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再度面临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的严峻挑战。9月25日-27日,首届全国传染病领域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杭举办学术峰会和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专家学者云集,被喻为传染病研究领域的“华山论剑”。来自传染病研究和临床诊治的泰斗级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赵铠、袁国勇、李兰娟等出席峰会。

  据悉,此次学术峰会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这是一次高端的、代表国家水平的传染病学术交流活动。”李兰娟院士说。

  “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侯云德院士介绍:“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旨在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病死率。在大规模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内进行现场研究与防治技术的实施,取得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适合于国情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面对今年夏末秋初我国各地发生的多起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事件,赵铠院士提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甲型H1N1流感流行,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流感大流行的危害。我国率先在全球成功研制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获得生产批号。我国现在生产疫苗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是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开展。现阶段我国免疫重点人群: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及教师、慢性病患者。

  为展示我国最新传染病诊治领域的新成果,第二届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围绕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真菌感染,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预防和诊治等进行研讨,尤其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国家重大传染病和新发再现传染病进行研讨,并介绍国内外感染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浙江省医师协会主办。

  浙江省传染病学科成为我国传染病诊治领军学科

  两大发现获国家进步二等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主任、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李兰娟院士带领下,近几年来,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室基础建设、国际交流与协作、实验室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开辟重型肝炎肝衰竭 治疗新途径

  “危急!危急!”一位白血病患者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出现肝功能衰竭!闻讯,李兰娟教授直奔北京,亲自给患者会诊,果断决定为患者做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李兰娟带领人工肝治疗组在给患者进行了4次治疗之后,奇迹出现了,患者迅速转危为安。

  这样的奇迹频频发生。浙江兰溪一位重型肝炎患者不省人事。李兰娟对其进行8次人工肝治疗后,病情缓解,之后顺利接受肝移植手术,重获新生;一名产妇突发“急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病危,李兰娟组织抢救,3次人工肝治疗就使患者恢复了健康。

  这项造福于重症肝病患者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历时20余年的艰苦攻关。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获得了199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兰娟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肝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规范全国人工肝临床应用,李兰娟院士率课题组总结20余年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治疗的经验,探明了人工肝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判断标准。李兰娟院士领衔制订了我国首部《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至今,李兰娟带领的专家组已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浙医一院治疗重型肝炎1300余例,4000余例次,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低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此外,他们成功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目前已应用于130余例次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治疗,有效延长了肝移植等待时间并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提出感染微生态“促菌”治疗新观念

  2006年,杂志《科学》刊登论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一说,比李兰娟提出该理论足足晚了4年。

  早在2002年10月,李兰娟就主编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对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促进微生态制剂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我1994年就关注到了这一领域。”李兰娟说。当年,她对422例院内感染进行了微生态分析,惊人地发现院内感染发生率不在感染科,而是血液科病房。于是她率课题组于1996年起申报了细菌耐药和感染微生态等包括“973”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终于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发现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会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害,改变更新了抗感染策略,提出由纯粹“杀菌”转向“杀菌”同时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

  近年来,她率领的课题组首次发现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为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显著减少;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变化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科细菌比值(B/E)可以作为肠道定植抗力指标的新观点;发现了微生态制剂在防治慢性重型肝炎中的作用,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制剂可降低患者血内毒素水平,减轻肝脏功能的损伤。

  10余年来,李兰娟共发表微生态相关论文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鉴于在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2007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今秋冬甲流防控重在社区

  目前我省首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处于康复期,未出现因该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院内感染。如何降低甲流的重症死亡率?李兰娟院士指出,我省此例救治经验表明,应在定点医院成立专门的救治小组,配备抢救设备,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对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感染以及呼吸机合理应用等技术技能应熟练掌握;对于住院病人的治疗应该严格做好隔离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感染,选择负压病房,切实做到严格隔离和有效救治,降低病死率。

  据悉,今年8月底,我省义乌市出现了首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发现疫情后,我省立即组织救治和防控专家组,积极开展该重症病例的抢救和预防控制工作,为今后抢救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

  今年秋冬季,我省将重点防控甲型H1N1流感在社区的爆发流行。李兰娟在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应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今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网底作用,使防控工作重心下移,做到群防群控。远到SARS疫情,近到三鹿奶粉事件中,浙江省得益于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取得很好的经验,要继续运用和发扬。

  目前,浙江有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每个街道或乡镇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设有卫生服务站。李兰娟认为,在“甲流”社区防控中,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可以依靠这支队伍开展流调、消杀和监测工作。

1.《 浙江举行全国传染病大会 众多最新诊疗成果展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浙江举行全国传染病大会 众多最新诊疗成果展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