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是1957年在美国制作的电影,是著名导演悉尼鲁梅特的处女作电影,豆瓣评分9.4。这是一部黑白颜色的老电影,但完全不影响人们对这部经典电影的评论赞。

这部电影由一名少年被控杀害自己的父亲,12名职业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人组成陪审团,对该案件作出最终判决。

电影的情节很有趣。整个电影的场景基本都在一个房间里。在这个狭窄闷热的密闭空间里,12人进行情绪和理性的冲突,其他人之间的价值观也在激烈竞争。单一的场景不是让人无聊,而是更突出每个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变化过程。

此外,组成陪审团的12人有不同阶层的不同性格和处世态度、理性冷静的建筑师、脾气暴躁的公司总裁、自私多变的推销员、尊敬老人和爱儿童的装修工人、智慧的退休老人、歧视弱者的暴发户、圆滑的广告主等。

正是这12个人完全不同的特点使电影中的冲突进一步戏剧化,并通过人们性格上的冲突带动了剧情的发展。(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电影名言) (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电影名言)电影展示了从最初的11:1篇到有罪票数再到最终的0:12完全无罪票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变化。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解释为什么11名陪审员从最初做出有罪的决定到逐渐“颠倒”,最终改变态度,统一达成无罪判决。

在我看来,人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解构:“盲目打破大众阶段、主动思维阶段和内在认知阶段”。文章第四部分将结合《十二怒汉》中很多人的变化,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几点想法。

01、“盲目从众”阶段:人都有惰性,当需要思考做决定的时候,人往往会下意识盲目地受他人意见左右

盲目跟随大众从电影的早期投票中可以看出。12名陪审员最初以11: 1投票,其中11人认为少年有罪,只有8号建筑师投了无罪一票。

电影开始后,十二个人来到狭窄闷热的会议室,开始投票决定男孩是否有罪。大多数人认为案件已经很明显了,所有证据都证明少年有罪,而且少年有不良记录,所以很明显少年是杀害父亲的凶手,所以没有必要讨论。所以决定不需要亲自投票。

人们举手表决的结果是,11人赞成有罪,8号陪审员投无罪一票,按照规定,12人的意见必须一致,才能成为最终判决的结果。(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女人)因此,8日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很多人,有人认为他故意唱反调,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有一段时间成了公众谴责的对象,其他人认为他的想法是错误的。

8号这样反驳。“我只是觉得11个人赞成有罪,再加上我的票,应该把他送上电椅,他才18岁,从小就遭受了各种不幸,我们至少要讨论一下才能得出结论。”

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很有趣。人们举手表决有罪时,有些人犹豫不决,但看到周围的人都举手,就举手。(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电影名言》)换句话说,他们实际上也有怀疑,不太清楚少年有罪,但看到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不想紧随其后成为那个少数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种民效应”。是指个体在受到群体指导或影响时,对自己的判断和行为产生怀疑,改变自己的行为,跟随大多数人的方向。

和电影中的情况一样,在已经有不利于少年的证据的情况下,有些人仍然犹豫不决,但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他们选择盲目遵从,而不是积极提出反对意见。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思想上都有惰性,盲从简单,不用费力思考和质疑,避免成为反对和质疑的对象。这样就成为随大流的一员,逐渐退化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02、“主动思考”阶段:十二个人开始认真推敲案情和证人证词,进行一轮轮的推导和投票,每个人做出了理性思考之后的决定

8号陪审员提出反对意见后,人们不得不依次反驳这一意见。这使得很多人从原来的被动追随变成了主动思考。有些人在案件中对老人和妇女的两个证人证词提出疑点,有些人重新审查案件和犯罪动机,还有一些人根据少年的出身来判断,有些人从理性的角度来梳理,还有一些人从情感上反驳。

随着对事件的深入分析,一些一开始没有任何想法、想弃权的人逐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威廉莎士比亚,《泰姆派斯特》,LID)。在此期间,很多人发生了争议、疑问、情况模拟,甚至是实际的争吵,在此过程中,人们继续恢复整个事件的真相,推翻了原来的构想。票数也从当初的1: 11逐渐变成了2: 10、3: 9、4: 10,平到6: 6,逆超则变成了9: 3、8: 4、11: 1。

正是8号反对意见,给了人们重新思考的机会,通过理性分析,主动提供了恢复事件真相的机会。(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反对,反对,反对,反对)有时候,我们不是这样。

有想法,而是没有认真去思考,没有进一步去质疑。

一旦我们的态度转变为需要谨慎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那么每个人都会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正如电影中那些最初随波逐流的人,从有意识的分析案情的来龙去脉开始,就会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疑点。

而在众人主意被说服的过程,也是从情绪化和偏见逐渐回归理智的过程,每个人都要直面自身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不再运用主观的想法含糊其辞或者敷衍了事,而是去不断推敲案件始末,发现所有的疑点,然后做出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03、“打破固有认知”阶段:回归理智思考,最终投票0:12,所有人都认为少年无罪

当票数变成了11:1时,最后依然坚持少年有罪的是3号陪审员,他最后可以用恼羞成怒来形容。为何他从一而终的坚信少年有罪,乃至最后事实摆在眼前依然不愿承认。原来他有一个22岁的儿子,从小对待儿子很严厉,因为儿子打架输了而感到丢脸,儿子十六岁时和他打了一架,后来又离家出走,儿子带给他的伤害,让他固执的认为案件中的这个少年一定有罪。

他在失去理智的情绪中怒吼,彻底崩溃后意识到是自己的偏见,影响了对案情的判断,最后在痛苦中做出了无罪的决定。

我们的固有认知有时候会阻碍理性思考,它们有时候可能是一些经验习惯,有时可能是某种偏见和执念,让我们在忽视表面信息的情况下,依靠以往的看法形成片面的判断。

当我们投射出这种认知偏差时,可能连自己也没有察觉,正如电影中的3号陪审员,被自身经历滋生的怨恨左右了判断,失去了理性思考的途径,只是一味的发泄怒气。

所以,看待事物时,要尽量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事物的多种可能性,拓展我们的认知版图,全面的分析和看待问题,避免被固有的认知困在原地,造成一叶障目的结果。

电影戏剧化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想要理性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不盲从,敢于与众不同,不被自身的认知局限,放下偏见和执念,理性而全面的思考事情的底层逻辑。

的确,我们没办法一下子透过表面看到本质,但是我们能不断的抛出问题,然后去寻找答案,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就能拨开团团迷雾,实现理性而客观的思考。

整部电影设计巧妙,逻辑缜密,通过十二名陪审员一系列的变化,向我们呈现了从无意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看待和评价一些事物时,是不是也会盲从或者被偏见带着走。如果我们能跳出思维的惯性,用客观而善意的眼光去审视周围,也许能避免很多误解和争执。

04、基于电影中人物前后做出截然相反决定的过程,结合我的现实生活经验,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关于生活的三点启发:

①不要小看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有时也能扭转乾坤

有时候我们感觉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在多数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就像电影中最开始以一敌十一的情况,这种明显的寡不敌众明显是以卵击石,后来却扭转了全部人的决定,还带动了众人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被称为民权运动之母的罗莎·帕克思告诉我们答案,罗莎·帕克思是一个黑人女裁缝,1955年12月1日,罗莎·帕克思像往常一样搭乘公交车回家,由于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多,司机要求她将座位让给后上车的白人,而后她因拒绝让座而被捕。罗莎·帕克思的举动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在之后的381天里黑人展开了抵制公交车运动,也点燃了美国黑人平权的开端。

所以说,我们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优势,都有可能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改变。

②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而不是盲目附和别人的观点

对于生活中充斥的各种信息,我们有时候习惯于直接接受,很少去质疑这些信息的可信性,这就会让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像电影中8号陪审员提出的对于两名证人的质疑,从而去找出证词中的漏洞。

质疑精神是可贵的,就像第一个支持8号的老人说的:

“我不必效忠于任何一边,我只是提出了我的疑问。这位先生一直孤军奋战跟我们对抗,他并没有说这孩子无罪,他只是说他无法确定有罪。”

③不让偏见影响理智判断

偏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偏见的可怕在于它让我们跳过大脑的思考,而直接给出判断。正如影片中10号陪审员断定少年有罪,是由于少年出身于平民窟,而他认为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出了社会很有可能变成恶棍。

基于这种偏见,让他直接给出了有罪的结论。在偏见下的思考是没有逻辑可言的,加之偏见往往带出很多负面情绪,所以很难做出理性的分析。

心理学上有一个“刻板效应”,说的就是“人们往往会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而不考虑其具体情境和个体差异,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导致偏见。”

要避免偏见,就要打破预设,尽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相信经验,同时也要不断更新重组新的经验。

总结一下:

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轻而易举的去评判一个人,一件事。看完《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也许会带来些许反思和改变。希望我们在对某些事物做出“最终审判”时,都能深思熟虑一番,用更加理性和善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1.《【理性思考感知真相高中作文】《十二怒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理性思考感知真相高中作文】《十二怒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8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