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下面是本站分享的公羊传:《昭公六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①。


  葬秦景公②。


  夏,季孙宿如晋。


  葬杞文公。


  宋华合比出奔卫③。


  秋,九月,大雩。


  楚薳颇帅师伐吴。


  冬,叔弓如楚。


  齐师伐北燕。


  【注释】


  ①六年: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杞伯:即杞文公,名益姑,杞孝公之弟,在位十四年。


  ②秦景公:秦桓公之子,在位四十年。


  ③华合比:即合比,宋国大夫。


  【译文】


  鲁昭公六年,春季,周历正月,杞国国君益姑死了。


  安葬秦景公。


  夏季,鲁国大夫季孙宿到晋国去。


  安葬杞文公。


  宋国大夫华合比逃亡到卫国去。


  秋季,九月,鲁国举行大规模求雨祭祀活动。


  楚国大夫薳颇率领军队攻打吴国。


  冬季,鲁国大夫叔弓到楚国去。


  齐景公出兵攻打北燕国。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承诺,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


  四,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1.《 公羊传:《昭公六年》原文译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公羊传:《昭公六年》原文译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