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不管是战争还是灾难,回忆还是祭祀,我们都需要“墙”。这个“墙”的纪念是为了拒绝“忘记”,从安静的石头、涂鸦的艺术,到从死者名字雕刻的诗。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14周年的祭品,我会用这篇文章缅怀去世的同胞,铭记民族的苦难。

文|王贤

(注:2011年6月开始)

石方地震灾区建设的市墙(区)图源:网络

纪念是为了拒绝忘记。

所以纪念,作为内容,需要成为深刻的象征,所以人们知道:我们必须记住什么,遵守什么,反映什么,改变什么,——清楚地、清楚地面对战争或灾难。所以我们看到了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哭墙、德国的柏林墙、美国的越南墙等“墙”。

在“512”地震三周年之际,另一面“墙”——“中国512地震诗墙”于2011年4月28日在四川省石板市深点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幕,成为“世界四大纪念墙”。

这个“墙”上刻着什么纪念?

01

“墙”的必要性

“512”地震发生后不久,媒体评论家杨京信在题为《灾区重建,从建一座哭墙开始》的文章中表示,受害者“不能只沉溺于生命寒冷黑暗的极地”。无助的亡灵需要获得稳定。所有那些幸存者也需要能哭的地方。" "

杨京信说的“需要能哭的地方”,其实是纪念的方式。

距离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数百米的宪法公园有安静的黑色大理石墙、半藏半垒和不显眼的是1982年修建的越战纪念墙。镜子般光滑的大理石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刻着5.8万名在越南战争中丧生的美军士兵和军官的名字。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约有160万美国青年参加了越南战争,在远离家乡的东南亚热带丛林沼泽中,30多万人受伤,5.8万人丧生。

越南战争,美军首次战败。面对这段噩梦般的历史,当时的美国想尽快忘记,但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的内心只能痛苦,不能不安宁。(莎士比亚)。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等多部反思越南战争的电影。多年积累的复杂感情如洪水般倾泻,越南纪念墙(因其材料也被称为“黑墙”)处于这种氛围中。

和建造越南战争纪念墙的目的一样,杨京信这样说。“我们需要一堵哭泣的墙。因为我们需要对这种生命的珍惜。(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越南、战争、战争、战争、战争、战争)所有受害者的名字都对应着曾经鲜活的生命,这些真实的名字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灭。(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死亡》)我们的土地上竖立着各种纪念碑,闪耀着我们的感情和呼吁、纪念和永生,但在此期间,我们被动地遭受自然苦难时,缺少刻上所有人名字的纪念碑。”

对于纪念墙,也许我们最不陌生的是柏林墙。当时东德为防止东西柏林之间的市民往来而修建的柏林墙于1989年11月9日“倒塌”。11个月后,杨德终于统一,达到了“柏林墙倒塌”后的高峰。

当初柏林墙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象征。尽管如此,柏林墙“倒塌”后留下的小围墙没有完全拆除,成为著名的纪念墙。(威廉莎士比亚、柏林、柏林、柏林、柏林、柏林、柏林、柏林、柏林、柏林、柏林、柏林)原因是见证和记住历史和战争的方式。因为战争和灾难后死去和幸存的人都要有那样的“墙”。(莎士比亚)。

02

纪念不是象征

越南战争纪念墙征集设计方案当时21岁的耶鲁大学华裔建筑系女学生、杨思成和林惠仁的侄子——林玛雅在那些著名设计师中脱颖而出。

她在解释自己朴素的设计理念时这样说。“战争纪念碑是什么样子的?她的目的和责任是什么?我认为,战争纪念碑首先要表现出战争的真实和对为之而死的人的诚实。(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战争,战争,战争,战争,战争,战争)我不想设计只看得见的象征性物体,而是追求能与人沟通、联系和产生自己的观念的东西。”

她的目的是纪念墙完工的头两年有500万人参观,特别是越战阵亡的家属,把这堵墙看作与死者相连的唯一纽带。他们以各种方式哭泣,献上自己的亲人作为祭品,每天墙下都留有大量的信件。(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直到今天,普通美国人总有一天会在这面墙前沉默或倾诉,或者留下香烟、玩具、信件和照片。

战争和灾难会留下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无尽的悲伤。民政部2008年6月6日12时的报告显示,中国“512”地震造成69130人死亡,374031人受伤,17824人失踪。

p>

为了纪念,“5·12”地震三周年来临之前,在地震重灾区——四川省什邡市穿心店地震遗址公园内,“中国5·12地震诗歌墙”(以下简称“诗歌墙”)建成。修建诗歌墙的倡议方之一,《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表示,修建这面墙的初衷是“把民族的灾难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地标。


诗歌墙由清华大学设计,长51.2米、高4米,寓意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作序:《那一刻 那一天那一年》;墙上刻着从近2万份作品中选出的20首“曾经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诗歌,每首诗都由一位书法家书写后再拓印雕刻。


越战墙的一端,是一根铜柱,上面飘扬着美国国旗,铜柱的底座铭刻着美国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军徽,旁边就是三座身着不同军服的士兵铜像。


诗歌墙一端,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中华意志”花岗岩纪念碑,碑上镌刻着胡锦涛三年前在什邡市蓥华镇的救援现场发出的“震撼世界的声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不管是美国的越战纪念墙,还是中国的诗歌纪念墙,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缅怀失去生命的逝者,铭记时间定格的声音。


不知在越战中失去亲人的家属,面对越战纪念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时,和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家属,面对诗歌纪念墙上动人的诗歌时,他们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


03

别让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诗歌墙中有一首诗名为《中国力量》。在《四川日报》的一次采访中,作者梁平表示:“只用了一个晚上创作,完全是激情澎湃,有感而发。因为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重建奇迹,除了中国,世界任何国家都办不到!”


“中华意志”、“中国奇迹”,汶川地震后,诸如此类的赞美和宣扬充斥于耳。除此,记者看到诗歌墙上的另外一些诗歌,朴素而温暖。比如流传甚广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妈妈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我们说不哭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着的孩子吧。”


什邡市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向记者表示:“当时看到诗歌墙发起者征集诗歌作品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耶路撒冷的哭墙。虽然是不同的历史,但都是让人心痛的灾难。”“哭墙是历史遗存,诗歌墙是为纪念而建,我希望看到,如像二战犹太人集中营里那些儿童的画作一样的,真正震撼我们心灵的诗歌,即使是泪湿眼眶,但看到的是希望。”


由于二战时的遭遇,哭墙,作为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更被犹太人视为其信仰和团结的表现。直到如今,哭墙下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或围在一起做宗教仪式,或端坐在长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长跪在地悲戚啜泣。


我们也希望诗歌墙,也如哭墙一般,能为历经灾难的他们和铭记灾难的我们,提供一个心灵慰籍的场所。在某个地方,即使是深深的悲伤,也不会被孤独地遗忘;即使是默默的眼泪,也不会被无声地抹去。


林夕在一首题名为《哭墙》的歌中写道:“哭干这灰墙没有你在场/惟独它听我自弹自唱/谁哭谁笑不用衡量/惟有回忆留在这墙上。”前文提及的越战纪念墙,也被称作“美国的哭墙”。“哭墙”,已不局限于犹太人的回忆与追寻,它更是一种衡量苦难、直面创伤后的个人疗伤与集体反思。


当面对“哭墙”,流下的泪水不再被自己无言地抹去时,我们,才会真正找到力量。


【原标题:《拒绝“遗忘”的墙》】

1.《【纪念512高中作文】又一年512,我们从未忘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纪念512高中作文】又一年512,我们从未忘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1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