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的浣熊花溪街,是我国当代大城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处。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诗人生活了近四年,创作的诗现在有240多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举行郊游会,写诗画画,精彩的作品层出不穷。“两个莺明朝翠柳,白鹭行在蓝天上。窗户含有西岭天籁雪,门停靠东吴湾里船。”这是初唐诗人形象的生动写照。这是春意盎然的小曲,也是诗意的水彩画,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成都。

成都远离战乱,初唐位于乡村,所以诗人的生活比较稳定,心情也比较安静。因此,初唐的诗歌创作大多具有田园风味。例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但杜甫毕竟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使他始终忘不了现实。因此,担心国家和人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是感人的现实主义不朽作品。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的圣地。

杜甫、贾子美、何昭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恭县,770年因贫病陷入困境,死于湖南湘江的一艘船上。杜甫生活在从唐王朝到衰落的转型期,他包租的1400多篇诗词大多是反映现实、担心国雨民的不朽作品。杜甫有着深厚、宽广的思君、吴国和爱民的情操,他的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因此后世尊他为“诗性”。

为了找到那首清雅和诗,我又来到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旧址建筑从正门开始,大湖、时事堂、柴门、孔府祠堂排列在中央轴线上。旅游景点有茅草屋、浣熊华寺、万火楼、分庆院、多在野党、一馆亭和苏竹居、唐代遗址等旅游景点,展现着各自不同的魅力。值得参观杜甫草堂的地方有红色的围墙协道、被竹子遮挡的花径、破碎的陶瓷镶嵌、高雅别致的“草堂”影壁等。

正门玄版“初唐”字是清康熙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尹礼书。每秒进入正门,整个花园的竹子树形成阴影,绿水萦绕,自然天性幽幽的景色,空气清新甜美,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这反映了杜甫的诗:“浣熊花桂西头,主人富林汤幽雅。”

aoimg.com/large/pgc-image/c6340983ff224f329946ea9e802db211?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7" width="640" height="426"/>






  大廨:“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史堂: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筑,杜甫在此期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塑像两侧是朱德元帅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史堂内还悬挂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疾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杜甫和李白的雕像。这两位诗歌史上惺惺相惜的大家,虽然性情和创作风格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他们相互仰慕、推崇备至的唱和一时传为佳话。



  诗史堂后为柴门,东西分别为水竹居和恰受航轩室。


  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故诗人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门前,清溪碧水流淌而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两旁,笼笼慈竹拔地而起,悠悠凉意油然而生。





  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杜甫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茅屋故居:前面是一潭清澈的溪水,古木和古桥相映成晖,让人不禁忆起诗人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茅屋其实就是用土砌墙、木成梁,加上茅草屋顶,简陋无比。茅屋左边是书房、卧室,右边是厨房,中间则是一个小厅,总面积也不过三四十平方米左右。大诗人就是在这陋室里写出了那么多旷世之作,实在令人震撼和钦佩!





  茅屋书房。


  茅屋客厅。


  茅屋卧房。


  茅屋厨房。



  诗人已经远去,此刻站在这儿,耳畔响起了那绵绵不绝的诗……


  时光倒回到风雨飘摇的唐朝,在八月的一个深秋,狂风怒号,刮走了屋顶上的几层茅草。茅草到处乱飞,有的掉进了池塘,有的挂上了柳梢。一群儿童将茅草抢走了,杜甫因为年迈追不上,倚着竹杖独自叹息。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雨,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妻儿又饿又冷,唯一可以御寒的是一床盖了多年的布衾,又冷又硬的被子,早就被孩子蹬破了……杜甫晚年的生活可真是凄苦啊!可是即使这样,他仍不忘忧心天下寒士,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深表达了杜甫在草堂生活环境的辛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映了诗人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郑板桥



  浣花祠,这是当年冀国夫人任氏生活的地方,百姓为纪念她抗击叛乱,建立了这个祠堂。




  转过祠堂,便是杜甫诗刻廊。历代下来,有许多大文豪与名人在此写下了怀念杜甫的诗,人们便将字刻在木板上纪念,故称为诗廊。





  杜甫千诗碑。




  花径:当年茅屋前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杜甫有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两旁是一道红墙,红墙边上有各种各样的竹子,绵竹、茅竹,青丝竹。








  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喜雨亭。


  盆景园。



  

万佛楼在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是杜甫草堂新的标志性建筑。


  草堂北邻。



  草堂南邻。







  杜甫晚年入川,在这里写下了世人传诵的大量诗篇,还有这座传奇的草堂遗址,成都人已经把诗圣看成自己家乡的伟大诗人了,与诗仙李白一样都让川人自豪。为纪念诗圣1290周年诞辰,在草堂园内新建了一个纪念馆,名曰大雅堂。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国历代著名诗人雕塑个个活灵活现,与诗圣相映生辉。他们是李白、屈原、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王维、陈子昂……








  一览亭。



  游览杜甫草堂,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诗情和画意。依依不舍地走出草堂,我知道,草堂我还没游尽,我在心里默默地跟诗圣说——再见!


作者简介:

老鸥,张二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衡水市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桃城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兼拍风光、民俗、小品等,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幅,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摄影比赛中获奖。

“摄影就是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记录生活。”这是张二合对摄影的定义。从因工作关系接触相机起,他就迷恋上了摄影,从最初拍摄新闻图片,扩展到拍摄风光、民俗、小品等,他拍摄的照片已有百万张。

1.《【小学作文杜甫草堂游记】老海鸥|杜甫草堂游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作文杜甫草堂游记】老海鸥|杜甫草堂游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2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