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改革开放时代外语外贸相关专业成为时代“宠儿”一样,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候,建筑、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前景“大势”,每个时代都会诞生新的专业,紧随其后。2012-2021年无疑是这个时代我国新专业物种爆炸性增长的关键十年。
2022年5月17日,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其中,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照进高校人才培养,亦不乏高校凭借强劲的学科实力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社会需求,培养面向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
本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以及2012-2021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整理出这265种新专业,从近十年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的布局,来遍历我国行业变化与高校育人的沧海桑田。
“抢滩”新需求,迭代升级!
2012-2014年,每年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仅为个位数,2015年,这一数字冲上23个,2016年则高达45种,之后的每一年,新专业数目保持在30种以上。这既意味着每一年摆在高考大军面前的选择逐渐增多,也同样暗藏着行业发展与职业类别的风云变幻。
纵览近十年的专业增设情况,可以发现,新专业的出现往往蕴藏着明显的市场导向与政策驱动,快速发展、攻城略地的行业需求倒逼高校人才培养不断拓展新的航向,以人才为矛迎击每个全球性、历史性契机。
从首批获批开设新专业的高校数量来看,“健康”是2015至2016年新专业的关键词之一。2015年,儿科学正式纳入临床医学类下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新增儿科学专业,为我国严重短缺的儿科特长临床医师培养储备军,另有5所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016年,4所高校开设助产学专业,2所高校开设中医养生学专业,“出生”与“养生”的就业市场人才需求较高,前景较为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3所高校率先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也在这一年中自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悄然诞生,以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机器人的南京工学院为前身的东南大学开设全国首个机器人工程专业。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逐渐浸润至高校人才培养。
随着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纷纷涌现,互联网金融逐渐升温,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也正是这一年,人工智能行业技术飞速发展,各垂直细分领域群雄并起,一个属于“智能”的“黄金时代”彻底拉开帷幕。
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为行业所趋,亦为高校人才培养重点。这一年,除8所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以外,开设高校较多的新专业均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关: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制造工程、保密技术、智能医学工程……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本尊”终于迎来大爆发,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等35所高校同时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2019年,除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有7所高校开设以外,与“智能”相关的专业全面开花:智能感知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虚拟现实技术3个专业分别有4所高校开设,智能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智能建筑与建造、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工业智能等专业纷纷涌现……在“智能”加持下,高校特色专业亦迎风而起,迭代升级。而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转变,储能技术在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教育部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横空出世;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学专业亦相继诞生。
就在此时,聚焦“三农”人才培养,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的政策支持,也让农学类专业迎来了新专业的小高潮。2019年、2020年有9种农学门类下的专业开设,兽医公共卫生、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饲料工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土地科学与技术等新专业顺势而生。到了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和重庆大学4所高校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当年开设高校最多的新专业,又将“双碳”战略下的人才培养拉回高校专业建设的第一战场。
敢啃“硬骨头”,底气十足!
古往今来,无数“第一个”都面临着大众的警惕与质疑。各行各业的“引领者”既意味着创新、挑战、抢抓机遇、排除万难,亦代表着开天辟地的底气与实力。据统计,2012-2021年率先开设本科新专业的高校共有229所,其中,开设2个及以上新专业的高校有72所。
从数量上看,北京外国语大学十年间增加了42种新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增加了14种新专业,位居全国第二,近五年间新增专业种类尤其密集;中国农业大学增加了6种新专业;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别增加5种新专业。新专业种类之多并非仅靠社会洞察和一腔孤勇,实打实的学科实力、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高校新专业能够迎阵上前、通过论证的基本法宝。
北京外国语大学十年来新增42种新专业,为十年来开设本科新专业种类最多的高校,包括旁遮普语、爪哇语等41种非通用语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1个法学专业。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语言相通成为“五通”的基础,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作为“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北京外国语大学抓住契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实现建交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为此打造并落实了“101工程”通用语种卓越计划及非通用语种振兴计划——共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开齐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用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作为以“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国防重镇,哈尔滨工业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坚持航天国防特色,设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精密仪器、人工智能、计算金融、智能车辆与工程、智慧建筑与建造、智能材料与结构、海洋信息工程、智能测控工程等14种新专业,每一次科技浪潮均坚守前沿阵地,既有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新工科专业,也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等工学与管理学交叉融合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则立足农业,自2017年以来,学校以“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方向,首创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兽医公共卫生、土地科学与技术和社会政策6个专业。其中,2021年新增的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位居“强基计划”之列,实施“3+5”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贯通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涵盖现代种业育繁推等关键环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同时,又能提供跨学科交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期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夯实在解决农业大数据、基因组选择、基因组芯片、分子抗病遗传育种等“卡脖子”技术关键环节中的技术及理论基础,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储备专业人才。
此外,有“忠诚卫士的摇篮”之称的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依托拥有18年办学历史的公安政治工作学学科新增公安政治工作专业,还结合大数据新增数据警务技术专业,并面向国家移民管理队伍、国家有关部委和“走出去”的企业,设立了海外安全管理、移民管理、出入境管理专业;同济大学不仅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还结合土木建筑学科优势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2个“智能+”新专业,并以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为目标开设了城市设计专业,有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作为研究支撑;西安交通大学不仅成功设立国内乃至世界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还开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并融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首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面向未来人居环境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引领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专门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来超100所高校开设的新专业种类为当年唯一、全国首个。如2020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气象技术与工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开设反恐警务、上海电力大学开设能源服务工程、中国美术学院开设纤维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开设融合教育;2021年,清华大学开设科学史、华北电力大学开设氢能科学与工程、内蒙古大学开设纪检监察、成都理工大学开设行星科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可持续能源……在当年,这些新种类专业全国仅1所高校开设,脱胎于学校自身的扎实学科基础,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有增有撤,新专业能走多远?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而专业,既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砖一瓦,也是学科金字塔的重要地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有265种新专业强势涌现,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还有撤销或停招专业布点1万个。从十年新增本科专业学科授予门类情况上看,偏向实用的工学门类自2014年起连续8年一路高歌猛进,十年来新增95种新专业。但若以更长远的视角,无论是历史上一度热门的英语、法学、金融、土木工程、建筑学,还是近十年来风头正盛的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热门”并不代表永恒,新专业并非日久恒新。
变则通,通则久,究竟新专业能走多远?时代的步伐自有判断。
1.《教育部发布!265个新专业,这些大学全国首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教育部发布!265个新专业,这些大学全国首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21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