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地表以外,我们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地球深处的。下面是本站分享的地理知识大全: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欢迎阅读参考!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


  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地表以外,我们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地球深处的。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根据钻井采矿中获得的资料和火山喷发的物质来分析,逐步弄清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密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状况,终于揭开了地球内部的秘密。


  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粗略地看,它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又称“中间层”)、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但各地并非一样,一般大陆比海洋厚,高山比平原厚。大陆地区的地壳厚度一般为35千米,大洋地区却只有5—10千米。我国西藏地区地壳厚达60一80千米,东部平原地区则为30多千米。地壳密度在2.6~3之间;压力自上而下由1个大气压增加到1300个大气压;温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C左右。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可分为两层。上层(即上地幔)离地面33~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氧外,铁、镁显着增加,铝则退居次位。压力为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200~1500℃,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下层(即下地幔)离地面900~2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酸盐外,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着增加,平均密度为5.6,压力为1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500~2000~C,物质状态属非结晶状态。地幔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由于高温高压的结果,地幔物质常处于熔岩状态,成为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部分。地球中心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温度约为3000—5000~C,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地球中心的物质,已不能用我们熟悉的“固态”或“液态”的字眼来表示,它可能是一种人们还不熟悉的物质状态。这种物态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但是,关于地核的物质组成,科学界尚有不同的争论,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扩展阅读


  地球上的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甚至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照射。因此,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大家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正好直射在赤道上。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所以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全球最多的,因而形成地球上的热带。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照射,成了不落的太阳,但是太阳光线斜射得很厉害,地面得到的热量极少;而且还有一段时间是连续的漫漫长夜,所以这里气候寒冷,形成地球上的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的地区叫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的地区叫南寒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这两个地区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成为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叫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叫南温带。


1.《 地理知识大全: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地理知识大全: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4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