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网友都看过下面这个老视频,在网络上,一般标题为“80年代八极拳实战”,但是具体这场比赛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比赛的双方都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功夫史君也看到还有的媒体也在网上征集知情者讲述。

功夫史君于是走访了一些武术人,最后从当时也在现场的,八极拳老一辈武术家杨国明老师那里,得到了这场比赛的完整经过,很多细节虽然在意料之中,但也真的很让人惊讶。

生于孟村,在天津发展八极拳的吴秀峰

这段录像是由日本人拍摄的,当时沧县感化屯有活动,天津八极拳和孟村吴连枝带队的八极拳团队一起搞了一次八极拳的联合表演,内容包括套路和散打,当时日本人正在孟村学习,于是拍摄了活动的过程,这就是其中的散打表演赛。

当时因为八极拳是天津最重要的拳种之一,天津散打队也是由八极拳人成立的,是由八极拳王景祥的弟子,刘寿昌,刘寿荣担任教练,这场比赛的双方,也正是他们培养的天津散打队队员,全国散打邀请赛60公斤冠军李宝贵,以及天津散打冠军刘万福。

可能很多人会被这场八极散打比赛吸引,并且发现传武同样是愿意进行实战的,既有搏击的对抗性,也有传武八极的风格,但是可能很多人,包括功夫史君都没想到,他们竟然是传武出身的,市级,甚至是国家级的散打冠军。

1983年李宝贵在石家庄八极拳社训练日本武术访华团时,李宝贵身手被日本人称为“中华虎”,尤其李宝贵的黑虎五龙拳更是让日本友人开眼界

经常有传武黑在网上喷:说那么多没用,有本事上擂台赢一场?很可惜的是,不是赢一场的问题,而是拿到全国散打冠军的传武人就很多(不止是他们,还有比如早期东北的佟庆辉和庄海,都是传武人出身的全国散打冠军)。

散打无疑起源于传武(注意是起源),它的奠基人基本都是老一代的传武人(东北的佟庆辉,北京的梅惠志,山西的梁晓峰,或者再老一辈的蔡云龙等),就像我们说的,中国武术在古代是大枪和骑射,在狭窄空间和刺杀时变成咏春,而散打就是中国武术在现代擂台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后来统一了技术,在宣传教育上割裂了和中国武术的关系,导致今天的散打人不再清楚散打的起源,但,这真的不是中国武术人应该忘记的一件事。

杨国明老师教导学生

练习八极小架

功夫史君也问了杨国明老师,为什么后来八极风格的散打在擂台上消失了,和我们想象的差不多,后来官方和传统武术的很多观念产生了分歧。这使得刘寿昌,刘寿荣等离开了散打队。而今天,传武的擂台化越来越没落,这成为了摆在所有传统武术人面前的问题。

杨国明说:现在很多门派都有现代擂台培养,八极拳也有国际培训中心,也有散打培训,但大部分以外地小孩为主,现在孟村的小孩 ,家长都舍不得他们吃苦了。“培养选手需要条件,我教的是套路,一年都得搭进去几万块钱,教搏击就费用更高了。我因为做生意,还能撑住。但民间搞搏击是条件不够的。现在的散打搏击大家打的都一样,没有传武的选手,没有门派风格特色,这是传武的悲哀,我们很希望能为此努力,但面对的困难很多”。

但是,在今天武术没落,“大师”横行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传统武术的热爱者,坚持学习,坚持实战。下面这个视频,是第二届孟村八极拳展演活动的徒手对抗项目中,由八极拳八世传人,仇宝龙老师的学生,马凯与张春彪的一场练习比赛,张春彪是去年国术会70公斤级冠军,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业余从事着热爱的八极拳,这场激烈的对抗也打出了很多八极拳的特色。

很多人说,传武80年代的对抗,已经打出了散打,后来国家职业化培养的选手(虽然第一批教练基本上是传武人),已经碾压民间的爱好者们,为什么还要号召传武擂台化?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散打虽然成为了一项成功的体育运动,但它有自己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国家统一了散打规则之后,为了大规模推广,又官方出台了散打技术,这就使得中国的散打练习者技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和风格,而这是对散打搏击的商业化和全民接受度是非常有害的——打个比方,90年代散打对泰拳对抗赛为什么好看?因为那是两种风格、技术的对抗!而在今天,因为搏击的产业发达,传统武术人和现代资本合作,重新培养具有传统武术风格的搏击选手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功夫史和国术馆以及很多有志于此的传统武术老师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请大家支持我们,期待我们的成绩!

1.《80年代的沧州八极拳实战,对阵者竟是全国散打冠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80年代的沧州八极拳实战,对阵者竟是全国散打冠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