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十五个鼓舞人心的成语典故,教导勤奋进步,建议收藏阅读。

编纂抄写的书

[发音]bi NXch Osh;

用绳子穿芦苇座位,抄书学习。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卢云舒克服了穷得买不起书的困难,千方百计努力学习的故事。

[故事]来自《三字经》:蒲公英编制,竹简。他没有书,也知道鼓励。

卢热水(SH),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员。从小聪明好学,但路边世世代代种地,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让他上学?卢温舒年纪轻轻就要放牛割草,给有钱人做农活。他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们去学堂学习,心里很羡慕。他不甘心,决心想办法认字。他没钱买书,所以向别人借了,但这样做很不方便。他总是想,如果我能边放羊边看书该有多好。当时西汉还没有纸,书是亲手抄写在丝绸(Juhn)、丝绸(B)、皮革、竹简上的,非常珍贵,只有有钱人才能拥有书。他没钱买这些东西,心里很难受。

有一天,他开着羊群来到池塘边,看到那丛(C-NG)又宽又长的蒲公英(P-C),灵机一动。这蒲团这么宽,不像那笔书写用竹木制吗?(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书》)这种书不仅不需要钱,而且比竹木间制作的书重量轻得多,放羊的时候可以一起读。所以他摘下一大捆(K 4N)蒲公英等回家,切成和竹木制一样长的长度,然后编织起来。然后,向人们借书,抄在加工的蒲公英上,制作了一本书。有蒲公英书的话,卢温舒不看书也不用担心。他每次去放羊,都带着这样的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他用这种方法抄写了很多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卢温舒自学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为了调整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环境条件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但主要在于自己的努力。

不耻下问

[发音] b浴ch _ Xiwn

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少的人求教,也不感到羞耻。

[故事]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敏感好学,不耻下问,还用那篇文章。”

魏国医生孔浩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很谦虚。孔坤死后,魏国君为了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学问精神,特地给了“文公”诗(SH)号。后人尊称他为龚绫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魏国人,但他不认为球有资格得到那么高的评价。有一次问孔子。“孔坤的学问和才能很高,但比他更优秀的人很多,为什么给了孔浩“文公”的事后号码?”孔子听到微笑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其文也。”孔浩很勤奋好学,头脑聪明敏捷,有不懂的东西,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意味着大方谦虚地求教,一点也不感到羞耻。(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所以给他“文公”的称号是不合适的。经过孔子的这种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因此,如果使用“不害羞地问”的成语,就要看对象。学问和地位都比别人低,但向别人学习并不“羞于厦门”。

把眼睛放在城门上

[发音] ch ngm nl Xu黄;

古语是指学生们恭恭敬敬地接受教导。用比喻尊师。比喻对学问迫切、有学问的老人的尊敬。

[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

北宋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是兄弟。哥哥叫郑浩(h)o)、字伯千(CHN IN),叫明达老师。弟弟叫程颐,单词郑叔叫利川老师。兄弟两人,家洛阳一起创立了乐学派,是古代理学的创始人,世称“李正”。到南宋时,一个名叫朱熹的人继承和发展了第二套理论,形成了宋以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学说。

程颢来到法院太子中云(太子中云官)后,拿了县主书(B欲)。程颐是前钟清寺说书人,当时是专门给皇帝讲雪书史的官员。兄弟俩都是道学家,自然为人端正严谨,非常注重礼节。人们都很尊重他们,去他们门下学习的人特别多。杨诗和刘堂(周瑜)是其中的两位。

杨茜从小很聪明,什么事都问得好,反应机敏,口才聪明,长大后努力学习斜坡。(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有一次,胡泉到杨家做客。啊。n)、杨时福看了桌上的读书,袖子的肘部磨破了,胡泉劝杨休息一下。杨是这么说的。“我两肘没有离开书案已经30年了,方觉学问觉得有所长,所以不敢懈怠。(莎士比亚。)可以看出那个治学有多努力学习。杨诗与一般文史不同,虽然考上了真史,但因为名利而多次放弃担任官职的机会,专心研究理学,渴望达到最高境界。(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科学) (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科学)当时郑浩住在河南永昌,杨西经常来求教,从弟子礼史中学到了很多教训。

刘汤是杨茜的好朋友,两个人志同道合,经常就几个问题谈烛光。

阳城40岁时,郑浩被宋哲宗皇帝传唤为钟正胜。然而,没有等杨老师为保正行,程颢死了。杨茜感到特别悲痛,发誓要发扬老师的理论。为了掌握理学精髓(Su),两市决定奔赴洛阳,拜正义为师。刘堂也不辞辛苦,和杨茜一起去。

来到洛阳,天已经黑了,他们住在小店里。那天晚上,杨诗和刘汤很晚才睡觉,写了几个需要请教的问题,整理了一下书面大纲。第二天,他

们换上整洁的衣裳,奔程颐家而来。

路上,刮起了大风,很快又飘起了雪花。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dǔn)儿。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在窗下,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风越刮越急,雪越下越大,他们俩冷得很,却连跺(duò)跺脚都不肯,生怕惊动了先生。那份谦恭的态度,与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样感人。当大雪已经漫过两人的脚踝(huái),程颐才慢慢醒来。他看到窗下的两个雪人,心里深为感动,忙把他们请进屋里。

从此,程颐倾毕生所学,教授两个弟子。杨时和游酢则勤学好问,潜心研究,后来都成为厚学之士。杨时死后,他同代的人谢应芬在一首纪念他的诗中说:“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后人就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比喻尊师好学的精神。

画荻教子

【读音】huàdíjiàozǐ

【释义】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故事】出自《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母郑夫人(980—1052),名失考,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

公元1010年,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在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军事推官时,因病瘁(cuì)死于泰州官舍。欧阳观生前居官清正廉洁,为人刚正仁厚,乐于施舍和接济于人,家中竟无一间瓦房、一块田地,俸禄仅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饭。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母亲的郑夫人因陷入困境,为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yè)。到达随州以后,郑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夫人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

郑夫人为减轻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无力聘请私塾先生,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Wō)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dí)草,而荻草的茎秆坚韧(rèn)如木。郑夫人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夫人还会折上一大把荻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chéng)上河沙,用荻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夫人的谆谆教诲(zhūnzhūnjiàohuì)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郑夫人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也为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卷有益

【读音】kāijuànyǒuyì

【释义】读书总有好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故事】出自《渑(Shéng)水燕谈录》。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立志弘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他命文臣李昉(fǎng)等人编纂(biānzuǎn)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化知识汇总全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的读书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zīzībùjuàn)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

呕心沥血

【读音】ǒuxīnlìxuè

【释义】多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也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故事】出自《新唐书·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作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náng),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意思是,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kū)肝以为纸,沥(lì)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囊萤映雪

【读音】nángyíngyìngxuě

【释义】原是车胤(yìn)用口袋装萤火虫来光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故事】出自《晋书·车胤传》和《孙氏世录》。

晋代有个人叫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萤囊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做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随即又想这光亮可以用来看书。于是他倦(juàn)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dǐlì)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囊萤”和“映雪”说的是两个读书学习的故事,该故事对后代人的学习影响较大。

洛阳纸贵

【读音】luòyángzhǐguì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故事】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xiànmù)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yuānbó)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shǔ)、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mì)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fēngmǐ)了京都,懂得文学的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为此而贵。

成语“洛阳纸贵”,因左思的《三都赋》而成为后世对好文章或作品的赞誉之词。

双管齐下

【读音】shuāngguǎnqíxià

【释义】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故事】出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

唐朝的张璪(zǎo),官拜员外郎。曾被贬为衡(héng)州司马,后来,又被调为忠州司马,在官场上很不得志。但是,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他画的松树,令人称绝。

他画松树时,总是双手各握一支毛笔。他用一支笔画新枝,另一支笔画枯枝。用两支笔画出来的松树,不论是新枝还是枯枝,都势凌(líng)风雨,气傲烟霞。人们请教他作画的方法,他说:“画的形在于大自然,画的神藏在你的心里。”

人们喜欢他的画,纷纷上门求索。大家称赞他的画为“神品”。他绘画的方式,则被称为“双管齐下”。

现在用“双管齐下”比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或两件事同时进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读音】shìbiésānrì,dāngguāmùxiāngdài

【释义】指人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进步,要改变对他的看法。比喻用新的眼光看待。

【故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17岁时,是孙权手下的一名都尉。孙权看他年轻有为,便劝他多学习,长知识。吕蒙听从了孙权的教导,开始学习,终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职务,去陆口的时候路过吕蒙屯(tún)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很轻视吕蒙的。有人劝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到酣(hān)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意思是,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头悬梁,锥刺股

【读音】tóuxuánliáng,zhuīcìgǔ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故事】出自《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xiāo)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àohuǐ)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yè)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jí)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他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tā)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bó),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yóushuì),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xiǎnhè)的人物。

后人把孙敬的“头悬梁”和苏秦的“锥刺股”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用来激励后人发愤读书。也作“悬梁刺股”。



闻鸡起舞

【读音】wénjīqǐwǔ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tì)传》。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jíqǔ)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kūn)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kēngqiāng)。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学富五车

【读音】xuéfùwǔchē

【释义】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故事】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惠施(约前370—前318),即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也是先秦思想派别名家的代表人物。死后葬于滑县。

惠施生平的主要活动是在大梁任魏相。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做魏相时曾为魏惠王立新法。在当时诸侯国之间,惠施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偃(yǎn)兵”。惠施还是当时“合纵”政策的一位实际组织者。

惠施在政治上的建树不及他的学术地位,他知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位博学善辩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他与庄子为友,常相辩论。据说当时有一个叫黄缭(liáo)的人,曾问他天为什么不会塌,地为什么不会陷等,他便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解说起万物的起源。正因为惠施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故其辩学能够不循(xún)旧说,不受习惯思维方式束缚(shùfù),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惠施一生著作不少,学问也很大,所以《庄子·天下》称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意思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有志者事竟成

【读音】yǒuzhìzhěshìjìngchéng

【释义】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故事】出自《后汉书·耿弇(yǎn)传》。

有一次,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弇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yì)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zī),准备迎击。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

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意思是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向的人做事真的一定会成功。有时“有志者事竟成”同“天不负苦心人”一句连用。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音】zhǐyàogōngfūshēn,tiěchǔmóchéngzhēn

【释义】比喻持之以恒,终必有成。

【故事】出自宋·祝穆《方舆(yú)胜览·眉州·磨针溪》。

相传,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chǔ)。李白走过去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李白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而“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成为一句激励人们坚持做事或学习的谚语并流传了下来。


专心致志

【读音】zhuānxīnzhìzhì

【释义】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得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1.《【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十五个鼓舞人心的成语典故,教导勤奋进步,建议收藏阅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十五个鼓舞人心的成语典故,教导勤奋进步,建议收藏阅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35667.html

上一篇

【带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50个必备成语典故后相应的历史人物,孩子写作的最佳素材。

【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5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5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相关介绍,1、一气之下发火 [解释]鼓:第一鼓;例:打起精神来。煤气:诈骗。作战时第一次打鼓可以鼓舞战士的锐气。比喻趁着力气大,一下子完成工作。 《左传?庄公十年》:《丈夫战争》;勇气也;一气之下发火。以及衰退...

【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整理《人民日报》 8本历史典籍中的成语故事,重新整理温故地,增长见识!

【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整理《人民日报》 8本历史典籍中的成语故事,重新整理温故地,增长见识!

出自古代的故事成语故事相关介绍,你可能听过8本历史典籍中出现的成语故事推荐,几个。 你总是认为经典的古籍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吗? 事实上,很多历史典籍的故事都进化成成语,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种耳熟的成语,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