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初 年前回老家看望父母,妻子特意给我准备了一份孝心礼包。 妻子在电视台工作,不久前采写了一条关于独居老人在生活中遇到“数字鸿沟”的新闻:有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居家养老,儿子在国外工作。老大爷的眼睛不太好,想去医院看看,老太太陪他一起去。出门坐车,他们没有智能手机,扫不了健康码,被拒绝上车。进医院他们又遇到了同样扫健康码的坎,但医院没有拒绝。值守人员帮他们测完体温,在门口另外做了登记,让他们顺利地进了医院。挂号时,人并不多,可轮到老大爷,却被告知他想找的医生的号当日已排满。原来,很多人通过网络早早地预约了。无奈之下,在一位护士的帮助下,他们在柜机上预约了三天后的号。 妻子与我说起新闻的事,我这才反应过来,父母在乡下生活,七十多岁了,用的也一直是老年手机。立刻,妻子在网络上下了单。两天后我们就收到了双卡智能手机。趁着周末,我们把它送回老家给父母。 父母曾在城里与我们同住过一阵子。那是女儿出生的时候,母亲来帮忙。可当女儿一进幼儿园,母亲便要和父亲一起回乡下老家养老,说是在城里过不惯,老犯毛病。在乡下住惯了的人,必须讨讨土气,才能和顺。 我们回老家之前,妻子新办了张手机卡,还开通了一个新的银行账户,把我们平时孝敬父母的零钱都存到了卡上,并绑定手机上的微信和支付宝。当然,妻子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怕父母自己绑定银行卡,万一上当受骗可就麻烦了。 手机拿回老家,母亲不太感兴趣,倒是父亲接过来,琢磨着怎么开机。我把手机的密码设置为父亲的生日。父亲却说,“改成你妈的生日吧。我怕万一得了什么老年痴呆,记不住你妈的生日。”“想多了吧。只要你学会了用这个智能手机,天天可练脑子,保证你不会得老年痴呆的。” 父亲乐呵呵地摆弄起手机。可他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速度远出乎我的意料,远比我教女儿写作业难得多。 父亲一生干体力活,手指粗大,手上布满了老茧。我们觉得再简单不过的触屏按键,父亲反反复复地试了几十次,仍不得要领,屡试不成功,都有些想打退堂鼓。我也有些不耐烦,更有一丝丝的心酸——劳碌了一生的人,难道真的要被现代的科技无情地淘汰? “爷爷,我来教你玩微信吧。用微信打电话,不花钱,还可以看到人。”女儿的坚定让父亲不好拒绝。 有人教父亲用手机,我便落得个自在。我手上拿着手机,眼睛却在瞟爷孙俩。看那景象,父亲认真得像个小孩,女儿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每当父亲弄明白一项功能,女儿竖起大拇指给爷爷点赞。父亲则笑得很开心,“还是你这个小老师会教,比你爸强多了。”看到那幅画面,那不正是父亲以前教我的景象和我教女儿的影子吗?这份温馨是如此美好纯香。 厨房飘出了菜香,父亲学会了用微信。他给我发了个微信表情。我趁机拉他到“王家大本营”群,一大家子人都在这个群里面。大姐看到父亲入群,立马发了一个红包,“欢迎老爸入群”。二姐夫、三姐也跟着发出红包,沉寂了不少日子的家庭群因父亲的加入一下热闹了起来。大家说老爸也时髦了,用上了微信,各种表情包一阵狂轰乱炸。父亲看后,忙着叫母亲过来在群里发了段语音。“你这个老头子,也不给孩子们发个红包。”母亲提醒着。女儿又教爷爷如何发红包。红包发出,掌声一片。 人老了,就会有孩子味。老孩子与小孩子正好方便交流。曾经,父亲教育我时,可谓恨铁不成钢,骂也骂了,揍也揍了,最后还是放手让我自己去闯。而今,我教孩子,体味到了父亲曾经的感受。反倒是女儿与父亲之间隔代的交流,是那样的通畅、默契,也许是血脉相通在冥冥中注定的吧。 父亲留下了智能手机。对这份孝心,我自认为很实在,也实用。从父亲发给我的语音消息,到他在微信群里发的照片和文字来看,他学得极认真。有几次,他有弄不明白的地方,发语音给我,求教。我没有立即回复,而是让女儿去教,他们好沟通。在女儿的远程教学下,父亲使用智能手机的水平迅速提升:完全可以和我们微信视频聊天、发红包,给我发的朋友圈点赞,还会在网上刷抖音。在女儿“双十一”给爷爷奶奶买保暖鞋的孝心驱动下,网上购物成了父亲心心念念的事。 我在网络上百度了一个网络购物的流程,转发给父亲。但父亲还是没有网购成功。他说怕自己在网络上受骗,所以不敢填报真实的身份信息。父亲有足够的防骗心理准备,我们便放心了。女儿再次远程教学,教会了父亲在网络上买东西。他的第一笔购物是一袋“七斤王”的萝卜种,那是母亲想要的。 “网络上能看病、买药吗?”父亲问。“可以呀。”但我没让女儿教父亲在网络购药。人若生病,还是得去医院,让专业医生看才放心。 在网上买菜种、花钵、小锄头等,父亲都能轻松搞定。父亲正式成为一位熟练的老年网民,我们的那份孝心也算是尽到了,更何况他们在乡下居住,需要用网的事也不算太多。 没想到父亲后来居上,成了“王家大本营”群里最活跃的,早晨他会发一张喂鸡的照片,一群鸡跟在父亲后面,他俨然成了“鸡倌”;红薯稀饭端上餐桌时还是早晨七点半,把刚从睡梦中惊醒的我们馋得够呛;下菜园干活,父亲不忘拍下母亲做事的背影,偶尔也能见到父亲挑粪的样子……很明显,父母轮着拍照。七十多岁了,他们不经意地秀着老年人的恩爱,让后生们羡慕亦感动。 因为父亲的入群,家里每个人的生日都不曾错过。不管是谁过生日,父亲当天一定会第一个发出祝福,是孩子的会补上一句“要好好学习”,是成年人的不忘提醒“要注意身体”。我们慢慢地习惯了父母每天在群发布他们的日常生活,提醒儿孙们的生日。父亲有时还会发些白菜长大了、胡萝卜可以拔了吃、大蒜长绿了要选苗、芋头的个头比往年大的消息和图片,叫孩子们回家来拿。这时,大家都会发出流口水的照片回应着,嘴上却说最近太忙了,只能等忙完手头的事再去把母亲的菜园搬空。看到这些回复,父亲悻悻地说,“再不回来,菜都老了,只能剁了喂鸡。” 父母想见孩子们,视频聊天便能见着。于是乎,我回家的脚步变得稀疏了。有一天,父亲发了一张母亲坐在戏台下面听讲座的照片。从现场打出的条幅来看,那是下乡推销保健酒的活动现场。 后面的一些日子,父亲在微信上发布消息的劲头明显消退了不少。与我聊天,他也懒得开视频,寥寥几句便挂了。我依稀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便打了母亲的老年机。原来,那天推销保健酒,父亲自己执意花288元买了两瓶酒回来。回来一尝,味道怪怪的,又不太敢喝。他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正生着闷气。 “我明明提醒他不要买了呀,怎么还买呢?”父亲买假保健酒并没花我的钱,我却在电话里咆哮着,“真是让人不省心呀!”电话那边沉默了,我知道自己语气重了。就这样,母亲也不快地挂了电话。 妻子一直在追踪报道那天遇到的老两口。她回来告诉我一件事,那位老大爷最近在医院做了眼部手术,很成功,是老太太打电话告诉她的。更让人高兴的是,老两口的儿子在国外也退休了,在老大爷手术前一天回来了,并准备从此留在国内长住,陪伴年老的父母。妻子为他们感到高兴,顺口问老太太的智能手机学得怎么样。老太太说,“儿子都回来了,我们就不用再学智能手机了。有儿子在,由他代劳,我们就不怕被社会抛弃了。” 妻子把这话学给我听。我算了算,自己已有小半年没回老家看望父母了。智能手机或许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却代表不了儿女的孝心。 又是一个周末,我们要回老家去。妻子问我要带点什么回去。我说,多回几趟家,把父母菜园子里种的菜搬空,也许是最大的孝心。主播/后期剪辑:虞联伟(实习)编辑:朱若彤值班主编:王娟
1.《【孝顺爷爷400字作文高中】齐鲁青未了|孝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孝顺爷爷400字作文高中】齐鲁青未了|孝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5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