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停达金录原创作家:古文

编辑

在一般印象中,元代的茶叶活动并不发达。

元代尚未发现专门的茶书,茶文、茶诗、茶词也为数不多。中国茶文化经历了唐宋时期的高峰,元代往往被人们忽略。高文文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余悦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元代茶曲创作与茶事生活反映进行了专题研究。从7月26日起,"悦读茶书会"公众号陆续推出她的部分研究成果。今天发送的是:《元代茶曲创作中的作者追求与情趣》。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经济政治历史发展趋势与特点。唐代前期文人身处盛世,这给文人带来的更多的是骄傲与自豪,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一种溢于言表的自信和豪放,如李白;后期的社会动荡,又给文学增添了忧愁的氛围,如杜甫。到了宋代,文人身份、地位被极度重视,但当时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一直存在,又经历多次失败改革,外患也一直困扰政权统治,致使文人创作的倾向更加的多样化。文人即对社会充满失望,又对自己带有希望。正是这种犹豫、矛盾、挣扎成就了多倾向的元代文学。元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以及蒙古族严苛的民族政策,对元代的文学创作和文人的思想状况也一定会产生影响。

第一,元曲茶文化创作中的闲情逸致

蒙古族进入中原地带,元代文人效仿晋代、北宋时期文人的作法,大举南迁,躲避战乱,以求得一些安宁。很多汉族的知识分子,在严格的社会分级制度下,感到才不尽用,所以索性游历于山水之间。像吴仁卿就“愁里南闽,客里东吴,梦里西湖”,学陶渊明“赋一篇《归去来》”。这在《全元曲》茶文化创作者中是很正常的状态。这些创作者或不致仕,或辞官归家,都学陶学士追求怡然自得的生活。

元曲中有很多作品能反映这种现象。周德清【中吕·红绣鞋】《赏雪偶成》:“共妾围炉说话。呼童扫雪烹茶。”

张可久【南吕·金字经】《乐闲》:“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王仲元【越调·斗鹌鹑】《咏雪》:“读书舍烹茶的淡薄的多,销金帐里传杯的快活煞。”

汤舜民【南吕·一枝花】《题友田老窝》:“主人自得其中趣。隔墙贳酒,凿壁观书。拾薪煮茗,赁圃载蔬。”

孙周卿【双调·水仙子】《山居自乐》:“西风篱菊灿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朱庭玉【南吕·梁州第七】《归隐》:“归来好向林泉下。买牛卖剑,求田问舍,学圃耘瓜……客来汲水自烹茶。”

李德载【中吕·阳春曲】《赠茶肆》:“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一瓯佳味侵诗梦,七碗清香胜碧筒……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在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居》:“功名梦不成,富贵心勾罢。青山绿水间,茅舍疏篱下。广种邵平瓜,细焙玉川茶,遍插渊明柳,多栽潘令花。”这些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情致,或自得其趣,或与友共乐,但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效仿陶渊明,远仕途,亲自然,在田园交友中获取人生乐趣的倾向。

第二,元曲茶文化创作中的道家倾向

元曲茶文化作家们弃仕途,返自然,追求平淡朴实的心态与老庄的“无为”哲学暗合。这无疑也表明了元曲作家对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接受与欣赏。

逍遥神游,羽化成仙是道家思想中的主要教义。李德载小令《赠茶肆》:“龙团香满三江水,石鼎诗成七步才,襄王无梦到阳台。归去来,随处是蓬莱……两腋风,人在广寒宫。龙须喷雪浮瓯面,凤髓和云泛盏弦,劝君休惜杖头钱。学玉川,平地便升仙。”在这则小令中“蓬莱”、“广寒宫”、“升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仙境。作家通过饮茶便能达到内心中仙境。这无疑把茶、曲与道家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

道家成仙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炼丹。崇尚道家学说之人通过服食丹药,可以使自己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王立霞曾在论文中摘引《元诗选》初集(下)《霞外集》序:“茶文化的养生思想,也明显地体现在茶文学中比较普遍的茶、药同境共咏之中,茶与药被视为同一义列。”元曲中也有运用这一思想,把茶药并提的作品。《全元曲》中5次在不同的作品中写道“茶药琴棋”。乔吉【南吕·玉交枝】《闲适二曲》:“自种瓜,自采茶,炉内链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闭上槿树篱,醉卧在葫芦架,尽清闲自在煞。”

还有遁世隐逸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张可久【双调·湘妃怨】《山中隐居》:“写十卷《续仙传》,和一篇《陋室铭》,补注《茶经》。”

元曲中茶文化创作者有一些始于仕而终于道,信道慕仙而归隐于山林的,邓玉宾就是。其在【中吕·粉蝶儿】【幺】中云:“挽下藤花,班下竹笋,采下茶苗。化下道粮,攒下蔬菜,蒲团闲靠,则待南窗和世人相傲。”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往往借助一些高雅清洁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创作中的道家思想,如松、竹等。元曲中也有这样的创作。

张可久【越调·天净沙】《赤松道宫》:“松边香煮雷芽,杯中饭糁胡麻,云掩山房几家?弟兄仙话,水流玉洞桃花。”

【中吕·喜春来】《永康驿中》:“荷盘敲雨珠千颗……芳草坡,松外采茶歌。”

宋方壶【中吕·山坡羊】《道情》:“布袍粗袜,山间林下,功名二字皆勾罢。醉联麻,醒烹茶,竹风松月浑无价,绿绮纹楸时聚话。”

【双调·水仙子】《隐者》:“青山绿水好从容,将富贵荣华撇过梦中。寻着个安乐窝胜神仙洞,繁华景不同,忒快活别是个家风。饮数杯酒对千竿竹,烹七碗茶靠半亩松,都强如相府王宫。”这些高雅之物,更衬托的作者仙风道骨,也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理解松竹的高贵品格。

第三,元曲茶文化创作中的禅寂倾向

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开启了“禅茶一味”的先河。从此之后,茶就与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曲中有诸多体现“茶禅一味”思想的作品。

杨景贤《西游记》第二十二出《参佛取经》【幺】:“你若能尝佛子茶,胜参赵老禅。”杨朝英【双调·水仙子】《自足》中写道:“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前者体现了作家在生活中对禅茶的理解,后者反映了作家与僧人交往饮茶。

在《全元曲》中出现有关禅家思想的词汇是“茶烟”。文人笔下的茶烟更多的文人内心中的一种感悟与境界,对佛家而言,茶烟更是一种禅悦。品茶与参禅水乳交融,二者共同追求的是主体境界的升华。张可久【越调·凭阑人】《海□道院》:“雨后松云生紫岩,花外茶烟生翠岚。袖诗出道庵,探梅来水南。”“乱飘僧舍茶烟湿”这句词,在《全元曲》中共出现过3次,分别在不同的散曲中。作者无非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意境。由于《全元曲》中记载的茶文化资料不多,关于禅与茶的创作留存下来的也就很少。但是,我们还是从中禅文化对茶文化创作的影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小编:暖阳

1.《元曲创作中的作者追求与情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元曲创作中的作者追求与情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22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