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宝贵的1960种语文作文今天

作文教学的宏观立意和微观策略

现在人们喊着“作文者必须得语文”,无奈“作文的痛苦”。最近观察到很多老师所谓的作文课,更加感到作文课的生态急需改变。

一、写作教学的情景和过程

王永生老师敏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育。指出:“从课程量可以看出,目前语文课大部分实际上用于阅读教学,作文课很少。”“事实上,写文章前这一段有一些教育,写文章前的审议教育,写文章后的讲座。”“但仍然不是真正的写作教育。因为学生们开始思考的时候,直到他的作文最终完成,写作中间的这一大块没有老师实际指导。王老师这么说的原因是提醒作文教授要注意学生写的过程。王老师说:“从学生思考他的写作到他开始写作,再到完成他的文章。”这个写作过程很难掌握或掌握。因为看不到原因。作为教师,这一段的教育只是思维的启发、道路的示范等。皇后康老师的“共生写作”理念提倡“老师用自己的写作教学文章,用学生的写作教学文章”,是指王永生老师要求的“课程指导”。研究黄老师的个别例题,往往会选择比较好的故事,通过推测比较的形式,即对这篇作文怎么看,怎么写?别人怎么想,怎么写,在逐渐展开的课堂作文中,提高学生对写作的感悟、经验的积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课程的教育也基本上局限于别人的思维方式。美国《创作书学科》—— 《开始写吧!》 《成为作家》 《写我人生诗》等几本书主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如何教授实用的创造经验、如何发展学生的创作个性”展开。强调教育的生活化、真经、小角度、精致提示。要求具体明确。他们总是从学生有话要说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似乎故意给学生设置写作障碍。他们有“写作过程”的玄信说,但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情景的设定激发写作热情,形成写作个性。荣卫东的《语境交际写作》强调“写作,即特定语境的语篇建构”。写作不仅要有作者的作用意识,还要根据读者的身份、主题的内容、写作的意图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他将“作家、读者、主题、目的、语言”视为写作的五个要素,同时也要注意“写作过程”的指导、写作情景的设置。因此,“情景教育”无论是创造性的文章,还是语境交际写作,都想在本质上进行情景的设定,以达到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目的。(威廉莎士比亚,创意,文学。)我在《语文写作》中指导学生写5000字自传。

自传是记录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阶段完美地介绍自己。写自传要注意概括性(完整性)和具体性(重点方面强调)的结合,事件的叙述、评论和感悟要结合起来。

具体内容提示:

1.描述性地介绍出生日期、出生地的情况、故乡的环境和对他的态度。可以追溯过去,可以描述现在,可以展望未来。父母、家人和亲戚的情况。目的是展示成长的背景。从记忆开始,家人、邻居、同事、亲戚的爱、期待、你的特点、典型事例和故事。

2.上幼儿园时的经历,幼儿园的位置,遇到的阿姨的情况,对自己的影响,你记得最深的事情和故事。

3.包括小学的经验、小学的位置、校长、老师的名声等。和亲密的同学相互影响,最尊敬的老师,同学对你的影响。自己的特点,儿童的故事,这段时间对你影响很大的人和事。

4.从总体上说明了中学时期的经验、思想变化、人生、社会、学习、家庭、老师等方面的认识。对同学的友谊、学习、考试等的介绍和认识。影响你的人生憧憬、你的人物、事件、对自己未来的展望和决心等。

这样,通过内容、过程、方法的设置、要求,解决了学生没有话可写或记住流水账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写作教学的情景设计和过程,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接受和释放的关系问题。我主张以放任为主的限制作为辅助。作文教学性是“写”,写作能力是写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最终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写作。就是在场景和过程的设计中,尽可能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约翰f肯尼迪,教育)巴特必须比较,必须有限度,消除学生的写作热情,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当我们重视情景设计和课程教育时,不要认为我们的指导是灵丹妙药、胜利的法门。(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事实上,写作过程不能控制,也不能完全控制。如果认为我们能控制写作过程,当学生们能写出好文章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进入了死胡同。(莎士比亚)。

事实上,根据对写作过程的揭露,20世纪80年代,许多潜心写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如刘锡卿的《双重转换论》、马正平的《知行辩论》等。对文章形成机制的暴露,为写作教学提供了途径。例如,“双重转换”是“水——-——门”。也就是说,文章生成首先从外物的刺激开始,从外向开始,所以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是作文教育的必要条件。显然,20世纪80年代专家学者揭示的写作过程规律是可以整体看到的,而王永生老师所说的“写作教学”主要集中在“从学生的画笔到完成这一阶段”上。

。现在要说的是,这一阶段所谓的“教”能教吗,或者如何教呢?如果说不能教,是不科学的;如果说完全能教,也是不科学的。能教,只能从思路上给以引导,比如写一个物件,要注意它的形、色、味、质地,要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表达等等。不能教,就是说一个物件,学生的观察感受到底哪一个方面深,他对这一物件最关注的是什么,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一定要求都按照统一的思路来表达,显然又是违反科学的。因此,我们强调教过程,但不能太过,太过就会削足适履;又不能没有,没有则失去了规则。

对于作文教学,有人还指出,“作文教学没有专门、系统的写作教材,一些写作指导或训练支零破碎散落在各个单元的小角落,要么蜻蜓点水,语焉不详,粗线条讲一些能力训练方法,缺乏可操作性,或者讲解过于基础,难形成梯度;”没有写作教材,似乎是教学低效、无效的原因。其实,是有不少《写作教程》之类的“教材”的,比如由杨林、赵盛成著,2015年浙江大学出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程》;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新语文写作》等,这些教材,或者按照生活归类,或者按照文体即技巧编写。这些教材,对于有序进行作文教学应该是有启发和帮助作用的。人们之所以感觉着没有教材,实际上是没有特别管用人人可以使用的教材。问题是,有了所谓的教材,我们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够大面积提高吗?作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所谓的科学,我们需要一定的体例、层序,但这个层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更需要艺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采用个性化的方法。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宏观立意和微观策略问题。


二、作文教学的宏观立意和微观把握

所谓的宏观立意,是指作文教学要有鲜明的思想,明确的追求和指向。也就是作文教学到底为什么?目标是什么?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并且以其作为作文教学不变的“纲”,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有重点、有目的、有节奏地采用好微观策略,作文教学才会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崇尚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而他思想的核心是“工具论”“为人生”,他在写作教学上的观念就是“为生活”,即应生活之需要。他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也就是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上终身受用”。总起来是说,语文是生活的工具。这种“工具论”思想始终是作文教学的指针。曾几何,为了“应生活之需”,实用文体的教学占据了作文教学的课堂,作文成了枯燥的实用文章的制造。对此,潘新和评论到:“ 所谓的‘为人生’的思想,也就是应付生活的意思,并非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上的‘为人生’。在今天看来,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能读、能写‘处事所必需’的粗浅的应用文字上,是在平民教育‘扫盲’层次上的认定,不是对语文教育完整全面的界定。那是为了生存,为了过日子,是‘物质经济时代’的认知。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育,如果还停留在‘扫盲’层次上,无异于拾了芝麻丢了西瓜。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人活得有意义,有风采,言语活动应付的是知识的创新和精神创造,是为了使人生富有诗意。” 如果问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老师会回答,培养写作能力,其实不少隐含的是“为应试”,没有上升到培养健康人生,促进精神创造,成就诗意人生的高度。“应试”和“应需”是一脉相承的。正因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狭隘地在地上爬行,在应试的圈子里转悠。立意的底下,导致视野的狭窄、动能的不足、价值的萎缩。现实的情况是,越是在应试的圈子里逡巡,教学越无效,能力的提升就越难以达到,也正因为立意的低下,才看不到问题的根源。到了我们应该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多年来,不少老师一直力求探索程序化的作文教学,但大都是失败的。本世纪出,根据时代的需要,新课标、“大语文教育”的推动和“新概念作文”的启发,我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美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其想法是,要打破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要有观念上的突破,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宏观立意作为指导。其实,许多在作文教学取得突破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宏观立意。具体到我们老师来说,宏观立意就是在充分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个人的教学实际,要有明确的教学主张和教学目标。比如赵谦翔的“绿色作文”,黄厚江的“共生作文”,熊芳芳的“生命作文”,王君的“青春作文”等。

在“大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坚持整体开放,坚守“自由”价值,强调真美目标,强化激励功能,强调对话互享,重视习惯养成,最终指向人格塑造,并确定了“倡导人文关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写作素养,成就完美人生”的目标。依据这一宏观立意,我把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点,把“求真”作为前提,把学生写作的“自由”作为根本,把“求美”“养习”作为写作的目标,并大胆提出“质从量出”的新观念,取得了作文教学的巨大成绩。有老师在其撰写的《突破困境,走阔朗高远的作文教学之路》一文中指出,我“能深切感受到他对于教学的忧虑痛苦与挣扎突围的情怀。他痛恨‘应试教学’对人的异化与扭曲,为那些新鲜活泼的生命,灵气被淹没、激情被淡化、思维被磨钝、良知被阉割而痛心焦虑,立誓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获得‘人之为人’的教学,使他们能够成为现代生活中真正的人。于是他提出了‘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并开始了培养‘人之为人’的教学探索。他把学生导向生活之基,沉潜于真实生命之境,去观察、思索、探究现实的客观存在,写小事、身边事,关注社会底层,审察生活细节,力求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质,使他们步入写作的自由阔朗之境”等等,这些既是评价,也是激励,可谓一语中的。

当确定了自己的宏观立意后,微观操作策略则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微观操作策略,首先要确立其教学原则。“绿色语文”的创建者,赵谦翔,当确立了“发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绿在‘以人为本’”的“绿色作文”宏观立意后,便确立了“以活(生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刚,以导为脉”的策略,根据这一策略,才有了他开设《东方时空》课,接通与大千世界的联系;班会感悟课,接通和自我生活、学校生活的联系;古典诗文课,接通和传统文化的联系等具体方法。我在实施“大语文作文”教学主张的同时,也确立了“先自由后规范,自由中求规范,规范中有自由”的整体教学原则,并且在教学中正确地处理以下问题:内容和形式要更重内容;真实和虚构要更重真实;自由与限制要更重自由;阅读与写作要更重写作;课内与课外要更重课外;指导与感悟要更重感悟;模式与创新要更重创新;写作与评改要更重写作。我才有了“营造氛围,关注生活,坚守自由,规范创新”教学板块下一系列的操作方法。使作文教学走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其次要确立好教学起点。学生每到一个新阶段,比如小升初,初升高,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不少学生也带着过去成功的自信和失败的阴影。所谓确立好写作教学起点,不应是让学生按照我们的要求(其实,学生是无法按我们的要求来写的)去怎么写文章,而要按照他们的兴趣去写文章,这是未来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王君刚到北京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基础不好,不爱写作,她第一堂课,便把自己几年所写的读书笔记、一日一记哗啦啦地摆在学生面前,并在“下水作文”中和学生斗智斗勇;她面对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和学生一块写“班级故事”,并坚持一个学期,彻底改变了班级的写作氛围,可谓一招制胜,为作文教学的深入铺就了宽阔的道路。 我在实施“大语文作文”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首先进行《5000字自传》的写作(如上),学生的写作顿然高涨,这篇东西,规定半月写完,并要求每天要写200字以上并上交,而我不断发现他们写作中的优点,哪怕学生一个句子,一个用词的优点,我都要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评点、激励。接着便宣布,一个学期的写作,不出题目,不给材料,以“求真”为底线,内容不限,文体不限,方法不限等。并采用要求简单、鼓励为主、及时反馈、写中引导、选编文集、推荐发表等措施,营造“疯狂的写作期”,给学生以“超极限”的激励,打好了三年写作的基础。

再次突出个性化、差异性教学手段。重温卢梭名言“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的果实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同质化作文教学,不仅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时候由于我们要求的同一而使学生丧失写作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有其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所谓个性化、差异性教学手段,就是面对学生对各自文体、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的偏好,我们给以尊重。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以使学生的强项更强,特点更“特” ,从而使作文教学起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作用。“我在高一、高二阶段的作文教学,一般不限制学生的写作文体,有的同学爱用诗歌来抒情,我支持,我认真拜读,读到精彩处便给以激赏;有的同学爱写散文,我也支持,并依据他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名家作品;有的同学爱写短文,我同样给以鼓励,并依据写短论应具有的必要的学识,向他们推荐有名大师的随笔和现在活跃于文坛上新锐作家的随笔,比如三毛、余秋雨、毕淑敏、丁立梅等;有的同学爱写小说,我便和他们交流读小说的体会,共同来探讨名著的人物、语言、结构特色,对他们的作品提出我自己的感受;甚至有的同学写幽默剧,我也给以肯定。我总感到文体是内容的承载,但使用什么文体又是和不同人的精神气质等因素相契合的。而学生在有兴趣使用的过程中,在丰富内容的“装载”中,只要坚持,任何一种形式都会练就语言使用的能力,写作的基本功。仅以我任教的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为例,使用新教材的高一第一学期,有的同学就写出了6万多字的小说,有的写了70多首新诗,有的写了80多篇短论,有的同学还写了不少体育评论、小幽默剧等,写作形式的百花齐放,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学生文章连连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刊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写作技巧要在写的前提下嵌入。作文教学目前有两种倾向。一是重内容,一是重技巧。其实不管重内容还是重技巧,只有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写能够“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使学生说真话、吐真言,也就是写作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立人”都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以技巧为路向的教学,大都把作文教学弄成纯技巧的操作。什么“快速作文”“万能作文”等等,并且这种教学的目的指向就是“应试”。由于这种教学的单调、乏味,阻断了学生和大千世界的联系,和自我情感的联系,写作成了制造,成了技巧的杂耍场。作文失去了真人、真事、真情。而有追求、有责任的一线老师,是反对“纯技巧”教学的,他们“行走在真实的大地上”,引导学生“做真人写真事表真意”,竖起生活的旗帜,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怀,对生命的热爱。那么,强调“以生活为基点”,其作文教学的技巧就完全忽略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我在作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写小事、日常事、身边、底层人的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把写作技巧的教学嵌入写作教学的对话当中。比如,描写的技巧,当学生描写感觉到需要加强的时候,通过例子和学生自己所写的文本进行比对,让他们体会描写应该注意的问题,绝不为描写而单纯地讲描写,因为,纯技巧的教学,如果没有学生体验,自身写作特点的体悟,是没有用的。就像王君老师所说的那样“适当的技巧讲解是必须的。在‘术’的层面教学,要努力遵循的原则是:以情促技,融技于情。以智导技,化技为智”。这是一种正确的策略。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伟大的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作文教学必须做出回应,而我们要想使作文教学能起到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其更科学、更有效,必须既要有宏观立意为纲,又要有微观操作策略作为手段。没有宏观立意,教学必然懵懂,方向必然不明;没有微观操作策略,教学必然沉闷,力道必然不足。唯有两者结合,这样才会闯出一条宽阔的大道。

1.《【高中作文教学艺术】《作文教学的宏观立意与微观策略》室《中学语文》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教学艺术】《作文教学的宏观立意与微观策略》室《中学语文》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7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