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放学后,杨浦区太浩山路第一小学的孩子们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学校,“非山”体验集市进入校园。

布艺画、剪纸、蛋雕、麦秆画、风筝制作等非遗项目摊位,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校拿什么来“填充”学生们的空闲时间?杨浦区四平路街道根据辖区内各所学校的特色和需求,以非遗为平台,通过非遗市集、非遗课堂、非遗展演等系列活动的方式,送“课”进校园,助力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布艺画摊位,学生们跟着手艺人李燕萍制作布艺画。在画布上剪裁出各种形状,塞入棉花,粘在纸板上,最后在画面上拼贴成图案。“最难的是用布料包住棉花的时候,要包得圆滑,不能留有棱角。”李燕萍一边制作,一边向孩子们传授诀窍。李燕萍学习布艺画已经五年了,她说:“老一辈留下来的手艺和记忆,要靠年轻人来传承。”

“以往每周一到周五,学校都有和运动、科创、艺术相关的社团活动。”打虎山路第一小学老师刘群英告诉记者,“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加强了与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引进了一系列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近期举办的“爸爸课堂”,邀请家长中来自航天、环境绿化、医疗卫生等各种领域的“爸爸们”来讲课。“此次非遗进校园,是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新尝试。”

打虎山路一小是非遗项目江南丝竹的校园传承点。江南丝竹在杨浦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杨浦区引翔港一带的“沪东国乐研究会”。当非遗走进小学,便意味着艺术传承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打一小学组建了一支江南丝竹民乐团,每周都会定期邀请上海市级非遗传承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阮弘来学校给做艺术指导。民乐团由小学2到5年级的孩子组成。“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孩子从一年级进入社团,到二年级就可以上台表演了。”刘群英说。

传授乐器的同时也是传承文化。江南丝竹是一种原生态、节奏很慢的音乐,如果单纯地从理论知识和音乐旋律来看,很难吸引年轻人对它进行深入了解,而乐团能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更直观地感受江南丝竹。民乐团还与陶艺社团联动,许多陶艺社团的孩子会做出拉二胡、吹笛子的造型,以陶艺的方式来展示民乐文化。

目前,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项目在杨浦区多所学校开展。同济小学作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海派布艺的校园传承点,日前举办了一场非遗进社区专场表演,由《美猴王》影视替身演员演出、将国粹京剧与流行歌曲结合的节目,为学生们送上了一场特别的传统文化盛宴。

在非遗文化之外,四平路街道还充分发挥环同济的资源优势,引入了创新课堂。日前在NICE 2035“造月计划”创意集市上,街道联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开出了一张涵盖3D打印、科创作品展示、机器人等多个门类的“环同济清单”,支持学校开展各种科技类的课后活动,学生们通过体验不一样的科创项目,开拓视野,挖掘创造力。

栏目主编:周楠 文字编辑:黄尖尖

本文图片:周婷、黄尖尖 摄

来源:作者:黄尖尖

1.《零基础孩子学一年就能上台?有100年历史的江南丝竹,在上海这所小学里传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零基础孩子学一年就能上台?有100年历史的江南丝竹,在上海这所小学里传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23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