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历史的乱世,以前有军阀混战,后来有14年抗战和3年内战。现在很多人怀念所谓的“黄金时代”。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大师们”出来了,当教授或者作家的话,一个月有几百块大洋的工资,生活多舒服啊。让我们来看看实际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情况。让我们看看上一所大学有多难,毕业后能否成为“人大师”。

民国风毕业照

对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来说,那是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碰不到的地方,除了个别富裕强大的家庭外,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大多数人是文盲,好一点的可以上几年小学认识几个字。(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书》)如果你能上高(大致相当于中学),在农村已经可以算是文化人了,勉强可以写信,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很多时候可以当会计老师什么的,可以摆脱体力劳动。

因为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低,所以当时大学招生也比较简单。初期,各学校自己的组织进行招生考试,科目少,提问数也少。北京大学1929年入学的话,只考国文、外国语、中国史、外国史、化学5门。其中国文考试是作文题。只有1938年到1941年进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后来由于抗战和内战,无法组织起来。

燕京大学

考上大学后能否交学费是个问题。当时的学费与社会平均收入相比是无比昂贵的。公立大学学费低,一般每年50 ~ 60元大洋,教会大学高,一般大洋150 ~ 200元,一般劳动家庭负担不起。当时社会各阶层收入差异很大,普通劳动者的月薪在15-30银元之间,技术人员可以达到40-50银元,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50银元,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等知识分子,月薪在80-200银元之间,大学教授的平均月薪在350银元之间。

据统计,1931年,果粉认为的黄金十年间,全国大专以上学校数量约为107所,在校生人数为4.4万人,教师人数约为7000人,学校平均学生人数在420人左右,在校生仅占总人口的1万分之一。现在高校扩大招生后,高校体量恶性膨胀,有不少4.5万人规模的高校,一个学校应该可以控制整个民国的100所学校。民国元年至1946年,累计培养专科以上毕业生18.6万人,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后期人数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当时知识分子阶级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属于精英的精英,今天不能去985、211学校,即使是民国也不能去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

在有限的招生规模中,文科生的比例占绝大多数。例如,193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37566人,文科生占四分之三,理工科敌人占可怜。当时社会的需求主要与理工科人才相比,这个比例显然非常不对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不足以支撑理工科发展。对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再多的文科“大师”也不能发展失业,对国计民生没有帮助。

20世纪20年代初,全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只有1200人,他们完全不担心找不到工作。20世纪30年代,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吸收这么多文科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毕业、失业”已成为口头禅。特别是一些私立大学在招生上没有门槛,教育没有保障,毕业也没有出路。在民国当大学生,尤其是后期,真的不需要有多么光明的前途。

在高校拼命扩招的今天,高等教育普及率远高于民国,很多人抱怨大学难考,如果这些人被放在民国,可能连上小学的机会都没有。(莎士比亚)。

1.《【北京大学小学作文】只依靠民国北京大学一篇作文吗?看看那时候上大学有多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大学小学作文】只依靠民国北京大学一篇作文吗?看看那时候上大学有多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5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