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从明成祖朱棣肇建,到清逊帝溥仪出宫,五百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被外界所知,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与神秘的气息。随着民国初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它那高墙深院般的面纱才被世人所揭下,囿于其中的往事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历史更迭,岁月演变,即便在现在,昔日的深宫秘事依旧引人入胜,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其中的一草一木。从今天开始,麒麟为大家带来“看不见的紫禁城”系列,通过讲述紫禁城内,各类建筑所隐藏的往事,来揭秘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故宫太和殿

咱们的故事先从太和殿讲起。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不仅体现在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最显著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名字也非常雄伟壮丽,俗称“金銮殿”,另外它的地位也是最高的。可就是这样各方面都处于NO.1,自豪感满满的宫殿,内心却是极度委屈的。

金瓦金銮殿 皇上不坐殿

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的人,一定对那句“金瓦金銮殿,皇上不坐殿”的歌词再熟悉不过了。初看这句话,会以为说的是康熙爷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不爱在朝堂上听大臣们的一面之词。可如果深究下去,会发现,皇帝极少在被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里上朝。

那么太和殿具体是做什么用的呢? 很简单,举行登基大典;举行三大节(元旦、万寿、冬至)的大朝礼仪;如果遇到战事,不管是皇帝亲征还是命将出征,都要在此举行礼仪;举行皇帝大婚、册封皇后的大婚礼仪;举行盛大的国宴等等。

因此,细数下来,要让太和殿派上用场,一年也用不了几次。

▎电视剧《康熙王朝》截图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正殿,被视为皇权的象征。不论是外观还是内部,无一不透露着天子的威仪。太和殿位于汉白玉雕砌的三层高台基上,台基呈“土”字形,按古人崇尚的五行来说,土居于中央,象征着这里是天下的中心。

汉白玉台基高8.13米,台边高7.12米,建成须弥座的形式。“须弥”二字是古印度传说中神山的名字,据说那里是人们居住的世界中心,须弥座是印度佛像的底座,以此为底,意味着皇家的崇高、神圣和威严。

▎太和殿汉白玉台

殿内的72根巨大楹柱,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06米,高为12.7米。明朝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要采取这种木材十分艰难,民间对此有“进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说法。清朝时,因楠木紧缺,值得采用塞外的松木。

屋顶的形式是古建筑中最高规格的重檐庑殿顶,其属皇宫特有。宫殿的内檐外楣绘有最高等级的彩绘《和玺彩图·双龙戏珠大点金》,金碧辉煌。最具特色的当属檐角的10个镇瓦兽,因为一般为奇数,最高不过9个。而太和殿皇权的地位,在九大镇瓦兽后面新有了1个长相酷似雷震子的神兽,取名“行什”。

▎故宫重檐庑殿顶

太和殿上下雕饰着数量繁多的龙纹,共计13844条之多,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形成万龙朝圣的隆重气氛。由里到外,太和殿任何配置的等级都是规格最尊贵的。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皇家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

举行皇家大典必然是隆重庄严,规矩繁琐而复杂。可明朝的正德皇帝,却不把皇家礼仪当回事,在太和殿上演了一出闹剧。

▎正德皇帝画像

正德十二年,正德皇帝突发奇想,趁着天还没亮,就去天坛祭祀,然后到南苑打猎,一直到半夜才回到紫禁城。一天没料理朝政的他,突然决定在奉天殿(太和殿)接受朝贺。下令不点蜡烛,大殿内漆黑一片,大臣们苦不堪言。

后半夜,正德皇帝兴致不减,又在殿内宴请文武群臣和四夷朝贡的使臣。朝贺本是国家大典,规矩森严,可是被正德皇帝这么一闹腾后,变得如同儿戏一般。

太和殿什么样子?好多皇帝没见过

如今,我们如见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的产物。在明朝历史上,作为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宫殿,有好几个皇帝都没见过太和殿长什么样子,这和它常常受到“火神”的光顾有关。

太和殿最早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然而9个月后的一天夜晚,阴云密布,雷雨交加,太和殿不幸被雷电击中,因为它是木质结构,很快就被大火化为灰烬。当时明成祖正忙于漠北战争,无暇顾及宫殿的重建,直到20年后的正统五年,太和殿才得以重建。

因此,明朝的仁宗皇帝朱高炽、宣宗皇帝朱瞻基都没有见过太和殿的样子。

▎仁宗皇帝朱高炽、宣宗皇帝朱瞻基画像

明万历二十五年,太和殿第三次被大火焚毁,直到天启七年才重建,其中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自然也是没有见到太和殿的样子。

在明清历史上,太和殿四次被火焚毁,明朝三次,清朝一次。明朝太和殿第二次被火焚毁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四年后得以重建。据记载,当时“自掖门内,直抵乾清宫门,一望荒芜”。

清朝太和殿唯一一次被火焚毁是在康熙十八年,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这次大火是由御膳房起火,火乘风势,金銮大殿,化为焦土。四名宫监责任人,被处以绞刑。这一年,吴三桂叛乱、北京大地震、太和殿大火。

▎康熙皇帝画像

除了焚毁,太和殿起火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次,既有天灾,也有人祸。最大的一次人祸应该是李自成撤离北京前,纵火焚烧紫禁城,太和殿虽然未被焚毁,却也是残垣断壁,为此,顺治皇帝的登基大典只能在太和门举行。顺治二年,太和殿重修完成。

气势恢宏的太和殿,全部是木质结构,如果一旦遭遇火灾,扑救不及时,被焚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明清皇帝为预防火灾的发生,采用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意思。

在太和殿正脊两端有一种叫做“螭吻”的神兽,它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火。因此在古代建筑中,常把它安放在屋脊两端,以起到消灾灭火的功效。

▎太和殿正脊的“螭吻”神兽

可从明朝开始,太和殿屋脊上一直存在有螭吻,但似乎清朝的螭吻比明朝的螭吻作用大,因为清朝的太和殿没有遭受雷击起火过。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其实清朝在螭吻上安装了铁链,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因此太和殿被雷击着火的次数自然要少于明朝。可清朝是否真了解其中的联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太和殿门口摆放有一对鎏金青铜缸,内装满水,已备救火之用。这样的大缸除了太和殿门前,别的宫殿也都有。每天内务府都会派专人从井中汲水,把大缸装满。夏天需要勤换水,保证水质干净,避免异味。冬天为防止水结冰,缸外会套上棉套,盖上缸盖,缸底加炭火,日夜不息,称为“熏缸”。

▎鎏金青铜缸

然而太和殿的水缸基本没有起到过救火的作用,不仅水缸内的水面对高大的太和殿,力不足心。就算真起火了,人们也无暇顾及到使用水缸内的水来救火。所以太和殿的水缸,多半是给统治者一种慰藉的心理作用罢了。

嘉靖皇帝的正统情结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的。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虽然朱厚熜成为了嘉靖帝,但因不是正统的皇帝,所以,在他心中一直有个难解的心结,就是身世问题。早在继位前夕,朱厚熜就与礼部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嘉靖皇帝朱厚熜画像

武宗死后,礼部准备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他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太和殿)即位。

即位不久后,嘉靖帝又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后来以嘉靖帝的胜利告终。

为给自己身份正名,嘉靖帝在继位四十一年后,完成被焚毁的太和殿重修,按理说应该沿用旧名“奉天殿”,但朱厚熜却改名为“皇极殿”。“极”是最高处的木件,引申为“中正之道”,嘉庆帝用“极”字来标榜自己统治天下,符合中正之道。

“快完了” 一语成谶

看过电影《末代皇帝》的人一定记得这样的场景,年老的溥仪重回紫禁城,当他再一次坐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时,不知道他的内心是如何的?

▎电影《末代皇帝》截图

作为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3岁登基的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被父亲载沣抱上太和殿内的金銮宝座。面对大臣们的朝贺,一大套单调、刻板的“跪、叩、兴”繁文缛节,小皇帝早已失去了耐心,哭着喊着要回家。

载沣在一旁急的满头大汗,一边护着七扭八扭的小皇帝,千万别从宝座上掉下来,一边小声说道“皇上别哭了,这就快完了”。下面的执事官听到这句话,无不胆战心惊,本就风雨飘渺的大清国,怎么能说快完了呢?

▎电影《末代皇帝》截图

没想到,一语成谶,三年后,大清国覆灭,溥仪也成为清逊帝。虽然还保有皇帝名号,享受皇室待遇,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可属于前朝的太和殿已归民国政府所有,溥仪是可望不可即。

那句“还我紫禁城,还我三大殿”,不仅是溥仪对重回太和殿上皇帝宝座的渴望,更是对逝去的大清朝廷的怀念。

如今,太和殿依旧矗立在紫禁城内最显著的位置上,吸引着四面八方前来瞻仰的人们,但它内心的委屈却有几人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看不见的紫禁城”系列:太和殿的委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看不见的紫禁城”系列:太和殿的委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