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则新闻说,某地小学生攀比心严重,需要验证商场购衣小票,证明穿的是名牌,才能一起玩。这种拿购物小票作为“富家子俱乐部”“入场券”的现象并不在少数。有关小学生攀比的新闻一直存在。

他们有的拼玩具——河北沧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彬彬,频繁光顾校外玩具店,5天消费1100元。他还理直气壮地跟他爸说,同学们为了买溜溜球,有的不吃早饭把钱省下来,有的以买书为名向家里要钱,还有的直接给家长施压“别人都有,我也要买”。

有的拼电子产品——12岁的重庆男孩小天,因为班里同学几乎都有手机,而父母却不肯买给他。于是他悄悄将父母送给自己的金项链变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

有的拼学习用具——郑州的小学生开学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新装备”:可定位的电话手表、带电机的卷笔刀……记者随机采访的家庭中,开学账单基本是2000元起步。

而这些童年发生的现象,家长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便造成对物质的认知偏差。在儿时得不到满足是一时的痛苦,可怀着“我的物质比别人强,我家比较有钱”或者“我的一切通通比别人差,我家很穷”的思维一直走下去,将造成重大的心理问题,甚至性格偏差。

拿自己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年中秋,妈妈总是买最小的月饼,而邻居家的总是比我们大好几倍。那时的风俗,是吃完中秋团圆饭后,小朋友人手一个月饼去照月亮,和月亮比比谁更大。而事实上,是和小朋友比,谁的月饼最大。

因为月饼太小,中秋夜我都不爱和小朋友玩,总在家围着大人转,妈妈以为我懂事。其实,我心里特别清楚,月饼不比别人的大,我自卑,怕见别家小朋友得意的样子,怕给自己找难堪。

从小在父母很穷很辛苦,我家比别人家差很多,我们必须勤俭节约的思维里渲染,以至于整个童年,都抱着一颗敏感自卑的心。和小朋友相处,不敢大声说话;在老师面前,总是最乖的那一个;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打开全身的刺,保卫自己。

如今成年了,虽然看淡了各种各类的攀比,但心理的隐痛仍在。表面上淡定,但内心里对物质的欲望却非常强烈。渴望有钱,渴望用物质压倒众生,渴望物质上的一飞冲天,好扬眉吐气,毕竟邻里依旧以物质论成败。

怀着这样的思维,可怜又可悲,可确实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依然在那块月饼的阴影里,从未远走。

又到一年中秋节,我也成了家长。怀着儿时的阴影,我发誓不能让儿子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得尽最大可能为他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大约就是,别人有什么,我们必须有什么;别人没有什么,我们可能还有……

然而,这样的教育观念何尝不可怕?火爆朋友圈的“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人外有人,钱外有钱,比拼物质的道路,走的再远都是死胡同。何况,与别个家长相比,我们还是穷人……

心理学分析这种心理行为说:会出现这种心理,是因为一个人对内在的不自信、不关注、漠视。所以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抬高自己。

是的,以上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外在,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去什么样的场所,学什么样的高级品类。因为内心的极度不自信,以及缺乏安全感,我总臆想用物质形式包裹武装自己。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我的孩子难道不是在步我童年的后尘?

细思极恐,当攀比成为一种习惯,而获得物质的能力无法支撑这种习惯的时候,人就跑偏了。在攀比心重的环境里,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物质的作用和地位,而绝非是物质至上。

大学入学的时候,遇着一女同学,背的书包是小学时候买的。妈妈是国字头公务员,爸爸是军二代,她背这个好多年以前的书包的理由是:够大够结实,还没坏。

在后来的相处里,她彻底践行着环保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她的学术思想是最突出的,观点亦是时新的。她从不受外围物质观的影响,只以重要的、必须的为物质使用第一要义。

这种跳脱物质层面,不被物质所左右,不受他人的观点、思想、行为影响的人,才真正是内心富有的人,才真正是自己的主宰。

而这一点,才是我们必须要教给孩子的。

外在的一切都会消失的,内在才是陪伴你一生的东西。当你不再觉得买不起什么会被人鄙视,而觉得攀比行为才会被人鄙视的时候,大概就真正跳出物质层面,跳出那块月饼余下的阴影……

1.《攀比心理 孩子有攀比心理怎么办 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攀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攀比心理 孩子有攀比心理怎么办 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攀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94627.html