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秋公羊传》简称为《公羊传》,其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下面是本站分享的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十有三年,春,郑轩达帅师取宋师于嵒。气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反也。


  夏,许男戌卒。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昊主会,则易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易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易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于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


  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易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葬许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以书?记异也。


  盗杀陈夏弓区夫。


  十有二月,螽。


  【译文】


  鲁哀公十三年,春季,郑国大夫轩达率领军队在嵒这个地方轻“取”宋国军队。这里说“取”是什么意思?郑军战胜宋军太容易了。怎么太容易了呢?郑国大夫轩达也采取偷袭的方式,报复宋国军队在鲁哀公九年的偷袭。


  夏季,许男戌死了。


  鲁哀公在黄池这个地方会见晋定公“及吴子”。吴国国君为什么称“吴子”呢?因为这次会晤是由吴国国君主持的。既然吴国国君主持这次会晤,那么为什么要先说晋定公,再说吴子呢?因为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这里说“及吴子”是什么意思?这是鲁哀公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说法。既然《春秋》不赞成夷狄国家的国君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那么这里为什么用会见两个诸侯霸主的语言来说呢?因为重视吴国国君。为什么重视吴国国君呢?这个盟会上有吴国国君在,那么天下诸侯就没有人敢不来参加了。


  楚国大夫公子申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越国军队入侵吴国。


  秋季,鲁哀公从黄池这个地方回到鲁国国都。


  晋国大夫魏多率领军队越境进犯卫国。这人就是晋国的魏曼多,为什么称他为晋国的魏多呢?讽刺他的名字“曼多”用了两个字,名字用两个字是不合于礼的。


  安葬许元公。


  九月。鲁国发生蝗灾


  冬季,十一月,有一颗孛星出现在东方。什么是孛星?就是彗星。这里说出现在东方是什么意思?是说它在天刚亮的时候出现。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现象。


  坏人杀害了陈国大夫夏弓区夫。


  十二月,鲁国蝗虫成灾。


  扩展阅读:《公羊传》十句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承诺,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


  四、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六、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七、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九、《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十、《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


1.《 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原文译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