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其中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比赛完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2.全班同学谈谈眼睛的用处。

  3.谈话导入:人夜间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样不方便。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飞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蝙蝠)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灵巧地避开。(多媒体演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了试验。(板书:试验)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个试验报告。请打开课本第103页,自由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4、5段,划出有关内容。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

  4.生齐读这句话。

  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

  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就是这样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你是从文中哪句话读懂的',把它读一遍。(板书:研究)

  12.师述:“反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反复……终于”说一句话?

  13.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线→无线电波→ 障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

  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

  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板书:18蝙蝠和雷达)为什么在课题中加“和”?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0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