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理由

重大事件总是不经意间发生的。快餐式阅读后,事件又会漫不经心地从你的脑海中消失。事实上,生命、道德、法治、警告。每周,《法制日报》件版本都将推出《事件特稿》栏目,解释上周的重大事件,体会其中的法理。

上周法国巴黎遭到了恐怖袭击。在绝望、恐惧和血色的阴影下,人们更加认识到恐怖主义反人类的本质。愤怒过后,我们必须反思,为了找到国际反恐的道路,还会有多少生命消失。

本报记者陈晓英

法国一年有两个打折季,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2015年1月7日是法国冬季打折季的第一天。如果不出事故,所有人都会冲进商场大量购买。

但是自由浪漫的法国人没有等待愉快的"购物季",而是震惊世界的血腥屠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沙尔利周刊》杂志社总部遭到手持冲锋枪和火箭炮的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2人死亡,多人受伤。

这是法国本土40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

震惊、愤怒、悲伤、恐惧。各种负面情绪在人们心中流淌。恐怖主义再次以赤裸裸的杀戮证明了自己反人类的属性。

法国血色一幕

袭击者的冷静令人毛骨悚然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1月7日11时20分左右,两名身穿特种部队制式服装的蒙面袭击者手持自动步枪闯入巴黎第11区尼古拉斯阿佩尔街6号,问道:“这里是《沙尔利周刊》杂志社吗?”大喊。

其实这里只是《沙尔利周刊》存放文件的地方,不是办公区。意识到找到了错误的地址,两人迅速离开,去了旁边的尼古拉斯阿佩尔街10号,即《沙尔利周刊》杂志社的办公区。于是枪声打破了巴黎街头的平静。

杂志社的一名招待员第一个被打死。两名袭击者随后来到二楼,闯入会议室。当时杂志社的编辑和漫画家正在举行编务会。一名警官、一名访客、8名杂志社职员、主编、著名漫画家斯特凡纳沙博尼耶等被枪杀。

据美国CNN报道,一名医生告诉媒体,从这次袭击事件的幸存者口中得知枪手在杂志社行凶前逐个询问名字,确定“精神”后才开始杀人。

"两人开枪冷酷地杀害了会议室里的所有人。包括一名负责保护特瓦纳的警官在内,还没来得及反应。”法国警方的一位消息人士说。

警察工会发言人克里斯托弗克雷潘说,袭击者有明确的攻击目标。"直接瞄准特瓦纳及其警察保安人员,立即杀死两人,向其他人开枪。"

《沙尔利周刊》漫画家科里娜来晚了一会儿,为了送女儿去幼儿园。到达后正好遇到袭击者,躲在桌子下面躲避灾难。"袭击者说非常流利的法语,说他们属于基地组织."科里娜回忆道。一位目击者说,他听到袭击者大喊:“我们为先知穆罕默德报仇了。”

事发当天11点30分左右,警察接到报警后出动警察赶往现场。但是根据目击者拍摄的视频,袭击者似乎并不急于在行凶后逃跑。据法新社报道,袭击者在袭击过程中表现出的冷静令人“毛骨悚然”。

离开杂志社后,袭击者向路过的警察巡逻车辆开火。视频视频中,两人在路上休闲地寻找是否有袭击目标,然后走近受伤倒下的警察。一个恶棍喊了:“你居然想杀我!”然后开枪打死了这个警察。

一些专家表示,从整体作案手法来判断,嫌疑人显然受过专业训练,事先有周密的计划,这与之前发生的“独狼式”恐怖主义有很大区别。

《沙尔利周刊》杂志社饱受恐怖袭击之苦,1月9日法国首都再次响起枪声,巴黎又经历了恐怖血腥的一天。

从9日上午开始,法国警方包围了从巴黎东北40多公里的塞纳曼省逃跑的《沙尔利周刊》嫌疑人库阿奇兄弟。当天13点左右,另一名枪手闯入巴黎东部潘森门附近的一家超市,绑架了10多名人质,并与警方对峙。此人涉嫌一天前在巴黎南部郊区蒙吕吉枪杀巡警的嫌疑人阿梅迪库里瓦里。

同时,库阿奇兄弟的方法也是一样的。他们在塞纳马恩省的一家印刷厂绑架人质,顽抗。两个穷凶极恶的歹徒同时威胁着平民的生命安全。有一段时间,法国的恐怖气氛急剧上升。

1月9日17时左右,法国警方采取行动,几乎同时在两个地方发起强攻,两次鸣笛大战结局一致,3名恐怖分子当场被击毙。相反,库阿奇兄弟绑架的人质安然脱险,在潘森文超市,4名人质不幸死亡,另有4人重伤。

3名恐怖分子死亡后,紧张的法国人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但是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警告法国人,以法国为目标的威胁没有结束。他呼吁国民保持团结和警惕。

这个警告显然不是危言耸听,连日来一连串的恐怖事件似乎有某种联系。一位当地居民在现场对记者说,三天来发生的事情使他非常不安。因为他担心“只是开始”。

伦敦地铁爆炸案

恐怖主义是每个人的危险

据说,该杂志因多次刊登捉弄伊斯兰先知的漫画而生气。但是宗教学者也知道,在世界主要宗教中,没有人鼓励或赞成信徒以任意剥夺他人生命的暴力方式对待各种“不愉快”。血案发生后,伊斯兰世界和欧洲穆斯林领导人一致强烈谴责暴行事件的制造者,这是明证。

巴黎恐怖事件更清楚地表明,这不是漫画引起的血案,而是极端暴力思想引起的血案。(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哈利波特斯、哈利波特斯、战争)无论发生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绝大多数恐怖袭击事件中,受害者的想法和行为从未“冒犯”。(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他说。

们只是过着自己的家常日子,却在超市,在火车站,在酒吧,在某一正常生活着的时刻,遭遇飞来横祸。这充分说明,恐怖主义是所有人的危险,再安分守己也未必能够躲得过。

发生在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场严重的恐怖袭击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英国媒体说,这是二战以来,英国本土遭到的最大的攻击。

2005年7月7日,太阳升起的时候,整个英国是在振奋与喜悦中醒来的。前一天,伦敦获得了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英国50多年来第一次重新获此殊荣;同一天,英国作为8大工业国集团首脑会议主席国,主持开幕了G8峰会,让英国人有一种重温强国梦的兴奋。

但是,没有人想到,4名恐怖分子正悄悄加入上班高峰的人流。8时50分,3辆由国王十字站开出的地铁列车在国王十字与拉塞尔广场地铁站之间、东阿尔盖特地铁站和埃奇维尔路地铁站几乎同时爆炸。约一小时以后,一辆30路双层公共汽车在附近的塔维斯托克广场爆炸。

36岁的黑人妇女格利菲斯正赶往伦敦皇家医院参加一次工作会议。当她到埃奇维尔路地铁站时被告知“请离开地铁”。然后她挤上了30路双层公交车,上车后听到有人好像提到利物浦街地铁站那儿发生了炸弹爆炸,接着就听到了警笛,一些街道被封锁,公交车辆必须改道。她在靠近楼梯的座位上刚坐下,就听到了一声巨响。“我朝汽车外面一望,看见到处有碎片砸下来。我的背部、双腿、膝盖感到有点疼,心里还在想:还是汽车里面最安全,盼望汽车重新启动。”慢慢地,她发现原来是她所乘坐的这辆汽车发生了爆炸!“没有哭声,没有呻吟,也没有人轻声说话。记不得有人呼喊,只是死一般的寂静。我才发现,汽车原来已经被炸得稀烂。我当时傻了”。

伦敦袭击事件后,欧洲各国媒体都诚惶诚恐地在头版头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将是下一个受害者?

事实证明,恐怖主义是不分强权弱势,不分官员市民,不分黄白肤色,不分宗教信仰,以大街上每一个正常行走的和平居民为潜在袭击对象。从逻辑上说,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生存的居民,都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的对象。

这不是“强权遭遇恐怖”,而是“人类遭遇勒索”,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敌人。

马德里恐怖袭击

190人丧生背后190个无辜家庭

放眼全球,极端恐怖主义大有蔓延、坐大之势,不仅威胁地区和全球安全,而且给无辜民众带来巨大伤害。

2004年3月11日上午,西班牙经历了1988年洛克比炸弹爆炸案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马德里发生的系列爆炸案导致190人丧生,受伤人数超过1500人。

有人将13枚炸弹藏在背包里并留在该市上班族居住区的几列市郊列车上,当时列车上挤满了赶去上班的人,其中大多数人正在前往马德里的办公室和工厂,另外一些是送孩子上学的父母。

恐怖分子事先并未发出警告,人们相信这些炸弹是用装在移动电话上的遥控装置引爆的。第一次爆炸发生在7时40分,炸断了停在阿托查车站的一列列车。几乎就在同时,艾尔泼左车站和圣尤吉尼亚车站也发生了爆炸。

在马德里爆炸案十周年纪念日,当地媒体发表了当年一个9岁小女孩的回忆。这篇回忆催人泪下,也更加激发了人们对恐怖主义的痛恨:

2004年3月11日的黎明到来了,马德里沉浸在惊雷前的寂静当中。薇拉·德·贝尼托还只有9岁,她的爸爸登上了火车,她不知道,等到下一站的时候,她将成为失去父亲的孤儿。

她房间的窗户就朝着车站。她探出头去。

“我们当时就住在火车站对面。我妈妈说轰鸣声响彻家中,但是我并不记得了。我只知道我立刻爬了起来。看到那些救护车赶到,看到警方赶到。整个世界都在逃离。我追问着,但是没有人回答。”

“你知道我爸爸怎么了吗?”那一晚,小女孩问她的姨妈伊内斯。

“我也不知道,去睡吧,孩子。”

“爸爸去了天堂了。”这是姨妈对她说的。

“但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些坏人放置了一些炸弹,带走了他。”

“但是为什么呢?”

“这很难解释。”

“但是为什么呢……”

对于9岁的薇拉而言,她的人生被夺去了大半。因为对这个年龄的小女孩来说,爸爸简直就是她的白马王子。

10年过去了,薇拉已经19岁,她说:“直到今天,我还是好想念他责备我,告诉我他不喜欢那个和我出去的男孩。即使有一天过得很糟糕,也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笑出来。他的笑容,他唱歌时皱起的眉毛,他张开手把我从地上抱起……”

全球反恐路何在

拆除藩篱全力合作方能治本

梳理近年来全球发生的恐怖袭击,“9·11”是一起绕不过去的事件。

2001年9月11日,美国4架民航客机遭恐怖分子劫持,导致包括纽约地标性建筑世贸中心“双子大厦”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损毁。这场恐怖袭击导致近3000人死亡,另有6000多人受伤。

“9·11”事件14年之后,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未能阻止恐怖主义。

14年来,国际反恐斗争取得较大进展,但恐怖主义威胁犹如“伏地魔”,打而不死,“见风就长”。

美国国务院2014年4月底发布报告说,2013年全球发生9707起恐怖袭击,造成逾1.78万人死亡,超过3.25万人受伤,约2990人被绑架或劫持为人质。

事实说明,只凭武力,恐怕难以解决恐怖主义问题,贸然发动战争,只会激发新的战争。

那么,反恐之路到底在哪?

反恐人士认为,针对恐怖主义的新特点,国际反恐应有新思维,探索新手段。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团结,更加重视反恐。恐怖主义是全球公害,哪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恐怖威胁之外,反恐不能搞双重标准,姑息养奸只会反噬自身。其次,摒弃单边主义军事干涉,铸剑为犁。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动辄挥舞军事大棒只能制造更多暴力和动荡,打出更多恐怖主义。再次,树立全球反恐一盘棋思想,在反恐情报交流、技术合作上下功夫。在反恐问题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拔除藩篱全力合作是为上。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这是胡适留下的名言。六十年过去了,这句话并没有过时。

生命价值既是最高,也是最低,是任何政治立场都不能突破的人伦底线。如果因为异见不一,就可以突破这条底线,那么人类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重回丛林时代——那里只有弱肉强食,“一边同情一边庆幸”的下一步就是轮到自己被吞噬。

图为巴黎民众悼念恐怖袭击受害者。

CFP

(原标题:全球反恐路漫长)

1.《【反恐名言】全球反恐之路漫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反恐名言】全球反恐之路漫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8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