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
所以好人不是别人的老师。不善于做人的人是好人的资本。不使其师贵,不爱其资本。虽然智慧很大。那太棒了。(《老子第二十七章》)
工作好的人是工作不好的老师,工作不好的人也是工作好的人的榜样。不努力向老师学习,不认真向贵鉴学习,聪明人也会做傻事,这是做人的秘诀。(学习)。
老子在这里谈到“善”和“坏”的关系,指出要重视积极和消极的经验。尽管是处世的经验之谈,但辩证思想的光辉闪耀着。
大丈夫从那厚到那厚,不住在薄;事实上,不住在那幅画里。所以去别的地方取这个。(《老子第三十八章》)
[原文大疑]大丈夫淳朴不薄,心质朴不华。所以要抛弃后者,采用前者。
人教我也教。江良者不能死。我会认为是教父。(《老子第四十二章》)
[原文]国民中有一句话用于教学,我也想利用它来教导人。“强奸的人不应该死!”“我将把这作为教学的根本思想。
祸大于不知足,怪大于贪。因此,总是足够满足的。(《老子第四十六章》)
[原文大意]灾难大于不知满足,错误大于贪婪的欲望。知道满足的时候满足,就能永远感到满足。(莎士比亚)。
老子谴责当时社会的统治者们因贪婪而互相争斗,但他全盘反对一切“不足”,安于现状,以主观心理满足来抵制社会竞争的诱惑,思想上表现出消极保守的一面。
扬声器、风暴图;沃克,真正的哀悼。丈夫风波易动,实际情况岌岌可危。所以生气了,无缘无故,用巧妙的话把话说错了。(《庄子人间世》)
[原文大意]语言会随风而动,引起波动。传播语言难免得失,完全不合适。风波一起发生会引起动荡。再说,如果有不良的地方,那就危险了。什么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愤怒?就是那花言巧语和过激的片面之词。
法言说:“没有利川命令,没有劝告,也没有过多的利益。”以前的命令是粗心(世代阅读)的日子,久劝美成,恶变得少,可以粗心!(《庄子人间世》)
古语说:“不要改变接受的使命。事情的成功不能强求。过了就发洪水。”改变使命和强迫成功都是危险的事情。做好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做了坏事又想改的话,就会迟到。这还能让人不小心吗?
你不知道丈夫螳螂的平安吗?瞄准那只胳膊,把它当作车辙,不知道它的无能,也是那个才能的美人(《庄子人间世》)
你不知道螳螂吗?它爬上大路,看到车来了,不但不知道躲避,反而生气,举起胳膊想拦住车辆,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承受不了。因为对自己的才能评价太高了。
这则寓言嘲弄了像螳螂一样任性的人。后来人们把它压缩成成语:“螳螂八车。
他自己的道教,激动的色情;如果说自己是阿谀奉承的人,就会突然有脸色。而且道人一辈子,一辈子奉承的人也不坐在一起,馅饼装饰的话也聚在一起,总是香香有罪。衣服挂着,定了颜色,不拍马屁,梅一世,脸上动了动;而且只有他妻子,通过对错,所有人,也不叫傻瓜。(《庄子天地》)
[原文大意]听到自己阿谀奉承,勃然变色,听到自己吹牛,当场生气。但是一辈子阿谀奉承,一辈子吹牛,用比喻修辞等文学艺术手法哗众取宠。奉承是因为有酒,所以始终没有被指责吹牛。(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真理报》)衣着严格,抹粉,挤眉弄眼,谄媚世界,不承认自己还在奉承别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服装名言)与吹牛者为伍,是非一致,爱憎相同,不承认自己也是吹牛者,真是愚昧。忠言不听,不要蹲着打架。(《庄子至乐》)
如果不听忠厚的忠告,就可以退出,不用再争吵了。
材料和材料之间,与其说是,不如说是,所以几乎不累。佐夫乘着道德漂浮就不是这样了。没有名誉,(读书人),一龙一蛇,与时俱进,不拒绝专业地做。(谚) (名誉谚语)上来一次,以和解为量,漂浮万物的祖先。东西比水,胡子能得到,厉害!(《庄子山木》)
[原文大意]在材与无材之间处事,在材上看是无材,在材上看是材,不是两边,所以生活很辛苦。(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如果你沿着大路畅游世界,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没有名誉,没有相框,也有隐忍的时候,就像龙蛇一样,和自然时钟一起变化,不偏向任何地方。(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文汇报》)如果不进退,以天性为原则,从万物之源游泳,控制外物,不被事物服役,怎么又累了呢!(莎士比亚)。
庄子在这里引用了两种处世方式。一个是“在与不在之间”,另一个是“在道德上漂浮”。前者显然只是消极和不得已的方法,所以生活很艰难。后者当然自由洒脱,但又很难做到。所以庄子本人心里向往后者,窥见其中的道理,但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采用前者。出道异常,也表现出人生不现实的一面。
夫信车兽,中、出发山,难免遭受忽视(古代阅读)之苦;吞下肚子的鱼,失去水,蚂蚁会受苦。所以鸟兽不讨厌高度,鱼不讨厌深度。丈夫整个形状出生的人,隐藏身体,不讨厌深邃的眼睛(秒读),履行。(《庄子庚桑楚》)
深山里载着车的大野兽一个人离开丛林,只能被狩猎网抓住。在江海吞船的大鱼,如果去旅行搁浅失去水,只能被水蛭蚊子咬。所以鸟兽山不高,乌龟水不深。得到陶阳生的修道者隐藏自己也只是不深刻。
本文提出巨兽大鱼的成长需要深山大海的条件、优秀人物的成长以及深厚而广阔的精神文化环境。但是庄子的结论是远离社会,躲起来保命。这是不对的。
建(读书展览)城里人的脚,马不要(读书疮),兄弟是女人,亲戚已经矣。所以:到了礼仪就知道没有人,到了义理就没有东西,没有智谋,熟人没有亲戚,信提供黄金。(《庄子耿三楚
》)【原文大意】在街市上踩了别人的脚,就得说:“对不起,请原谅,我没注意。”踩了哥哥的脚,哟一声就够了。踩了爹妈的脚,根本就不用道歉。所以说:最真诚的礼是不见外的,最高层的义是不分彼此的,最深刻的智慧是不用计谋的,最彻底的仁是没有偏爱的,最完全的信用是不用金钱作保的。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斤,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原文大意】庄子家里很穷,有一次竟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只好去向监河侯借点粮食。监河侯就是管理黄河的大臣,侯级官员。他说:“行,行。你放心回去吧,等年底我收齐了领地的赋税,就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子气得变了脸色,说:“侯爷,我昨天来的时候,在路上听见有谁在喊救命。我低头一看,原来在车轮轧出的凹里,躺着一条小鲫鱼。我就问:‘鲫鱼呀,你这是怎么啦?’回答说:‘我是东海龙王手下的官员,您能救救我吗?有一斗水、一升水就行啊!’我说:‘行,行。我正要去江南吴越一带旅游。听说那里水量丰富,我到了那儿,引西江的水来营救你,好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离了水就没有容身之处,现在只要有一斗水一升水就可以活命,你却给我讲这么一大堆空话。到不了那时候我就早进了干鱼铺子了,你到那儿找我去吧!’”
【点评】并不准备兑现的空头支票,实际上也是一种欺骗。这个寓言中的监河侯那样的角色,也是古今都不乏其人的。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庄子·列御寇》)
【原文大意】给别人一点好处就自己念念不忘,要求报偿,这不是出于天性所给予的。这种行为,连商贩也看不起他。虽然有时候有人为了办事不得不求他,但在精神上、心灵上仍然是不齿于他的。
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列子·说符》)
【原文大意】孔子的力气能够举起城门,顶住门闸,但他从不愿以力气大而闻名于世。墨子曾为宋国制订防守策略以挫败楚国的进攻使巧匠公输般折服,但他从不愿以善打仗而名扬四海。
【点评】如果不是这段记载,恐怕我们很难想到孔子墨子这两位大哲,原来一个是位大力士,一个是位军事家,他们之所以不愿以力、以兵闻名,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有着更高的体认与追求。对孔、墨来说,纵然其力气大、善用兵,在他们本人看来,这些也不过是小道而已,未抛心力为之。他们孜孜以求的,乃是人类精神价值的大道。人生有弃才能有取,不以力、以兵闻,故能成其贤哲,这或许就是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吧!
有贤圣之名者,必遭乱世之患也。(《淮南子·本经训》)
【原文大意】具有贤者圣者名声的人,必定遭受过动乱时代的祸患。
今至人生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无穷之智,钳口寝说,遂不言而死者众矣。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淮南子·本经训》)
【原文大意】现在有见识的人生活在这种动乱的时代,虽然他胸怀着崇高的道德,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也只能闭起嘴来一句话不说。这样在一言不发中默默死去的人是很多的,但世上的人们却不知道他们的沉默的宝贵。
【点评】这段文字描写了在一个动乱的、恐怖的社会里“至人”的处世态度。在“不言”中隐含着不苟合于世、不哗众取宠的意蕴,所以作者才盛叹这“不言”的可贵。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淮南子·缪称训》)
【原文大意】君子不因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放弃不做,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可成为大的好事。也不因为小的坏事做了也没多大损害而去做,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可以成为大的坏事。因此羽毛虽轻,堆积起来也能使大船沉没。许多轻的东西压在车上,也能使车轴折断。
【点评】这段文字说明了“积少成多”的道理,成语“积羽沉舟”就是从这里来的。
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不犯禁而入,不怀逆而进。(《淮南子·齐俗训》)
【原文大意】进入哪一个国家,就遵从哪一个国家的风俗;进入哪一个家庭,就回避哪一个家庭的忌讳,不违犯禁令而进入,不背反习惯而前进。
夫待騕褭(读鸟)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淮南子·齐俗训》)
【原文大意】如果一定要等騕褭、飞兔这样的千里马才用来拉车,那么世上的人就没有车子乘了。一定要等西施、毛嫱这样的美人才娶来做老婆,那么一辈子就别想成家了。
今夫图工好画鬼魅而憎图狗马者,何也?鬼魅不世出,而狗马可日见也。(《淮南子·汜论训》)
【原文大意】现在的画匠往往愿意画鬼怪而不愿画狗马之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鬼怪在世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谁也不敢说画得不像。而狗马是人们天天可以看见的,有一点画得不像就被人们发现了。
狠者类知而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戆者类勇而非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与石,美之与恶,则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芎(读穷)之与蒿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淮南子·汜论训》)
【原文大意】狡猾狠毒的人好像足智多谋,而其实不是足智多谋;愚昧呆笨的人好像忠厚仁爱,而其实不是忠厚仁爱;戆厚粗直的人好像刚勇果敢,而其实不是刚勇果敢。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像宝玉与石头、美好与丑恶一样明显,那么了解一个人就很容易了。然而使人们容易弄错的是,他们往往就像芎劳与蒿木、蛇床与麋芜一样,外表如此相似,而实质又截然不同啊!
【点评】事物之间存在着“似是而非”的情况,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知人之难,就难在对“似是而非”的识别与判断。这就需要透过外表,洞察深层实质。这是在今天也不失借鉴意义的。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大意】大凡人要决定从事什么事业,总是要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来规划考虑一番,然后才敢确实自己的打算,看这样究竟是利还是害。这就是愚蠢和聪明的区别所在。
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夫就人之名者废,仞人之事者败,无功而大利者后将为害。(《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大意】不是自己管辖的事,不要去干预;不是相符的名声,不要去接受;没有成绩而取得显要的名誉,不要贪恋;没有功劳而得到的富贵,不要占有。接受别人名声的必然要被废黜,干涉别人事务的必然要失败,没有功劳而获得大利的以后将会有祸害。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原文大意】阮籍嘴里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缺点和过错,我常想学习他这一点,而总是做不到。
【点评】这里说的是在一个黑暗、恐怖的社会环境里的处世之道。“口不论人过”是一种避祸之举。作者自称师而未能及,分明也隐含着不平之情与自傲之意的。
修养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第二十六章》)
【原文大意】虽然有荣华富贵生活的吸引,却泰然处之,不沉溺于其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原文大意】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才是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的才是强大。知道满足的叫做富,坚持力行的才是有志。不迷失根据的叫做长久,死后不被人忘记的才是长寿。
【点评】这里老子讲了人生境界的两个层次。“知人”“胜人”、“知足”、“不失其所”是第一层,能做到这一层也是很好的,不容易的。然而“自知”“自胜”、强行“死而不亡”才是更深一层的境界,因为它指向自己的内心,也指向无限,体现了人的精神的更高阶段。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老子·第四十一章》)
【原文大意】最纯的洁白好像有污垢,最大的正方形看不到棱角,最贵重的器物要最后才能制成。
【点评】老子在这里讲了人的品德修养上的辩证法。为了达到品德上的最高境界,有时候就要付出被人们认为似乎有所缺陷的代价。这也是为历史上许多人的行为所证实了的。这几句话,后来都成为成语。“大器晚成”一语尤为人们广泛引用。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第七十二章》)
【原文大意】圣人认识自己而不去表现自己,爱惜自己而不标榜自己。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原文大意】颜回说:“请问老师什么是心斋。”
孔子说:“你心志要专一,停止用耳朵去聆听,而用心灵去体会;停止用心灵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因为耳朵的作用只限于聆听万物,心灵的作用只限于体会现象,而气才是一片空明,可以容纳万物的。心境空明静虚了,自然会与大道相合。心斋,就是空明静虚的心境。”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朱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读确)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人间世》)
【原文大意】想要不走路容易,走过而不留痕迹就难了。受社会驱使容易作伪,遵循自然就难以作伪。只听说过长着翅膀能飞的,没听说过不长翅膀能飞的。只听说过用心智求得知识,没听说过不用心智能求得知识。你反观自己的内心,一片空阔的境界,产生出智慧与光明,那里就会有美与善。心境浮躁不止,拥塞不宁,那就是“坐驰”了。让你耳向内听,目向内视,扫除外在的机心,你就会得到空明的心境,鬼神也会来依附,何况人呢?这就是天地万物的化境,也是禹、舜治世的关键,伏羲、几蓬行为的准则了,何况普通的人呢!
【点评】这段和上一段讲的都是“心斋”,分别描述了心斋历程的两条途径:一是专心致志,使心灵从物质欲望中解放出来;二是摒弃外物而返观内心,使心灵从外在知识的无穷追逐中解放出来。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达到心境的彻底自由,从而确立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体,实现艺术化的人生。西哲海德格尔有言:“在做美的观照的心理考察时,以主体能自由观照为其前提。……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探求》)可以参看。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忘符》)
【原文大意】一个人如果有美好的品德就会被人们记住,而他的外形则不再引人注目,即使外形上的缺陷也会被人遗忘。但现在有些人却只牢牢地记住了本应遗忘的,如人的外形之类;却忘记了不应遗忘的,如人的品德。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息了真正的健忘症。
【点评】看一下现在那些崇拜外表、不问品德的狂热的“追星族”现象,立刻就会觉得庄子这话简直就是为两千多年后的现在的人们写的。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庄子·天运》)
【原文大意】名声这东西是天下的公器,个人不可贪恋多占。
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读烟)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庄子·天运》)
【原文大意】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种是纠正人的错误的方法。只有遵循大道而不是被物质欲望堵塞了心窍的人才能掌握它、使用它。所以说,自己正派的人,才能去纠正别人。那些内心对正派不以为然的人,天门是永远不向他们打开的。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刻意》)
【原文大意】如果用不着刻意励志而人品高尚,用不着讲求仁义而修养深厚,用不着追求政绩而国治民安,不用着栖身江湖而悠然自得,用不着苦练气功而健康长寿,从不经心,意而无所不有,心神恬淡,无限制地开放,而众多有德之士纷纷追随,这才是宇宙的大道,圣人的至德。
【点评】庄子认为人的身心修养也分两个层次,刻意追求,惨淡经营,虽也有所成,但毕竟只是较低的层次。而不经心,不着意,无心地自然地达到的才是最高的层次。因为这体现了更内在、更本色的精神境界,也体现了道家一贯主张的遵循自然的本意。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庄子·刻意》)
【原文大意】形体劳累不止不休就会累垮,精力消耗不停不歇就会憔悴。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庄子·刻意》)
【原文大意】俗话说“世人注重实利,廉者重视名声,贤士崇尚志节,圣人珍重精神。”大道的朴素,指的是它不容杂质的混入;大道的纯粹,指的是它精神不会损耗。能够体会纯粹与朴素的人,就可以称为真人了。
【点评】庄子认为修养的至境是纯粹与朴素,这是不错的。但他又有意无意地使之带上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就需要今天的读者加以辨识了。
古之存身者,不以辨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庄子·缮性》)
【原文大意】古代有德者的修身,不用巧言辩术来粉饰知识,不用知识来感乱天下,不用智术来妨害正德,在独立自处中恢复自然的本性。如此而已,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疏瀹(读月)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庄子·知北游》)
【原文大意】通导你的心灵,洗涤你的精神,摒弃你的原有成见。
【点评】这是老子与孔子论道中的几句话,意在强调精神修养中内省、直觉的重要性,是针对儒家思想之弊,有所为而发,故云放弃知性,并不是说不要一切知识。庄子引用的意思,是让人摒弃带有成见的知性。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庄子·知北游》)
【原文大意】大司马手下有个捶打腰带带钩的老工匠,年高八十了,而制作的带钩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大司马称赞他说:“你手艺真巧啊,有道吗?”
老工匠回答说:“我有一定之规。我从二十岁起就爱好捶带钩,世间万物,除了带钩我都不看一眼,与带钩无关的从不关心。我能得捶钩之用,是因为我除带钩外心无所用,所以能发挥所长之用。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无为而不用的人呢?天下万物没有不使他得益的啊!”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庄子·庚桑楚》)
【原文大意】意志始终如一的人,就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会得到大自然的支持。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庄子·庚桑楚》)
【原文大意】尊贵、财富、显位、威严、名声、利禄这六者,都会损害人的志向。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读作)。(《庄子·让王》)
【原文大意】知足的人不因物质利益而拖累自己,心意自得的人不因为遇到失败而忧惧,修养内心的人不因为没爬上高位而惭愧。
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庄子·让王》)
【原文大意】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道理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态。
【点评】庄子在这里划清了“贫”与“病”的界限。他认为对一个知识分子贫穷不是耻辱,学道而不行,趋时阿世、追名逐利,才是真正的耻辱。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徐无鬼》)
【原文大意】狗不因为善于吠叫就是好狗,人不因为能说会道就是贤人。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读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折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庄子·渔父》)
【原文大意】不该管的事项要急,管,这是手太长;人家不理睬还要去啰嗦,这是脸皮厚;迎合对方心思来表态,这是乱讨好;不分好坏就吹捧,这是拍马屁;专爱说别人坏话,这是嘴巴恶;挑拨离间制造矛盾,这是用心歹;当面称颂背后攻击,这是两面派;不论是非,两面讨好,从中渔利,这是伪君子。
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庄子·渔父》)
【原文大意】办事贪大不务实,政令乱改没常规,急功追利捞名誉,这是贪功;独揽大权啥都管,别人休想来插手,这是贪权;明知有错偏不改,你越来劝我越干,这是刚愎;赞同我的就是好,与我不同就是坏,明知是好也说坏,这是傲慢。
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眎(读视)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列子·仲尼》)
【原文大意】一个人想要看见人们所看不见的东西,就应该去观察别人所不看的事物;想要得到人们所得不到的东西,就应该去从事别人所不干的事情。所以锻炼视力的人先看满车子的柴禾,锻炼听力的人先听撞击铜钟的声响。在自己内部做到容易了,在外面做就不会困难。在外面做到不困难了,因此名声就传扬不出自己的家庭。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箸。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也,物自违道,迹不违物。”(《列子·仲尼》)
【原文大意】关尹喜说:“自己无所偏执,观察外界的事物自然就看得明确,行动时要像流水一样自然,平静时要像镜子一样明净,反映外物时要像回声一样忠实。这就是说,大道贯穿于天下万物之中,只有事物自己去违反道,道是不会违反事物的。”
【点评】道家在人的修养领域也贯彻着自然无为的主张。这在注重心境的和谐上有借鉴意义,但其中也不乏某些神秘化的提法。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之知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列子·说符》)
【原文大意】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就是宰相。有个人称狐丘丈人的老大爷来看他,对他说:“人有三件事最容易招怨,您知道吗?”
孙叔敖问:“是哪三件呢?”
老大爷说:“地位越高,越引人妒嫉;官做得越大,君王越猜疑;薪水越多,越招人怨恨。”
孙叔敖说:“我的地位越高,就越为下层人民着想;我的官越大,心思就越道慎;我的薪水越多,越用来捐款施舍,帮助穷人。这样来解除人们的三种怨恨,您看可以吗?”
【点评】爵高官大禄厚招致“三怨”的情况,在各个时代都是普遍存在的。这个故事中孙叔敖所说的解消三怨的措施,虽说并未超出封建时代的局限,但毕竟表现了一个清廉正直的高级官吏的立身原则。
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与俗交者也。(《淮南子·原道训》)
【原文大意】遵循自然规律的,是游心于大道的人;追随社会时尚的,是在俗世中拉关系的人。
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趋行求者也。(《淮南子·俶真训》)
【原文大意】有道德的人按照自己所需多少来吃东西,度量自己身材多高来做衣服,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节制。这样贪污的欲望怎么还能产生呢?所以能够得到天下的人,一定是不利用天下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能够得到名声的人,一定是不靠趋时附势来钻营谋求名声的人。
【点评】这段文字指出了“节于己”乃是消除贪污之心的根本,并把这与天下、名誉的得失联系起来,表现出积极的理想精神。但后两句话也有点绝对化的倾向。
势位爵禄,何足以槩(读盖)志也。(《淮南子·精神训》)
【原文大意】权力地位级别薪水之类,怎么能够限制人的精神志向呢?
子夏见曾子,一臞(读渠)一肥。曾子问其故,曰:“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两者心战,故臞。先王之道胜,故肥”;推其志,非不贪富贵之位,不便侈靡之乐,直宜迫性闭欲,以义自防也。虽情心郁殪(读义),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故莫能终其天年。(《淮南子·精神训》)
【原文大意】子夏曾先后两次去看望曾子,一次很消瘦,一次很肥胖。曾子问他是什么缘故,子夏说:“出去看到荣华富贵生活的快乐,就产生了追求的欲望;回来学习先王的理论又觉得很钦佩,两者发生内心冲突,吃不好,睡不着,所以形体消瘦。冲突的结果,先王的道理战胜了,我想开了,吃得香,睡得甜,所以又胖了。”推究子夏的本心,不是不想得到荣华富贵的生活,不是不想享受奢侈豪靡的快乐,只不过强迫本性,禁闭情欲,用道义来进行自我防卫罢了。虽然他心情郁抑,身体委屈,还不得不强要自己努力,所以他活不长久就死了。
【点评】这段文字从道家的观点讲述了一个儒家在修养上失败的例子,揭示了“迫性闭欲,以义自防”式的从外部强加于人的修养的弊病,从反面论证了人的身心修养也要遵循天性,不可人为强求的道理。
君子见善,则痛其身焉。(《淮南子·缪称训》)
【原文大意】有德行的人见到好的言行。就会因自己还存在着不好的东西而痛心。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则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淮南子·道应训》)
【原文大意】公仪休做了鲁国的宰相,他特别爱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着把鲜鱼献给他,公仪休却拒绝接受。他的弟子问:“先生您那么爱吃鱼,人家送来却又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给人家办事,徇私枉法,最后就难免被撤职罢相。到那时,就是再喜欢吃鱼,想自己花钱去买鱼,也不能够了。不收别人的鱼,心里没短,办事秉公,就不会被撤职。这样虽然要自己花钱去买鱼,却能安安稳稳地长久有鱼吃。”像公仪休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对人对己都很明白了。
【点评】身居高位,有职有权者的嗜好,最容易成为腐败的突破口。这个故事中的公仪休,明白自己身居相位的重要性,能自觉地克制自己,抵制嗜好的诱惑,保持自身的廉洁。
盖闻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淮南子·兵略训》)
【原文大意】据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军,必定先从修治自己做起,然后才要求他人。先把自己置于不可战胜之地,再去争取胜利就有了把握。
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淮南子·修务训》)
【原文大意】聪明的人无所事事,不如愚笨的人勤奋好学。从国君、大臣直到普通老百姓,想要不靠自己发奋图强而完成某种功业,是天下从来没有的事。
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原文大意】当权执政,能兼着天下而始终不变其志;在野为民,就洁身自好而悠然自得其乐。
【点评】穷达两途,自孟子以来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立身格言。但这里却把下句改为“自得而无闷”,强调了其悠然而乐的一面,使“穷”变成了不同于“达”的另一种不乏乐趣的人生选择,这就是道家独有的意境了。
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原文大意】悠闲时饮一杯浊酒,弹一曲古琴,这就是我平生的志愿了。
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恰淡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饮也。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原文大意】把心灵和谐作为至高之乐,荣华富贵的乐趣就不值一看了;把恬静清淡作为至上之味,那醇酒美人的滋味就不值得羡慕了。如果能领略到精神上的满足,世俗的欢乐统统都不过是粪土而已,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点评】以审美境界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庄子以来的道家修养观的根本特点,这段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交友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第七十章》)
【原文大意】了解我的人很稀少,照我主张做的更难遇到。就像是圣人,外面披着粗布的衣衫,怀内揣着无价的珍宝。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庄子·人间世》)
【原文大意】凡是交往,距离近的需要以信用来维持关系,距离远的就一定得靠言词来表达衷心。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德充符》)
【原文大意】擦得明亮的镜子落不上灰尘,落上灰尘镜子就不会明亮。常跟品德好的人在一起交往,自己的品德也会提高,自然就不会犯错误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读李)。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原文大意】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甜蜜像浓酒。君子虽清淡却心灵相通,小人虽甜蜜却翻脸不认人。所以那些没有缘故地结合的,也会没有缘故地离去。
【点评】这里讲了交友上的辩证法:真正的朋友因为重在心灵上的契合,所以交情是恬淡的。而势利之交则“甘若醴”,充满了物质往来。然而一旦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交情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读影)人垩(读恶)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原文大意】庄子为人送葬,路过老朋友惠施的坟墓,想起从前他同墓中人的辩论,不胜感慨,便向随从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郢都有个人鼻尖上溅了一滴白灰,只有苍蝇翅膀那么大一点,让匠石给他削掉。匠石轮起斧子呼呼风响,也不瞄准就对着郢人的鼻子劈了下去。把那点白灰削得干干净净,没留下一点痕迹,而鼻子也没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在那里,脸不变色心不跳。后来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来匠石说:‘再给寡人表演一次吧!’匠石说:‘我从前确实削过。但是,让我削的那个人早已死去多年啦!’惠子老兄啊,自从你去世以后,我再也找不到够水平的辩论对手了,没有可与之言的人,多么寂寞啊!”
【点评】这个故事动人地描述了人们往往不大注意的另一种友谊——对手之间的友谊。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在《庄子》一书中有多处记录。这种朋友间的真诚的辩论,使人活跃思路,相互发扬。而辩论的双方,也在对世界与人生的共同话题中进一步了解了对方,成为精神上的知音。这就是庄子感慨惠子死后无人与言的原因。他们这种思想对手之间的坦诚友谊,对今人也不无启迪意义。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原文大意】凡物之同类的就互相追随,同声的就互相呼应,这原本是自然界的常理。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列子·黄帝》)
【原文大意】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很喜欢海鸥。他每天早晨划船到海上,跟海鸥们一起玩耍漂游,飞来跟他嬉戏的海鸥每天都有一百多只。有一天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跟你在一起,你可以趁机捉几只带回家里来,让我玩玩。”第二天他又到海上去,只见海鸥都在空中飞舞,没有一只肯飞下来了。
【点评】这当然是一个杜撰的寓言故事,但它所揭示的道理,交友不可有相害之心,却是任何时代的人都应记取的。
因人而交,不因人而亲。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淮南子·说山训》)
【原文大意】可以通过人引见而交往,但不能靠人引见而亲近。行为相合,志向相投,就是远隔千里也相互追随。行为不合,志向不同,就是住在对门也不相往来。
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淮南子·修务训》)
【原文大意】钟子期死了,伯牙毁琴断弦,因为他知道世上没有人能欣赏他的音乐了。惠施死了,庄子不再与人辩论,因为他知道世上没有人可以与他对话了。
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
【原文大意】古代有道德的人,就是断绝交情也不恶言攻击对方。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与山巨源绝交书》)
【原文大意】人的相知相交,贵在认识彼此的天性,顺其天性而交往。
【点评】嵇康在这里提出了交友要尊重对方的性格志向,不可强加于人的道理。在人们的交往中。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
利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
【原文大意】端着的碗里水已满,不如别再往里灌。锋芒锤打得细又尖,用不了多久就折断。金银宝玉摆满屋,没人能把它来守住。升官发财骄又横,自己种下祸害根。大功告成身隐退,这才是天下的规律。
【点评】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利与害的辩证法,意在指出做事要留有余地。求利太过,冲昏头脑,只见其利不见其害,就可能变利为害。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老子的看法却是消极的。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先往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中笥(读四)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原文大意】庄子在濮水河畔钓鱼,楚国国王想聘请庄子去楚国做大官,便派了两名大夫赶到河边,对庄子说:“敝国国王有旨,要烦劳您去管理国政啦!”
庄子只顾拿着钓竿,连头也没回,淡淡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三千岁时死了,楚王下令用白绸襄着它的遗体,隆重放入宝箱,供奉于庙堂之上。对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了留下遗体享受这种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呢?”
两位大夫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愿意活着,哪怕是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呢。”
庄子说:“那么请回吧,我可要拖着尾巴爬进泥水里去了。”
【点评】这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庄子在这里揭示了为一般人所羡慕的高官显位对人的个体自由、个体生命的危害,把利害冲突及选择极为鲜明地摆在人们面前,从而具有了使人无可回避的思辨力量。
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庄子·山木》)
【原文大意】皮毛丰厚的狐狸,花纹斑驳的豹子,栖居在深山密林,藏身在山崖洞穴,够沉静的了;夜间行动,白天潜伏,够着惕的了;虽然饥渴难忍,仍跑到远离人烟的江湖之上去觅食,够认命的了;就这样,还是免不了罗网机关的杀身之祸。它们有什么过错呢?是它们自己那美丽的毛皮招来的灾祸啊!
【点评】这里说的是狐狸豹子,实质上指的还是人类社会。人或事物自身的功能成了与人的利益相反、甚至危害其生存的东西。这种利反成害的现象,在《庄子》一书中描述过多次。虽然庄子当时还不可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人的利益与社会力量分裂的真正实质,但毕竟是他最先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现象,指出其不合理性,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了。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山木》)
【原文大意】长得直的树木先被砍伐,水质甘甜的井先被淘干。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覩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读嗓)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蹇裳躣(读决)步,执弹而留之。覩一蝉,方得美阴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子·山木》)
【原文大意】庄子出外漫游,偶然来到了雕陵的栗树园,看见一只奇怪的大鸟从南方飞来,这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直径达一寸,飞行时翅膀一下碰到了庄子的额头,最后落在栗树林中。庄子惊奇地自言自语说:“这是只什么鸟呢?翅膀这么长却飞不快,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人?”于是起了打鸟的念头,便撩起衣服,一边悄悄地迅速走过去,一边从肩上拿下弹弓,窥测着鸟的方向。忽然发现那鸟正在全神贯注地盯着什么。向那边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蝉,正在清凉的树阴下得意地鸣叫,根本没有想到自身的安危。蝉的背后,有一只螳螂正在隐蔽地逼近它,准备猛扑上去。螳螂只顾想捕掸,却同样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在它身后,那只怪鸟早已盯住了螳螂,正想啄食之。而怪鸟只顾啄螳螂,也同样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根本没有想到它身后的庄子正在用弹弓瞄准它。……看到这些,庄子心头一惊,不禁叹道:“哎哟!一个吃一个,只顾想吃别人而忘了自己也会被人吃,万物之间竟然有这样的联系,多可怕啊!”于是他扔下弹弓,转身便走。栗树园的管理员怀疑庄子来偷栗子,追赶着责骂他。
【点评】这个寓言形象地嘲讽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只见利不见害的现象。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从这里演化来的。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则阳》)
【原文大意】在蜗牛的左角上有个国家,叫做触氏国,性喜触犯;在蜗牛的右角上也有个国家,叫做蛮氏国,国风蛮横。他们双方常常因为争夺土地而爆发战争,一场大战死者多达好几万人。战胜的一方追逐失败的一方,追赶十五天才凯旋回兵。
【点评】这个寓言意在讽刺当时统治者们之间的争斗,指出这种争斗实质上也不过与蜗角之间的“蛮触之争”一样,争夺的是毫无价值的东西。
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读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庄子·外物》)
【原文大意】神龟能托梦宋元君,却不能躲避渔夫余且的网。它的灵智能占七十二卦卦卦应验,却不能避免被开膛破肚的灾祸。这样看来,智慧也有被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达不到的地方。虽有至知,万人谋之。(《庄子·外物》)
【原文大意】虽然有至高的智慧,也经不住一万个人来共同谋划对付。
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原文大意】如果用随候的宝珠作弹丸,去射千仞高空中飞翔的麻省,必定会遭到世人的嘲笑。为什么呢?因为付出的价值太重,而追求的价值太轻了。
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读悟),子尚奚微之有哉!”(《庄子·列御寇》)
【原文大意】黄河岸边有一户贫穷的人家,靠编芦苇席子为生。孩子下河去游泳,潜到深渊里,摸到了一颗宝珠,价值千金。老父骂小孩子不懂事,说:“快拿石头来砸碎它!千金的宝珠,从来都是衔在九重深渊下的骊龙嘴里的。你能摸到这珠子,一定是因为正巧碰上骊龙睡着了。要是它正醒着,你就连一根骨头也剩不下了!”
【点评】不为偶然的获利而忽视潜在危害,才能真正地避免危害。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列子·说符》)
【原文大意】列子生活穷困,饿得面黄肌瘦。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阳说:“列御寇该算是够水平的知识分子了吧;他住在您管辖的郑国却受穷,别让人因此而说您不尊重知识分子吧?”子阳听了,就派使者给列子送去小米。
使得来到列子家,列子却再三谢绝,不肯接受。使者只好又拿着小米走了。列子送客后刚回屋,他老婆瞪着他拍着胸口哭闹起来:“听人家说嫁个有学问的人,老婆孩子都能享福。谁想到竟饿得脸皮黄瘦的,相爷大人给你送粮食来,你倒硬不要。我的命好苦啊!”
列子笑了笑对她说:“宰相并不是自己了解我,不过是听人一句话,就派人给我送米来。说不定以后又听人一句话,就要抓起我来治罪,所以这米咱们不能要啊!”
后来,郑国有人造反杀了子阳。幸亏列子未曾要米,才没有受到株连。
【点评】这个寓言当然有其时代背景,在一个世道险恶、祸福变化无常的社会里,为了躲避风险,人们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但它所揭示的不取无故之利,方能不受无故之害的思想,却是在各个时代都不无借鉴意义的。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跮(读净),并趋并驰,弄七剑跌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復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枝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復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列子·说符》)
【原文大意】宋国有个流浪卖艺的人,以技艺求见宋元君。宋元君便召他进宫来表演。只见他踩着两只比自己身体还高一倍的高跷,一会儿奔跑,一会儿跳跃,还能两手耍弄七把宝剑,轮流抛接,其中有五把宝剑常常飞在空中。宋元君见了大为惊奇,立刻赏给他许多金钱和绸缎。
又有一个善于耍杂技的流浪艺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来求见宋元君。宋元君听了大怒说:“上次那个人以表演奇异技巧来求见我,他那些技艺一点用也没有。正好赶上我高兴,所以赏给他不少钱财。这个人一定是听到了这个消息才来求见,又盼着我赏赐钱财的。”就命人把他关进监狱,想要杀头。后来过了一个多月火气消了,才放了他。
【点评】把别人偶然的成功当作可靠的获利途径,却无视所面对的宋元君这样喜怒无常的君王,这怎能不反受其害呢?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捅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捅。捅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列子·说符》)
【原文大意】正月初一那一天,邯郸地方有人献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十分高兴,重赏了这个人。他的一个门客问为什么要这样,赵简子说:“我把这斑鸠在正月初一放生,也算是表示做好事吧。”门容说:“人们都知道您想拿斑鸠放生,所以争相捕捉来献给您,这样被弄死的斑鸠就很多了。您如果想让斑鸠活命,不如禁止人们捕捉。像这样捕捉来又放走,做的好事还抵不上过错呢!”赵简子说:“对呀!”
【点评】把做好事形式化,即使是出于好心,也会在执行过程中违背原来的目的,出现“恩过不相补”的现象。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读玉)金者之所,因攫(读决)其金而去。吏捅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
【原文大意】从前齐国有一个急欲得到金子的人,早晨起来穿戴整齐来到市场上,走进一家卖金子的商店,抓起一块金子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抓住他,责问:“当着这么多人在场,你竟敢伸手抓别人的金子,想干什么?”那人回答说:“我抓金子的时候,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金子了呀!”
【点评】这个寓言是对见利眼红,只见金钱,不见其它的一类人的画像。
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取庸而强饭之,莫之爱也。(《淮南子·缪称训》)
【原文大意】说媒的人夸赞哪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品德高尚,只不过是想自己多赚点钱罢了。雇佣工人强迫他吃饭,并不是因为爱护他,只不过是想让他干活时多出力罢了。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累,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累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淮南子·道应训》)
【原文大意】魏武侯问李克:“武力强大的吴国为什么会灭亡呢?”李克回答说:“因为它一连好几仗都打了胜仗。”魏武侯不解地说:“一连好几仗都打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呀!可是它却亡了国,这是怎么回事呢?”李克说:“连续打仗,老百姓就会疲惫;连续得胜,国君就会骄傲,让骄傲的国君驱使疲惫的老百姓,这样的国家不灭亡,就是天下少见的了。”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淮南子·说林训》)
【原文大意】狡猾的兔子捕到了,就该轮到猎犬被烹吃了。高飞的鸟射完了,再好的弓也会藏起来不用。
【点评】这两句话据说是蒯彻劝韩信谋反时讲的。它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君臣之间关系的险恶一面,以及被作为工具、手段一方的命运的利害转化。因此,它在历史上常常被人们引用,决不是偶然的。
鬻棺者欲民之疾病也,蓄粟者欲岁之荒饥也。(《淮南子·说林训》)
【原文大意】卖棺材的人,希望别人都得重病;囤积粮食的人,希望年成歉收发生饥荒。
【点评】这两句话揭示了个别行业经营者与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利害关系上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可以说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就产生了。控制这种矛盾并消除它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课题。
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饴曰:“可以粘牡。”见物同而用之异。(《淮南子·说林训》)
【原文大意】柳下惠看见饴糖,说:“可以养老食用。”他的弟弟大盗柳下跖见了饴糖,却说:“可以用来粘门闩。”他们所见的事物是相同的,而用法却是如此地不同啊!
【点评】物之为利为害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掌握物的人如何去使用它。这就是这两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吧!
有以饭死者而禁天下之食,有以车为败者而禁天下之乘,则悖矣。(《淮南子·说林训》)
【原文大意】因为有吃饭噎死的人,就禁止天下的人吃饭;因为有翻车受伤的人,就禁止天下的人坐车。这就违背事理了。兕虎在于后,随侯之珠在于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后就利。(《淮南子·说林训》)
【原文大意】看到犀牛和老虎立在后面,随候的宝珠放在前面,没有人会去拾取。因为人要先避开灾祸,然后才能去求利。
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淮南子·说林训》)
【原文大意】正在追赶野鹿的人,就是有一只兔子从眼前跑过,也不会顾及。有价值千金的货物需要决断的人,不会因为一铢一两的价钱而争执。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大意】千里长的大堤,会因为蝼蛄蚂蚁的洞穴而泄漏。百寻高的大厦,会因为烟囱缝隙里的烟火而被烧毁。
【点评】小的漏洞,可以酿成大患。所以我们常要防微杜渐。
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大意】灾祸已经来到了才忧虑,就像是生病的人已经病势沉重了才去找医生一样。就是有扁鹊、俞跗那样高明的名医,也不能把他救活了。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復。(《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大意】用放火焚烧树林的方法去打猎,可以打到更多的野兽,但以后就没有野兽了。用诈伪欺骗的方法对待别人,即使一时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但以后就不会再有利了。
【点评】为贪一时之利而把事做绝,只能损害自己的长远利益。
1.《【邯郸斑鸠成语故事】对道家经典名门分类的感谢:为人处世、修养、理解、朋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邯郸斑鸠成语故事】对道家经典名门分类的感谢:为人处世、修养、理解、朋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4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