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正之:宾阳中学退休教师,宾阳作协会员,对古典诗词和摄影有浓厚的兴趣。

张正之摄影作品

幽情野趣话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新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著名山水诗。诗人以恬淡之笔,写西涧之景,充满幽情野趣,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出任滁州刺史州: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大约在兴元元年冬罢任。离任后仍留在滁州,暂住于滁州城西郊,直到贞元元年秋才出任江州刺史。此诗应作于闲居滁州西郊期间。

张正之摄影作品

首句“独怜幽草涧边生”,草生在僻静的地方,自长自荣,无人注意,谓之幽草。诗人闲游于人迹罕至的西涧,看到涧边幽草,景与意会,悄然而生怜爱之情。这些幽草,默默无闻,却郁郁葱葱。“独怜”有偏爱的意思,偏爱僻静处的幽草,透露了诗人恬淡的情怀;“独怜”又有独自喜爱的意思——凡俗之人追逐的是功名利禄,不会在意野外的幽草,诗人却从中感悟到生命的自由和欢欣,因此,“独怜”隐含超脱尘俗之意

张正之摄影作品

次句“上有黄鹂深树鸣”,涧岸上林木葱茏,在那枝叶浓密处传来了黄莺婉转的啼鸣。这深林中鸟儿自由自在的鸣唱,使人感到生意盎然,同时又更显出山野的幽静。前两句写的是晴日之景。涧边幽草,深树黄鹂,一“幽”一“深”,写出环境的幽静;一“生”一“鸣”,幽静中富有生趣。

张正之摄影作品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春季冰雪融化或春雨连作,涧水猛涨,称为春潮。春潮本来就急,傍晚时分,又来一场急雨,潮水更急。暮色苍茫中,春潮携带着急雨,呼啸而来,使空寂的山野有了一种喧闹和气势。春潮带雨,是季节动景,诗人从中领略到西涧的另一种美。宋人苏舜钦的名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诗意与此句相似。两诗描绘的均是晚潮急雨,大概在暮色与风雨中“看潮生”,更富有诗意吧。

张正之摄影作品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句单独看,写的是一种晴景:西涧晴日,天朗气清,可是地处僻野,行人稀少,过渡的人更少,因此,韦应物闲游于西涧时,经常看到由于无人过渡,那只小渡船总是悠然空泊在涧边的水面上。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十分宁静和悠闲。

张正之摄影作品

诗的题目是“滁州西涧”,全诗四句从各个侧面去描写西涧的景物,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晚雨、野渡舟横构成一个幽静的充满野趣的境界。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的本真的生活的向往,对山野情趣的欣赏。

有道:“到清凉境,生欢喜心”。韦应物闲游于人迹罕至的滁州西涧,暂时摆脱了喧嚣的尘俗世界,放下了平日的烦恼,沉浸在美好的自然中,感受到万物自在,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诗人以恬谈之笔写西涧之景,幽情野趣,新人耳目,怡人心神。此诗最有名的是末句。僻静的野渡,不但西涧有,许多地方也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很多人都见过。但从来没有人把它写成诗句。韦诗一出,引起世人广泛的共鸣,后世诗人多有仿效。宋代宰相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就是将此句扩大为一联。宋徽宗时的翰林图画院曾以这一联诗为题来考选宫廷画师,成为艺术史上一段佳话。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蘋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写的是颍州西湖,故改“渡”为“岸”。施惠《幽闺记》:“迢迢古岸水澄澄,野渡无人舟自横”,则是将韦诗整句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张正之摄影作品

此诗末句诗单独看,意境很美。然而,当今的析诗名家多是将此句与第三句合起来解。著名学者胡经之先生特别强调说:“韦应物在诗中所写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同‘春潮带雨晚来急’缀合在一起构成意境,并不是可以独立出来的一个画面”。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对这首诗的注解采用了胡经之先生的说法。对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张正之摄影作品

首先,野渡无人跟春潮急雨并没有必然联系。西涧地处僻野,即使在晴天也行人稀少,过渡的人更少。因此在西涧会经常看到“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画面。“野渡无人”,就因为它是野渡,而不是某种特定情况造成的。这首诗应不是对某次踏青的记游,而是对滁州西涧作概括性的描写。

其次,将后两句诗合起来解,“野渡无人舟自横”便成为雨中之景,景中心就是那只小渡船,这样,呈现我们眼前的就是如此一番景象:夜幕降临,猛涨的涧水带着急雨汹涌而来,荒凉渡口上那一叶孤舟,在汹涌潮水中纵横不定地晃荡,并遭受着风吹雨打,栖栖地颤抖着。这是一种动荡不安、凄冷孤寂的景象。可是胡经之先生大概是为了与前两句诗的意境保持一致,硬说看到这种景象“不由得使人心旷神怡”,“在这飞动流转的景象背后,衬托出诗人悠闲、宁静的心境”。笔者认为,胡先生这样的阐析让人觉得很不自然。因为面对这种动荡不安、凄冷孤寂的景象,我们很难想象,会有人感到“悠闲、宁静”和“心旷神怡”。

张正之摄影作品

再则,从诗句的用字上看,将末句视为晴景,句中的那个“横”字就十分有神!——渡口的船是送客至对岸的。因此,船行驶时,长方形的船身与河岸垂直,诗人站在渡口岸边看船,船是直的;渡船不行时停泊在岸边,此时船身长的一面与河岸平行,在诗人看来,船就是横的。这里,“横”就是停泊和静止的意思。当然,船并不是一点儿都不动,但它保持着横的状态。就是这种停泊的静止的状态,让人感到十分闲静。将末句视为晴景,这个“横”字,犹如画龙点睛,境界全出。如果将末句视为雨景,小船随着汹涌的潮水晃荡,纵横不定,这个“横”字就显得很不贴切了。综上,笔者认为,赏析此诗,将后两句诗合起来解,效果是不好的。

张正之摄影作品

《唐诗鉴赏辞典》中倪其心先生赏析《滁州西涧》,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倪文认为:韦应物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中。他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诗的前二句,写诗人独爱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而对居高媚时的黄鹂却表示无意,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写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倪文用的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这种方法注意到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对于理解作品很有帮助,但它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辩证的看问题,片面地从“人”、“世”出发去鉴赏诗歌,就会产生弊端。依笔者之见,倪文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弊端:

一、有牵强附会之嫌。

“知人论世”法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常常无法有效区分作者生平思想与作者在创作某一作品时的思想情感,往往以前者代替后者,从而对某一作品作出牵强附会的解读。倪文认为,韦应物在滁州为官时,有一种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这应该没有错。但由此而认定《滁州西涧》一诗蕴合着这种情怀,就失之武断了。诗人某一时期的思想与他某一时刻的情感未必是一致的。诗人的性格与兴趣是多方面的。诗人的心情也常常会发生变化,他不是每时每刻都沉浸在某一情绪中。韦应物在这一段时期里,除了忧伤难道就没有别的情怀?比如游山玩水之乐,闲居之乐。因此,我们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坚持从文本出发,依据文本去领悟理解诗意。从文本看,看不出有什么寄托,倪文所谓的寄托,完全是凭诗人在滁州为官时存在某种思想情怀而臆测出来的,有牵强附会之嫌。

二、降低了诗的审美价值。

文学的基本特性在于审美。诗歌鉴赏应从文本出发,从审美出发,结合“知人论世”,灵活运用。如果偏执地从“人”、“世”出发去鉴赏诗歌,就会忽视文本的审美特质,导致审美感悟的匮乏。倪文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从文本出发、从审美出发来分析欣赏,这首诗意境十分优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山水诗佳作。然而,倪文却从诗人某一时期的思想意识出发,以诗句为思想意识作图解,文本解读成了对诗句贴标签、套套子,这样的解读破坏了诗的整体意境。再则,将其视为一首咏怀诗,其怀才不遇的主旨也让人感到不新鲜。倪文的赏析,大大的降低了这首诗的审美价值。

通过上面两个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把这首诗看作写景诗,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不宜将他们合起来解。把这首诗视为咏怀诗,后两句诗可合起来解了,但解出来的意思有牵强附会之嫌。因此,欣赏这首诗,应将它看作一首写景诗,将后两句视为一句一景。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很高的审美享受。

▍图文编辑:东东

▍内容审核:东东

1.《宾阳中学 宾阳中学退休教师 张正之 文学+摄影作品:《幽情野趣话西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宾阳中学 宾阳中学退休教师 张正之 文学+摄影作品:《幽情野趣话西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