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艾奥瓦,如何根据PCK理论进行经典文本教学设计:以《石钟山记》为例。

金爱荷华:江苏第二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教育

如何确定语言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后非常苦恼的问题。理想的语文教学途径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3354教材内容教育化、——教育设计个性化”。目前语文课程实施的难点是该体系的最后两部分:“教材内容教育化”、“教育设计个性化”。其本质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大体上比“怎么教”、“怎么学”更重要。因此,当前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侧重于提高“学科教学知识”水平,这是体现语文课程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舒尔曼在1986年提出“教师知识”概念时指出,该概念由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教育情况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学科教育知识”(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最重要,因此最受重视。语文教师PCK的志向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实现的目标";第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什么?”第三,“如何教授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四、“如何知道这个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了?”

下面以苏轼《石钟山记》为例,根据PCK理论,立足于“教什么”、“怎么教”,探索经典课文的教学设计,看看如何展现经典的厚度和张力。

苏轼《石钟山记》是传统经典课文,由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进口,上海教版新教材编入高中语文第四卷第六单元(华师大出版社2011年),该单元共选编5篇课文,《过秦论》 《师说》。

(a)教育目标

1.给文章“陀螺、宗庆、栖息地、陀螺”等单词加上主音。

2.解释文“鼓、油、合适、固体、房间、头、危、母、号”等重要词语。

3.指出文章的词性利用现象,解释词的含义,掌握利用规律。

4.识别文章中使用的几种表达方式,了解其表达效果,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方法。

5.体会作者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理解文末揭示的深刻道理。

(b)教育方面的主要困难

1.理解文章中使用的单词及其意义,掌握其规律。

2.学习如何综合使用叙述、描述和议论。

3.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本文的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和备课

对话法提问,阅读咸英法,探索阅读法,第二节课。

(d)培训内容和程序

1

介绍:以旧带新,诗文并举,割断风筝线。

古代散文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的散文、汉代政论文、唐宋八族古文是其中的几个高峰。

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领略了Jai 《石钟山记》兼具汉代特色的气势宏伟,王阳任性,韩愈《劝学》的文道和雄健的笔力。今天,我们要靠近苏东坡,沿着他的姿态横七竖八的笔触,认识到游览名山大川所造成的人生事故。这种生活哲学丰富的思考和感悟在苏轼的诗中也有表现。“不知道庐山真面目的只有这座山有。”师生齐声背诵《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引出了相关文史知识分子苏轼的“两次三次下降,两次贬低的艰辛人生”。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深刻理解课文丰富的哲理奠定基础。

2

切入:初级阅读,整体认识,文章语境体验,初读感悟总结。

任务:对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总结课文主要写什么,找出文章中表达宗旨的句子。

第一轮阅读设计遵循“从桌子和里面、逐层深入”的阅读规律,反映“课表”、“注重整体把握”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快速搜索和提取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古代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游览名山大川、欣赏奇异美景的同时,经常领悟,或者说名词的情感或人生哲理,即“地”和“道”。学习文言文的最终指向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所以无论是课堂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这种阅读的“原初认识”都很重要。

这个链接的主要能力点是迅速找到文章“拙见”,锁定重要词组。事情不看耳听风,臆测有无怎么样?”“当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设计强调‘陀螺、钟景、栖息地’的音型等单词。也可以利用汉字造字规律,对《宗庆》、《前竹难书》、《香椿》辨别形根字,积累丰富的词汇。

3

推进:二次阅读,重视语言文字水平,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言文语感。

任务: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的书面语。

学法指导:把重要的单词和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

王永生教授主张对文言文的单词和文言文式教育遵循“忽视、突出、深入、分离”四项原则,这比较接近当今文言文教学实际。对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词组直接放过。对教科书有详细注释的单词,如本文的尽职调查“鼓、油、合适、房、头、危、母、号”等,也尽量放。对于比较难的字句,如本文中陌生的拟声词“”“”。

吰”“窾坎镗鞳”等,教科书上有确切的注音、解释,则不必花过多时间,都可放过。对于“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则应该结合具体语境予以突出、强化,如本文中的两个“绝”:“乘小舟夜至绝壁下”“噌吰如钟鼓不绝”;对于那些体现文章章法考究、折射作者炼字炼句独特艺术的词句,则需要深入赏析、涵泳品味。这是文言文教学价值“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课标”中所列的文言常用字词、句法,王荣生教授主张将其“分离”,其理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这类词语和句法的学习,主要靠记忆,因而需要反复练习。这种练习,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宜与阅读教学相分离——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也可以有计划地用黑板、墙报等强化记忆。穿插在课文中,与文言文阅读教学混合,其结果往往是两头都不着落,两败俱伤。”对于以上观点,尚需客观辩证地理解。首先,在“古汉语”意义上的掌握,如果结合本课文的语境并充分利用该单元或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列举典型例句,则更有利于掌握这些词法、句法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这是更有益于“文言文的理解与感受”的,其实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词、句法”,与对该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说“这种练习,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似有武断之嫌。

对此,高中语文“课标”中有明确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张中行《古代散文学习漫议》中指出:学习文言文要“多次重复”,“于‘熟’中求通晓”。有鉴于此,在本文的第二轮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学习中的有关“规律”,由“学会”向“会学”过渡。具体要求:一是指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如词语的使动语法,名词做状语;二是找出文言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要求结合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并联系学过的此类例句,思考体会其规律,有助于提高文言语感。

因此,在师生共同讨论环节中,针对课文中的例句,教师充分利用上下单元相邻课文,结合书后《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列举出一组相关例句,使其构成“同类项合并”,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语法规律,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些例句。例如,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完璧归赵、大王必欲急臣、以愚黔首);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包举宇内、相如廷斥之、奉璧西入秦);定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马之千里者、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宾语前置句式: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尝闻、何以知之、大王来何操)。这样,注重上挂下联、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文言语感,进而形成凝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夸美纽斯指出: “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重视规则,是很有必要的。

4

深入:第三轮阅读,注重文章、文学层面,赏析章法考究处,品味炼字炼句处。

任务:识别文章主要运用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指出它们分别体现在文章哪些段落,并简要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及其结构关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后的思考题,重点梳理文中二“疑”、三“笑”、一“悟”等环节,初步体会作者行文构思的逻辑严谨性,然后进一步赏析。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学习经典课文是如何布局谋篇、实现文道统一的。经师生讨论可作如下概括:

全文三段文字形成缜密的逻辑关系:因有疑而探寻考察,由实地考察而解疑;因考察、解疑之不易而产生感慨,揭示了凡事不可道听途说、主观臆断的深刻道理。这正是该篇游记的匠心独运之处:内容环环相扣,笔触姿态横生;叙事、写景、说理水乳交融,水到渠成。作为经典课文,其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方面的精妙构思,都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

本文的炼字炼句值得玩味处很多,例如,二“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三“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一“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几个动词的不同含义; 还有这些动词前面的修饰词语“常、尤、固” 的意义及其运用的独特价值等;最值得玩味的是描写石钟山夜景的一段文字。文中的石钟山夜景是阴森恐怖的,学生概括出这一特点并不难,关键是要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这一特点,哪些词语、句子表达效果独特。因此,赏析的重心应放在写景的视角选择与词语的创造性运用方面。例如,写山形:“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作者从视觉和心理感受两方面描写了山之险峻;为其险,“独”与儿子苏迈月夜乘“小舟”实地探寻、考察,足见其勇气之大。写鸟声:宿巢的老鹰“闻人声亦惊起”、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叫声;水鸟鹳鹤的叫声“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这些都令人毛骨悚然,而作者“心动欲还”“舟人大恐”更衬托出当时情境的恐怖骇人。

总之,文中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非常逼真,可谓姿态横生、用墨繁复,其用意在于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亲身探寻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之不易,为下文抒发感慨、卒章显志蓄势。本文的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或繁笔或简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学生反复诵读涵泳此类文字,必将有助于提高语文表达能力。正如曾国藩《家训》所言:“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5

拓展:第四轮阅读,注重文化意蕴层面,提取并整合课文内、外信息,学会辩证客观地评价古今人与事,获得文化提升。

上海连续两次参与PISA测试所显示出的当代阅读素养内涵的变化,对我国的阅读教学逐渐产生影响。PISA阅读评估的范畴包括: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形成广义、整体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解释;反思评价文章内容,反思评价文章表达形式。我国高中语文“课标”明确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鉴于此,该环节设计提取、整合、评价性语文活动,利用教科书中思考题有关内容,并链接有关资料:一是晚清学者俞樾经过周密考察,认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是命名因素;二是当代人共识:石钟山命名,“形”与“声”都是其因素;三是清代郭庆藩诗作《舟中望石钟山》:“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

任务:学生根据课文及所附资料,概括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几种观点、依据以及代表人物。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畅所欲言,讨论问题:苏轼的观点对本文的经典性地位和价值有无影响?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在于寻求答案,而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养成多元文化视角和包容宽阔的人文胸襟。在讨论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两起三落、再三遭贬”的坎坷人生,客观辩证地看待本文的观点。尽管苏轼考察的结果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敢于怀疑、勇于身体力行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与他一生中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随便附和“革新派”和“保守派”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不盲从不轻信、敢于探索、勇于追求的精神,对于涤荡当下人心浮躁、泡沫效应、文化快餐等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

迁移:作业练习。

高中语文“课标”有关评价建议要求:“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宋代诗歌以因事见理的特质见称,世有“唐诗主情,宋诗入理”的说法,如苏轼《题西林壁》就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立足点不同,视角不同,则所得结论必然不同。其实,古今诗文中蕴含深刻的名句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列举出来,并简述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等等。

最后要求学生选择一则富含生活哲理的诗文名句警言,以其为话题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原文刊载于2015年第5期,有删改)

往期精选 丨Editors' Choice

1.名家读部编本丨詹丹:《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称

2.李凤:《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课堂实录与点评

编辑丨葛杰

图丨网络

1.《【小学状物作文教案】如何根据PCK理论进行经典课文教学设计:以《石钟山记》为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状物作文教案】如何根据PCK理论进行经典课文教学设计:以《石钟山记》为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6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