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秋公羊传》简称为《公羊传》,其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下面是本站分享的公羊传:《文公十一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十有一年,春,楚子伐圈①。


  夏,叔彭生会晋都缺于承匡②。


  秋,曹伯来朝③。


  公子遂如宋。


  狄侵齐。


  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兢④。狄者何?长狄也⑤。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⑥。其之鲁者⑦,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⑧。其言败何?大之也。其日何?大之也。其地何?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


  【注释】


  ①十有一年: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圈:《左传》《穀梁传》皆作“糜”。国名。在今湖北郧县。


  ②叔鼓生:即叔仲惠伯,鲁国大夫。谷肠缺:晋国大夫。承匡:又作承筐,宋国地名,在今河南雌县西。


  ③曹伯:即曹文公,名寿,共公之子,在位二十三年。


  ④甲午:十月初三。酸(xi6n咸):鲁国地名,在令山东巨野县南。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境。


  ⑤长狄:是狄的一种。狄有赤狄、白狄和长狄。长狄的国名叫邮(sou搜)瞒,防风之后,漆姓。大概身材高大才称长狄。何休注:“盖长百尺。”杜预注《左传》:“盖长三丈。”


  ⑥其之齐者:即长狄国国君侨如的弟弟荣如。王子成父:齐国大夫。


  ⑦其之鲁者:即长狄国国君侨如。


  ⑧其之晋者:即长狄国国君侨如的弟弟焚如。


  【译文】


  鲁文公十一年,春季,楚子率兵攻打圈国。


  夏季,叔彭生在承匡这个地方会见晋国大夫部缺。秋季,曹文公来鲁国朝见。


  公子遂到宋国去。


  狄人侵犯齐国。


  冬季,十月,甲午这天,叔孙得臣在酸这个地方打败了狄人。狄人指的是哪种?是身材高大的长狄。长狄首领有三兄弟,一个去侵犯齐国,一个来侵犯鲁国,一个去侵犯晋国。那个侵犯齐国的,被齐国大夫王子成父杀了。那个侵犯鲁国的,被鲁国大夫叔孙得臣杀了。就是还不知道侵犯晋国的那个下场如何。这里说打败狄人是什么意思?为了强调这件事。为什么记载日期呢?也是为了强调这件事。记载地点又是为什么呢?同样是为了强调这件事。为什么记载这件事呢?为了记载怪异现象。



  扩展阅读:《春秋公羊传》理论特色


  《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主要有三项:


  1、政治性。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2、变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


  1、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


  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在这套理论中,蕴涵着“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一种可贵的思想胚芽。


  2、“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的进一步发挥: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而所以会是三个阶段者,盖由于“礼”是尚三的等等。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学说从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叶方被重新提起。



  扩展阅读:《春秋公羊传》8中句经典名言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自先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歌,唱、吟叹。饥饿的人咏叹他得到的食物,劳动者歌咏他所从事的工作。此言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写自己劳动与生活的产物。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文艺的起源问题。


  2.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出自先秦《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褒扬好人好事是长久的,憎恶坏人坏事是短暂的;憎恶坏人坏事只停留在坏人自身,褒扬好人好事却要延及他的子孙。


  3.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子女可以凭借着母亲的身份而变得非常尊贵,母亲也可以凭着有着出众才能的子女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在这句话中,作者阐述了在母亲与子女之间,会因一方的尊贵身份或是出众的能力等因素,而受到他人尊敬的事实。


  4.朋友相卫,而不相迿。


  出自先秦《公羊传·定公四年》。迿:争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维护,而不应该相互争拗。


  5.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治理动乱的社会,要让其回归正道,没有什么能够《春秋》一书的。


  6.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贵的人避讳,为亲人避讳,为贤能的人避讳。


  7.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先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君子看到人陷入了困境,便会心生怜悯之心。而小人看到了别人陷入困境,便会幸灾乐祸。


  8.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出自先秦《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为了保全自己就毁灭别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


1.《 公羊传:《文公十一年》原文译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公羊传:《文公十一年》原文译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