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具茅庐(刘备)
【解释】是指诚心诚意地邀请和访问有专长的贤人。
【渔出】原町院《荐福碑》:“我相信草屋的一半。还有谁愿意三顾茅庐。”
[辨]鲁;写不出“鲁”。
礼贤下士[根]
[反义词]拒绝千里眼自尊
[用法]用作褒义词。有时可以用来讽刺某些人。不要一次来两次。一般用作谓语目的语。
[结构]东宾式。
[成语故事]
汉末、黄健一之后,天下大乱、曹操坐在法庭上,孙权秋兵董宇、韩宗实、叶周、木有飞、徐书和司马辉听说诸葛亮有学问,说他很有才华。关羽、张飞(今天河南南阳以西,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恰巧诸葛亮当天出去了,刘飞失望地只能转身。很快,刘备、关羽、张飞冒着暴风雪第二次去了。不料诸葛亮又到外面闲着玩去了。张飞本不想再来了,看到诸葛亮不在家,就催他回去。刘备不得不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尊敬和他出来帮助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陈诚)过了一会儿,刘备吃了三天的素食,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可能有虚名,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没必要去。张飞坚持叫他一个人来,如果他不来,就用绳子捆住他。刘备骂了张飞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问诸葛亮。到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吓他,站在诸葛亮自己醒来之前,互相坐下来聊天。
诸葛亮看到刘备有为国家工作的意思,真诚地请求他帮助,刘备出来帮助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刘备三次直接诸葛亮的这件事被称为“三九草丽”。
12、汝子可教(张良)
【解释】意味着年轻人可以培养。
[渔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亲忍够了,笑了。杨秀大吃一惊,用眼睛看了看。爸爸去安索再回来的时候说:“柚子可以教。”“我说:”
[用法]主题谓词风格;作为谓语,宾语,定语。蕴含褒义
[成语故事]
张亮,贾芳。他原是韩国的儿子,姓姬,后来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夏勇匿逃,改名为张良。
一天,张良在河景附近的水桥上散步时,在桥上遇到了一位穿棕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见张阳来了,就叫道。“喂!年轻人!你替我挑鞋吧!”
张亮心里很不高兴,但他看到对方年龄大了,就从桥上下来捡鞋子。老人见了面,对张良说:“来吧!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改变了把鞋子都捡起来的想法,何必计较,为老人恭恭敬敬地穿鞋。(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鞋子名言》)老人站起来,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就转过身去了。
张亮茫然地看着老人的背影,推测这位老人一定有来历。果然,那个老人走在路上,转身回来了。“这个年轻人很有出息,值得我指导。五天后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亮听到后很快答应了。
第五天早上,张亮到了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另外五天,早点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早起到了桥上,不料老人先到了,老人说。”你比我又晚了,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决心这次一定要比老人早到。所以午夜刚过,他摸黑来到桥上等着。天模模糊糊的时候,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步地上了桥,急忙上前扶他。老人高兴地说了这句话;"年轻人,你这样做是对的!”老人说:“拿出《太公兵法》递给张良,说:“你要努力研究这本书。”如果彻底研究,以后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
张亮向老人表示感谢,老人突然离开了。后来张良研究《太公兵法》非常有效,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3、四面楚歌(项羽)
[解释]四周都是超人的歌声。用来比喻四周的敌人。处于孤立状态
无援的处境。[语出]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正音] 楚;不能读作“cǔ”。
[辨形] 楚;不能写作“触”。
[近义]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定语。
[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14、老当益壮(马援)
[释义] 老:老年;当:应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壮盛;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正音] 当;不能读作“dànɡ”。
[辨形] 壮;不能写作“状”。
[反义] 未老先衰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班超)
[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语出] 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 弃文就武
[反义] 解甲归田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16、暴殄天物(商纣王)
[释义]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正音] 殄;不能读作“zhēn”。
[辨形] 殄;不能写作“珍”。
[近义]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反义] 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用法] 表示不爱惜财物;随意糟蹋。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17、暗渡陈仓(刘邦)
[释义]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正音] 仓;不能读作“chānɡ”。
[辨形] 渡;不能写作“度”。
[反义] 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用法] 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
18、嗟来之食(黔敖)
[释义]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正音] 嗟;不能读作“jué”。
[辨形] 嗟;不能写作“蹉”或“磋”。
[近义] 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释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近义]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例句] 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发誓为班长报仇。
[成语故事]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释义]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近义] 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 不学无术
[辨析] ~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大。
[例句] (1)我们要学习他虚心好学;~的好习惯。
(2)那怕在公园里;他依然~。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1.《【古代故事有什么成语故事】与历史人物相关的100个成语故事、儿童成语、历史一起学习——2》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代故事有什么成语故事】与历史人物相关的100个成语故事、儿童成语、历史一起学习——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56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