项目,中心城区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目前已经正式启动,震害防御基础逐步夯实;三是强化公众能明白,科普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馆参观者十分踊跃,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社会公众防震意识逐步增强。
在地震应急方面,一是完善预案,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二是建立队伍,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由各自为战到资源整合;三是落实保障,市县避难场所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有序推进,南风广场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并通过验收;四是坚持演练,各级各类地震应急演练坚持多年,县级政府演练由综合演练发展为市县联动演练,应急处置能力在应对多次强有感地震中得到检验和提高。在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中,地震应急管理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职能整合到市应急管理局。
曾记得,1998年10月,我们在梁总的带领下,对遥测台网及子台实施维修改造。我首次爬上四层办公楼楼顶天线铁塔进行维修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我与老宋爬到铁塔顶,无意往下一看,街上车水马龙,耳边凉风嗖嗖,好像感觉铁塔在摇晃,顿时头晕目眩,紧张万分,双手抓紧铁塔架杆不敢动弹。富有经验的老宋安慰道:脚踩稳、手抓牢,眼睛别往下看,一会就适应了。果然,不一会,我就不那么紧张了,维修干活也自如了,顺利安全完成了维修任务。再去韩城子台上铁塔维修时,就顺溜、老练了许多。所以说,人的胆量是锻炼出来的。
更可敬的是梁总工,每次维修仪器、架设天线,从设计、安装、维修、调试等,他都亲自上阵、全程参与。尤其是在帮几个县地震局架设无线电台天线中,由于他业务精、技术熟,身材又消瘦,所以爬杆上塔安装、调试,总由他亲自操作,丝毫看不出是一位县处级干部,以致一名县局的小同志称呼他“老师傅”。梁总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地震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地震专家,被我们誉为“追梦人”。
四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走进新时代、奋斗新时代、建功新时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机缘。相信通过努力奋斗,每个人都会有出彩、圆梦的机缘。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地震灾害是各类自然灾害中,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威胁最大的灾种之一。防震减灾、造福人民”,作为地震人,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神圣感,以“造福人民”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永恒追求,时时用“造福人民”这把标尺对照检视,从更宽广的视野认识防震减灾工作,保持战略定力和行业自信,坚定干事创业的决心信心,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不负韶华。
要增强防震减灾工作使命感,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努力把防范地震灾害风险措施做到事前;聚焦主责主业,严格监测值班和震情速报,强化震情监视跟踪,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测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扩大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进防震减灾责任落实,形成全社会共同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合力,夯实最大限度减少震灾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坚实基础。
五
进入地震局后,自己一直在办公室工作,从事的都是难出成绩的“杂事小事”,但一出疏忽疏漏,就有可能变成有责任的“大事”。承担机关综合文字材料撰写,是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一些较大的材料好像非我莫属,不是亲手“操刀”、就是参与完成。除了每年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需要的材料外,还牵头编写了《运城市志》中的防震减灾章节,以及每年《运城年鉴》的防震减灾章节等志书。虽然能力水平有限,“出炉”的东西常常差强人意,但只要是领导安排的,自己总是尽心尽力完成。也常常有一些同事拿来材料让修改,自己也不推辞、不应付,以不负众望。或许别人一挥而就的东西,自己往往要数易其稿、废纸三千,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家人也由不解到理解,使得自己能安之若素地工作。
几分汗水,几分收获。在单位工作了二十五年,虽然个人发展没有进步,但对同事的进步由衷高兴;通过工作的磨炼锤炼、“加油”“充电”,虽然还未能做到提笔能写、开口能讲、有事能办,但自认为做人做事、看待问题的认知水平还是有了提高。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检视出自身不少问题,如:理论学习距走心走深走实还有很大差距,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也只停留在皮毛层面,学习缺乏成果;工作还停留在“做了”的层面,距“做好”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再有三年就“到站”了,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减弱,工作满足于“过得去”而不是“过得硬”等。
针对我市复杂严峻的震情形势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倍加珍惜能从事地震工作的缘份,珍惜能与同事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的缘份,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今年5.12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防震减灾是一项公益性社会系统工程,希望通过地震等部门的广泛宣传和发动,形成全社会科学防震、有效减灾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合力,努力构建地震安全家园,共同享有更多的幸福感、收获感、安全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结缘地震工作二十五年,回首走过的路程,虽无硕果累累,但努力的过程是美好的。展望未来,新时代前景灿烂,我们当珍惜相遇之缘,走好当下之路,矢志不渝奋斗,相信前面会有更多更加美好的机缘在等着我们。
(作者简介:胡宗勇,男,1963年12月出生于山西河津。1981年10月入伍,1985年入党,1995年转业到运城行署地震局(现为运城市防震减灾中心)工作至今。曾在相关地震专业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
1.《【小学作文25年后的自己】参与防震减灾25年的经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作文25年后的自己】参与防震减灾25年的经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2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